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積極才是硬道理 如何堅持下去並且成事

我年輕的時候特別激進,不管做什麽事情,我都想馬上就做好,結果可想而知。年齡稍微大點,又陷入了另一個極端,總想做自己覺得舒適的事,跟自己妥協,說服自己不要太衝動,做事越來越依賴以往的經驗,越來越消極,偶爾還把這種狀態當作成熟。一年過完,除了正常上班,好像沒做過幾件讓自己感覺“今年沒白過”的事,因為做過的事,都堅持不了太久,後來想做事情的時候,心裏想索性算了,不要太為難自己,反正也為難不出來什麽。

不過有幾件事,我卻堅持了下來,天天做也就沒什麽特別的感覺,竟然成了習慣,哪天沒做心理狀態就很不正常。比如我堅持每天看二十分鍾的紀錄片,每天總看兩頁書,每天溜達半小時,每天寫幾百字等。

我的這些習慣都產生了巨大的收益,遠遠超過了我年輕時候那些激進的舉動。所以我忍不住反思,為什麽這些事情我能堅持下來,其他的事卻堅持不下來?我想了很久,慢慢發現了,其實關鍵我做的這些事情都在舒適區。

以前我總想擺脫舒適區,去挑戰自我,後來發現越挑戰越證明自己沒能力,除了那種工作上迫不得已要做的事,其他自我挑戰基本都以可恥的失敗終結,尤其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基本都不了了之了,反倒是一些挑戰性不強的事情,我竟然堅持到了現在。

這讓我陷入反思,覺得人生真的很糾結,同時我也忍不住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麽樣的堅持才算是堅持。如果做一件事隻能堅持一星期,做的這事再轟轟烈烈,也沒什麽可炫耀的。

反過來,一件很無足輕重的事,一個人堅持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產生的就是翻天覆地的效果。如果你下定決心做什麽事,而且這事全憑你個人的耐心和克製去做,建議把每天的目標定低,以至於你甚至不需要毅力去做。

很多人都知道波比運動,每天做這種運動有助於提升心肺能力,鍛煉腿部胳膊腹部肌肉,有助於緩解頸椎病和改善膝蓋狀態等,簡直無往不利。我看了B站的一個視頻,裏麵介紹一個男生通過每天十分鍾這種運動,竟然達成了快速減肥的效果。該視頻說每天隻需要鍛煉四分鍾,八組,每組八個,總共六十四個。我一看覺得波比運動真的蠻好,應該能夠輕鬆愉快地完成。之後我第一次就做了六十四個,結果非常累。後來我下定決心要堅持做這件事的時候,就留了個心眼。我想如果太難太吃力,大腦會不會拒絕執行呢?所以決心每天隻做十個,後來又覺得壓力太大,和自己妥協下吧。我改成了每天五個,沒想到真堅持下來了。現在我可以一口氣做兩百個,體質也有了質的變化。當然了,我的目標還是每天五個,細水長流。如果當天狀態非常差,就隨便做五個,如果狀態好就多做幾組,如果狀態非常好,就做兩百個。

我還發現,有的時候,我偶爾狀態特別不好,根本不想鍛煉,但是當我狀態不好的時候,一旦開始練五個波比跳之後,狀態就會調整得還不錯,接著一口氣做幾十個波比跳後發現狀態竟然好起來了。原來我們根本不了解自己這副軀殼。

這件事盡管微不足道,但是我受到了一點啟發,就是不要太跟自己過不去。如果你做的某件事是短期的,那你可以隨機處置。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長期的,那麽你定目標的時候一定不要偏離舒適區太遠,否則結果大概率是自取其辱的。

如果你不想或者不情願做什麽事,總是給自己找理由,會讓你自己非常為難,你很可能會坐在那裏一邊玩手機一邊糾結,一直玩到太晚或者要去幹別的什麽事,就可以心滿意足地不去做了。

如果一件事,哪怕堅持了很多天,但是中間如果連續斷開三天,可能這一輪的嚐試也就到此為止了。對於培養的長期習慣來說,應該聚焦的是“每天都能順利去做”,而不是做多少,不要斷開,長期就能達到極高的高度。

我們應該都有這種體會,有些事情實在是不想做,但是如果開始做了,就發現比之前想的容易得多,所以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應該把每天的目標定低一些,這樣每天都能輕鬆地去做這件事。等到每次完成了當天的計劃,可能狀態也好起來了,因為最大的心理障礙已經克服了,比如你本來準備今天做一個俯臥撐,結果一口氣做了五個,做完還不過癮,又來了十個波比跳。看書也一樣,每天配額五頁,看完之後如果有其他事就去忙;如果沒事就多看會兒,說不定一口氣看半本。這樣堅持下去,你會發現本來一本書預計三個月讀完,結果可能兩周就讀完了。如果一開始計劃一周讀完,大概率今年都讀不完。

