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確定性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嚴肅的問題:一個白領三十五歲之後該怎麽辦?我以前覺得這個問題非常不值得一聊,而且我一直覺得三十五歲隻是個時間線,並不意味著什麽,直到我自己當上項目經理,公司要求項目經理自己去招聘員工,公司人事經理隻負責把關,防止招到學曆不夠的,也防止有人把親戚招進來,而且不能招年齡太大的——三十五歲以後的就是年齡大的了。直到這個時候,我突然才意識到那根線並不是憑空出現的。

其實站在招聘者的角度,這個問題幾乎不是個問題,因為技術經驗發展是有曲線(圖4)的,我大概畫了下:

圖4 技術經驗發展曲線圖

一個人的工作技能將會在其畢業五年之後,也就是二十七歲左右的時候,達到巔峰水平。對於技術出身的職業者,比如碼農,工資一般會達到最大值。但是一旦過了這個年齡線,一個人就會迅速出現一種懈怠的狀態。

我以前是理解不了懈怠的狀態到底是怎麽回事,等到我工作了六七年後,再看看周圍的人,慢慢就懂了——人們年輕的時候心無旁騖,專心研究技術,經常通宵達旦專研一個小小的技術細節。但是等到了一定年齡,一個人的瑣事就會越來越多,今天孩子生病了,明天老人需要去體檢,後天開始懷疑人生要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希望多陪孩子、老婆、父母。

人們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注意力和精力就跟不上了,很多人的身體狀態實在太差,自然幹什麽都有心無力。

我說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處於懈怠狀態,倒也不一定是他自己不想做事了,而是因為他身邊的事太多,導致太過分心,以至於沒法再像年輕時候那樣集中注意力,也沒法像年輕人一樣集中火力在工作上。

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年輕的時候覺得技術是神聖的事物,這種感覺會隨著年齡慢慢消退,直到有一天,你發現技術本身就是技術,最酷的東西其實是錢。這種心理狀態的變化,本身也會導致情緒慢慢地失控。我真沒見過幾個人在三十五歲之後依舊對技術保持極高熱情的。

但是錢有一個特性,你太關注它反而可能賺不到,你要是關心那些能帶來錢的東西,它不知不覺地就來了。

什麽能帶來錢呢?通過長期打磨才能獲得的技能,比如碼農們就賺這個錢;人和人之間的鏈接,那些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的大V就是賺這個錢;一雙敏銳的眼睛和強大的內心,比如我以前室友的老鄉,辭掉了西二旗的碼農工作去回龍觀賣串串,一度還不錯……

我招聘員工的時候也會考慮一個問題:我招聘個年輕人過來,他有什麽問題我可以隨便說他,但是招聘一個比我大的大齡青年,他有問題我該怎麽說他?當然了,最重要的一點是人才市場資源充足,想找年輕的就能找到。

我經常感歎,我國人力很便宜,中國製造的產品,其中人力成本那一部分占總成本的比例小,這讓我國的產品有明顯的競爭力。

但是人力充沛,造成的問題也很明顯,個體想要工價上去非常困難,因為替代性特別高,這活你不想幹,分分鍾換別人。這倒是有點像英國當年,寧願雇用童工,也不雇用童工父母,一家子讓孩子養著,簡直難以想象。直到英國政府擔心國家崩了,才下令禁止雇用童工。由於英國人力太充足,任何一個崗位,在很短時間內就會被搶掉。

每次我看到類似“中國人力成本上漲導致競爭力下降”的新聞標題,心裏就五味雜陳,因為作為普通人,最希望的事情就是漲工資,而這種工資的上漲,會毀了競爭力,我們的產品沒了競爭力,最終會導致工資下降,真是兩難。

這些年,我有個非常不好的感悟,雖然有些讓人難以接受:一般的企業如果對員工過度人性化,這種企業往往走不遠。走得遠的,往往是那種對員工嚴厲的企業。

我想起一位企業管理者說的話:不要把公司當你家,你家裏人可以原諒你各種臭毛病。你是來給公司賺錢的,如果賺不來錢,你對公司就沒有價值了,你就可以離開了。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反駁說,穀歌不是那樣的公司嗎?如果你問這種問題,那麽你真的需要反思下。全世界有幾個穀歌這樣的公司?而且穀歌本身有壟斷紅利依靠,相對人性化。其實美國那邊的藍領們工會多,高科技企業的工會很少,大部分高科技企業加班也很嚴重。

