為什麽“喪屍文化”越來越嚴重

有讀者給我講,你寫了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順便把“喪屍文化”也分析下吧。這裏說的“喪屍文化”,不是大家看的那種喪屍片,而是指越來越多的人活成了喪屍的樣子。那第一個問題就來了,受喪屍文化影響的人是什麽樣子的呢?

受喪屍文化影響的人隻接受基礎的刺激,越來越多的人生活的重心隻有玩遊戲,猶如僵屍隻愛吃腦子。

受喪屍文化影響的人生活沒有高級目標,隻有基本需求,一時刺激一時爽,一直刺激一直爽。他們深陷電子鴉片,日夜沉浸其中。

最關鍵的一點,受喪屍文化影響的人即使生活得很落魄,他們也無意變更好,甚至都不去想這事。

如果追溯起源,喪屍文化最早並不是發源於亞洲,最早是出現在歐洲,然後是出現在美國,之後進入了日本,最近幾年出現在我國,現在已經小有規模,不出意外,將會“吃”掉很多人的腦子,然後變成比較有影響力的亞文化。

看到這個發展路徑,大家也就感受到了,這種現象明顯跟“社會成熟度”有關係,也就是說,社會越穩定,僵屍文化越繁榮。

是不是也可以斷言,隻要社會穩定了,“不求進取”而且“安於現狀”的喪文化就是主流?是不是可以進一步斷言,在曆史上的大部分時候,大家都挺喪? 很明顯,越穩定的社會,就越多的人越“不思進取”,正如我們似乎很反感階層固化,但無論是回顧曆史,還是橫向對比國外發達國家的情況,都明顯呈現出了這樣一種情況:社會在穩定之後慢慢就會出現階級固化,社會階級固化下來之後,絕大部分人自然也就踏實了,也就不去想那些遙不可及的東西了。就好像小時候想當飛行員,想當科學家,想當將軍,越成長越無奈地發現這個目標都太過離譜,從而接受了現實,還是想點能實現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目標一再調整,慢慢就調整到沒目標,過一天算一天了。在這個過程中,其中的一部分人,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變成了有僵屍文化特征的人。他們不但過一天算一天,而且變本加厲,怎麽舒服怎麽來。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們老師跟我們講,一個人在村裏碰到一個放羊的小孩,小孩說他的生活就是放羊,生孩子,孩子長大後繼續放羊。

我們當時覺得這個小孩太慘了,不過當時哪能理解,這種狀態不隻是發生在村裏,而是遍布全世界。全世界都是這樣過的,平淡而枯燥,年複一年。那種急劇變化的生活,不是戰亂國家,就是戰亂之後重建的國家。

我們要明白,那種放羊、生娃、再放羊模式才是真主流,也就是說,不求上進才是跨文明的核心文化。力爭上遊終生奮鬥的,永遠都是少數人,屬於非主流。那既然不求上進是主流行為,自然要有配套文化,也就是我們說的喪屍文化,隻不過有些人感染得多,有人感染得少。

說到這裏大家應該也都看出來了,我並不是想在文章中對這種人生態度進行批駁,我們隻是分析下起因,順便看看不願意沾染這種文化的人中毒後怎樣解毒。

首先我們要解釋第一個問題,為什麽大部分人慢慢就停止了努力。

咱們做個心理遊戲。大家都討厭看電影被劇透,劇透使人興趣索然,對於大部分電影來說,知道了結局看起來就沒什麽意思了。過日子也一樣,最煩的事情無疑是知道了接下來怎麽發展,那就使人對生活充滿了乏味感。而成熟型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眼能看到頭。

如果說生活像電影或者遊戲,可是剛開始玩就知道了這個劇情的結局,讓人有種莫名的乏味感。現在的社會又跟以前不一樣,以前大家隻知道自己周圍的事,現在倒好,整個社會越來越透明,不但告訴你你的人生路將會是什麽樣的,而且告訴你跟你不是一條軌道上的人的生活是什麽樣的,還要告訴你如果想跨越軌道有多難。

這裏的難往往都是“硬性難題”,比如很多崗位要求本科,還有很多崗位硬性要求“985”畢業。這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很多真正賺錢的行業都有硬性門檻,比如“相關工作經曆”,或者“資金積累到一定規模”,更有甚者,需要熟人引薦,才能參與遊戲,這就直接把一大堆人直接排除到遊戲之外了,你想參與都沒機會。

大家一般都向往生在發達國家,我經常國內、外跑,整體而言,國內跟國外這些年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縮小。用不了多少年,大家就可以過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了,可能會差一些,畢竟中國人多土地少,可能走哪兒都比較擠。

慕尼黑是德國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全國第三大城市,我不久前在慕尼黑坐火車的時候,驚訝地發現他們的火車站還沒我們地級市的火車站大,竟然也夠用了,可見歐美的擁擠程度遠遠低於東亞,不過壞處是他們沒法享受集中的好處,比如快遞和外賣。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家在電視上看到的西方國家,往往是西方中產家庭,很少有人關注非中產是什麽樣的。發達國家也有下層,而且下層要慘得多。以前冷戰的時候,西方為了對抗蘇聯,需要拉攏他們的中產階級。蘇聯解散後,西方沒有這種需求了,於是大規模向海外轉移產業,所以西方的中產家庭整體規模是萎縮的,中產少了,多出來的是有錢人嗎?當然不是了,是窮人,是下層,專業說法叫“中產墜落”。