大家都可以試試,如果想做一件事,不要把目標定太高,而是要往低定,要追求每天“從容的開始”,而不是一天取得十天的效果。再強調一遍,製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容易,具體操作的時候,每天把目標先達成了,然後再自由發揮。

我們一般習慣性地覺得舒適區不太好,認為我們要離開舒適區,不過我這些年反而有個感觸,對大部分人裏的一部分人而言,舒適區才是他真正的核心競爭區,做擅長的事,才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之前有個同事,技術一流。後來領導讓他去負責管理一個團隊,讓他突破下自我,結果他做得一塌糊塗,在管理崗位上管得天怒人怨。他現在又回去做技術了,在技術領域搞得風生水起。

後來我們聊天的時候他就反思這件事情,說一個人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工作一個小時要頂能力圈之外的100個小時。後來他又說這話不是他說的,好像是查理·芒格說的。

這一點,我也特別有體會,找到那些你做起來狀態很好的事,然後在這些領域加大投資,你就能把事情做得風生水起。這也就可以回答很多讀者常問的問題:如何在工作之餘還能寫文章呢?其實根本不需要多投入多少精力就可以寫,因為我的舒適區就在這裏。我寫的文章就算沒人看,我也能做到天天寫。

我們不是要遠離舒適區,而是要去開拓新的舒適區,比如通過鍛煉讓自己每天都精神飽滿等。

此外,我們還要重點理解和使用複利法則。愛因斯坦稱它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但是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很難理解生活中怎樣才能讓複利法則發揮作用。

這幾年我慢慢反應過來了,我們沒法像按機器的按鈕一樣去控製事情。不過我發現不管你做什麽事,隻要天天做,隨著數量的積累,在某個時間點上複利法則突然就出現效果了。

學習編程的人一定有這種感受:一開始模仿別人寫,寫著寫著感覺就來了,完全可以自己寫了。當他進入一個高階狀態後,就是下筆如有神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麽能這麽順利就寫出這麽高質量的代碼來,實現那種之前自己想都不敢想象的功能。

小時候我看武俠片,發現很多天賦異稟的人偷窺別人功夫的時候,看一眼就記住了別人一大團的複雜套路。我很納悶他們記性怎麽那麽好。後來等到我做編程工作的時候才徹底明白了——那種幾千行的代碼,我看一眼也能寫出來,並不是我記性好了,而是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不需要再去嚐試記一招一式了,裏邊大部分的東西都是我知道的,隻需要直奔我不懂的那部分就行,或者直接找關鍵點就可以了。

這就是我理解的複利法則:規模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湧現出完全超乎想象的東西。很多新模式都是依賴規模(知識、財富等)才能做的。

以前有個專業的健身教練跟我溝通過健身的事,他說對於去健身房天天健身的人來說,前三個月都不會有明顯的效果,屬於築基過程,每天自己好像很疲勞,但是客觀地來說運動量並不大。直到三個月後,你才能一口氣做到搖幾百次啞鈴,做幾十個引體向上,這時候才算真正開始健身了。到了第二年的時候,身體已經完全適應了高強度的訓練,到那個時候,一次的訓練量能頂得上兩年前一個月的。這就是複利效應,也就是說規模越大,得到的也就越多。

再說一個例子,最近我多次聽到——如果你什麽都不幹,現在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直接給你一百萬,另一種是拋一個硬幣,猜對了上麵是哪個麵,就給你一千萬。你選哪個?

這個例子是要給大家普及“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說前者是窮人思維後者是富人思維。

其實這種邏輯完全不通,你想想就知道了,對於一無所有的人來說,確定的一百萬無論如何也比不確定的一千萬要強太多。但是等到你已經有了一千萬,再讓你做這個遊戲,你可能大概率就選後者了,因為確定性的那一百萬對你來說本身也沒那麽大吸引力,你更願意去試試手氣。有誰會沒錢但是選後者嗎?也有,賭棍肯定這麽選。

所以說,這個遊戲更靠譜的說法是“窮人玩法”和“富人玩法”。等錢積累到一定程度,大家就本能地對風險不那麽厭惡了,因為輸得起嘛。很多玩法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承受不了的,不是說這個人思維不到位,而是還沒到那一步,如果輸得起去賭,那就叫投資。如果沒有資本硬賭,那就是賭棍。

我們也可以想到複利的另一種體現就是“玩法也有升級”,不僅玩法有升級,道具也有升級,比如你可以找專業人士來幫你玩。

文末,我總結下本文的核心思想:

一、積累總是第一位的,很多新的模式都是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解鎖,這個是複利的範疇。

二、積累的關鍵是每天都要做,而不是單次做多少。

三、如果想每天都能去做,最好的辦法是目標定低點,這樣每次開始的時候心理負擔能低點。

四、堅持每天做一件“低目標”的事會讓你達到很高的高度。

五、我們知道努力會讓生活變美好,如果能找到一個領域,自己在這個領域很舒適,在舒適區努力會讓你達到想都不敢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