美國和日本下層更是叫天天不應,因為幾乎所有的通道全被堵死了。想成為厲害的人就得像蜘蛛俠一樣搞變異,或者變異成高智商天才;或者變異成身高兩米的人,將來去打籃球;或者壯得跟北美野牛一樣,將來去玩橄欖球,靠體育上大學。最後的一招就是去當明星。在美國,多數人的夢想就是當籃球明星或者電影明星。

歐美的名牌私立大學基本上把一半名額直接給了之前在名校上過大學的人的孩子,這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歐美有個好處是把所有事都拿到台麵上來,他們並不覺得這事有什麽不正常,因為學校從來都沒說要按照成績錄取,而是采取一種複雜的綜合裁定,這也是為什麽華人經常分數很高卻隻能去讀那些美國人不大願意讀的專業,結果造成熱門專業華人非常少。

美國的公共產品是跟稅收掛鉤的,也就是說,你們小區的治安好不好,學校好不好,都會體現在房價上。房價高,房產稅高,學校才能雇用好老師,學校質量才會好,升學率才能高。

那麽,如果一個美國人買不起好房子,是不是就被坑了?不能說100%被坑了,因為我也沒跑遍美國所有州,不過大概率被坑了是沒錯的,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萬一有的人基因變異了呢,像蜘蛛俠一樣,那麽他就不需要好學校。美國人都喜歡蜘蛛俠,尤其是現在的小蜘蛛俠,因為他不但基因變異了,而且遇上了鋼鐵俠爸爸,撈了他一把,這也體現了美國人對階層躍遷的樸素的渴望。

我們通過看美劇也能感受到,美國人整體非常分裂,上層階級是世界上頂尖的,剩下的都是一群偽科學。我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裏麵講到美國有一億人不相信進化論,絕大部分人對知識充滿鄙視,被商業廣告把腦子洗壞了。比如《生活大爆炸》裏,普林斯頓博士娶了一個半文盲,大家都覺得博士賺了。

在美國,一個人如果沒考上大學,可以去當卡車司機,可以去工廠,但是激烈異常競爭,具體可以看看《美國工廠》,它能讓你感受到美國基層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態。

有些人沒有選擇性地崇美,我也喜歡美國,但是要批判性地喜歡,沒必要把他們的消極事物都喜歡了,比如美國人整體反智這件事,絕對值得我們鄙夷。

很多人都了解電影《美國隊長》裏的美國隊長吧,有些人喜歡,有些人討厭,像個老幹部,滿嘴大詞,充滿自我犧牲精神,而且充滿戰鬥力,在任何困難麵前都是衝鋒陷陣的人。他其實代表的就是“二戰”時代的美國人,有責任心,有擔當,崇尚愛情,不懼犧牲,既有集體主義的光輝,又充滿自由主義的理想,總想做點什麽,要求進步,希望為大眾服務。

美國隊長和鋼鐵俠的父親一樣,都是屬於國運上升期的人,奮鬥一生。而接下來的人就是鋼鐵俠,嬰兒潮人,花花公子,小流氓,嬉皮士之類的人。如果沒被拖去阿富汗山區接受恐怖分子的“洗禮”,一輩子估計也就那樣了,影射的就是美國在國力達到巔峰後迅速失去了理想,仗也不想打,成天就想著男女之間的卿卿我我。當然了,美國畢竟是個傳統新教國家,不能太過分,接受“洗禮”後回來的鋼鐵俠基本改掉了除了貧嘴以外的所有惡習。

鋼鐵俠在阿富汗山區裏完成蛻變,變成了調皮版本的美國隊長,他代表的那代人卻沒有蛻變,也正是在那代人中,喪屍文化慢慢開始崛起。

隨後冷戰結束,新一代出生的人在無憂無慮中成長起來,喪失了饑餓感,沒有生存壓力,不用擔心核彈從天而降,也不用擔心餓死,而且對於不少人來說,上升通道又被堵死,這輩子奮鬥不奮鬥都差不多,於是慢慢就向那個“喪屍通道”靠過去了。

美國人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是種地,種完地回家禱告,過著清苦的生活,積累了巨大的優勢,然後開始工業建設。工業之路也是苦難之路,那些年美國跟過山車似的,在蕭條和繁榮之間倒騰。

美國崛起的基因就是在那兩百年中形成的,通過節儉積累,通過冒險獲取,而且自我承擔責任。

再看看現在的美國,上層進化出來了極其複雜的玩法,他們通過製定規則來賺取豐厚的利潤,中層其實跟我國中層差不多,也是以家庭為中心,教育孩子,隻是他們不管自己的老人。底層現在餓不死,開始輸出各種垃圾文化,倒也不是他們故意要輸出,而是這些東西流動性好,比如把天天醉生夢死說成是享受當下,把不積蓄甚至超前消費說成是灑脫……

當然了,在國內,有些居心叵測的人接收了這些垃圾文化,並把他們包裝以後呈現給大家。比如把美國某些群體那種不好好學習、不負責任、不撫養孩子的特性包裝成歐美主流文化往國內灌輸,讓人誤以為歐美發達原來是因為這些。

具有喪屍文化特征的人和我國比例比較大的焦慮型的人群正好是兩個極端,我畫了個正態分布圖(圖5):

越發達的國家,具有喪屍文化特征的人比例就越高,他們還要對外輸出這種垃圾思想,主要是因為他們有財富,有些人覺得富有的國家做什麽都是對的,甚至覺得發達國家的垃圾桶都顯得很有韻味,感覺垃圾桶裏的東西也不那麽垃圾了。前不久人們熱議西方的“貴族”,其實貴族就是被西方掃入垃圾桶的東西,有些國人還把它視為寶貝。

圖5 不同文化特征的群體

中間的無感的群體,就是隨時可以向兩邊滑落的潛在用戶,如果你比較上進而且充滿責任心,就很容易焦慮,反之很容易成為具有喪屍文化特征的人。

從圖中我們能看出來,焦慮其實不是壞事,說明你積極進取,並且在尋找出路。

有些具備了喪屍文化的特質的人還樂在其中,這是很可怕的現象。也有具有喪屍文化特征的人充滿負罪感,沒法開開心心、踏踏實實地做個“喪屍”。他們想改變,卻又不知道怎麽解決。我也有過這種體驗,因此對如何解決這種問題,我還是有一些心得的。

其實身上具備喪屍文化特質的人,大部分都是懶的緣故。今天的懶不僅是每天不想幹活的那種懶,更是怕這怕那,今天怕大環境要崩潰,明天怕不確定性,而且生活過得很舒服,沒有危機感。

幾年前我也一度懈怠了,後來公司開始大規模裁員,而且說以後每年都會裁員。等我當上部門領導後,他們又說專門裁領導。我就再也坐不住了,每天都在想要是被裁了我該怎麽辦,每日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擔心,慢慢就習慣了這種擔心。

我現在越來越有種體驗,絕大部分人不行真的是因為個體差異,宏觀環境會影響每一個人,但隻傷害真正虛弱不堪的人,大部分不行的人往往是沒有嚐試過,沒有努力。

我有個遠方親戚幾年前來了北京,以前在家跟著建築隊裏搬磚。他覺得沒前途所以去送快遞,後來又送外賣,每天從八點送到晚上十一點半(晚上賺的要多一些),全年不間歇地工作。在這種超負荷的努力之下,他很快就買了個金杯,在北京五環那裏開了個搬家公司。

經過努力,他的公司現在已經有了三輛金杯,五個員工,每天忙得喘不過氣來。他在老家縣城裏還開了個快遞站。他的收入已經超過知名互聯網公司的項目經理了。

我每次看到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職業唱衰的人就嗤之以鼻,再看看評論區那些怨恨者,天天說一些負麵的話,簡直無藥可救。

每次困難和危機來了,從來都是滅一批,重新起來一批,消滅的是那種脆弱不堪的人,起來的全是新強人,真巨頭會變得越來越大。不管機遇來了,還是危機來了,基本跟懶惰的人沒什麽關係,他們永遠都是一群圍觀者,隻是會在邊上看熱鬧的人而已。

我們一定要留意語言的力量,話一出口,最先聽到的是你自己。不管一個人說了什麽話,說的次數多了,首先被說服的就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經常說一些很泄氣的話,慢慢地他就變得很泄氣了。另外,我們要有個常識,危機來了並不是誰的財富規模大傷害誰,而是誰脆弱傷害誰。

如果覺得越來越喪,想改變這種狀態就趕緊動起來,首先要有危機意識,去冒點能承受的險,趕緊動手,讓自己寧可滑向焦慮的那一頭,也不能做喪屍。其次,要明白宏觀形勢跟你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大。

很多成事的人,都是一開始不小心接觸到某些項目之後開始做的,沒想到竟然慢慢做起來了。反而是計劃好然後投入巨資開始要做的事,往往因為前期投入太大,沒等盈利就把血流盡了。最好做低試錯成本的事,要多做而且早做。

總之不要怕,想去做什麽就去幹,動起來,是跟僵屍、病毒鬥爭的最好辦法,焦慮點也沒什麽。再過一些年,大家就會發現現在真是動手的好時候,種下一棵樹,最好是三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1]“**樂理論”是由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提出來的理論。為了安慰社會中“被遺棄”“情緒不滿”的人,避免社會衝突,方法之一就是讓一些機構大批量製造“**”——讓令人沉迷的消遺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絡、電視和遊戲)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這些人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

[2]PS4即PlayStation4,是索尼電腦娛樂公司推出的家用遊戲機。

[3]XBOX是微軟發售的家用遊戲機。

[4]飯圈:粉絲群體叫“飯”,他們組成的圈子叫“飯圈”“飯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