幾年前,有一次跟一個IBM流程管理的專家聊天,他跟我說:“現代大企業最關注的是流程,要讓企業跟一片熱帶雨林一樣,或者像互聯網一樣,係統本身具備冗餘、彈性,能夠自我生長、自我調節,就算企業裏管理層失蹤了,企業也能運轉下去。”這些話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把每個人變成零件,把每項工作都規範化、流程化,缺了誰係統都能迅速調整收斂並且保證繼續運行。

這樣的流程設計有兩個好處:一方麵讓你更加熟練自己的工作,一個人工作的熟練度是提高產品質量和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另一方麵也可以有效防止員工跳槽,工作越單一,在人才市場上就越不好找工作。

一個人成為某項技術專家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事情,但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有些技術運用廣度比較大,比如你是安卓方麵的專家,在某一個公司工作,將來也可以去其他的公司。但如果你是路由器方麵的專家,當你離開那幾個大型路由器公司,你必然慘不忍睹。

根據以上的了解,我們就能概括人們到了三十五歲以後為什麽難以被很多單位歡迎了:

一、三十五歲以後的人技術能力早就停滯了,或者說畢業五年後技術進步並不明顯;

二、**開始消退;

三、工資非常高,性價比極差;

四、現在的環境能輕鬆找到可替代的人;

五、絕大部分人沒法成為領域不可替代的專家;

六、小公司學不到核心競爭力,大公司不會讓你不可或缺。

既然我們知道了人們三十五歲以後工作經常遇到問題,那麽有什麽解決方案呢?

我以前在微博發了個帖子談到這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到了三十五歲遇到職業危機了,那確實非常難辦了,不過現在如果沒到三十五歲的話,還是可以提前布局防備的。

很多人從一開始心態就不對,準備給企業奮鬥一生,然後讓企業養活自己,這種心態很容易一廂情願,要時時刻刻都記住,企業雇用你就是為了和你交換價值。如果某一天你無法提供價值,那麽你就會被企業解雇。

為什麽說這事呢?因為我的一個上了年紀的同事被辭退了,他正在發愁接下來怎麽辦。估計沒人給他幾十萬、一百萬的年薪。他的所有技能隻有在我們公司才能施展,他的這些技術出去之後真沒什麽價值。他估計得去創業了,這個社會對上了年紀的打工人士非常不客氣。

我的導師是很有遠見的一位,他在幾年前看到所負責的產品線業績開始下滑,他從研發轉崗到市場。剛去的時候他業績做得不太好,後來經過調整業績就上來了。之後,他和其他幾個銷售人員一起辭職,去做我們廠的代理商了,現在做得還不錯。

我導師這個轉型比較大,以至於周圍的人不理解他。不過他後來跟我說:“人吧,都得邁出去那一步,不然總給自己畫圈,覺得自己這不能做,那不敢做。其實唯一讓人恐懼的是恐懼本身,跳出去一次今後就不怕再跳了。”

我那個被辭退的同事現在還在家裏待著。他被辭退後去找了幾份工作,結果非常不滿意,一方麵其他的公司確實是給不了那麽高的工資。另一方麵他自己也想清楚了,他去上班也隻是把現在出現的問題往後推幾年而已,遲早還得麵對。看樣子是想創業,但是還沒找到好的項目,可能暫時要去追尋詩和遠方。

我們仨以前都是一個產品線的,當時大家都已經注意到船要沉了,因為整個市場幾乎都被我們一家公司拿下了。於是我和我的導師果斷棄船。當時我還是基層員工,沒有心理負擔,去了另一個產品線做研發,結果不小心踩對了。這條產品線現在蒸蒸日上,我也跟著大船起起伏伏。

我這個同事當時比我早加入公司幾年,當時級別已經很高,盡管注意到船不穩了,但還是挺到了船要沉的這一天,最終被辭退了。

我發現最大的一個問題,三十五歲的人們最大的問題往往就是“船沉”,也就是整個部門被裁撤,產品被淘汰,或者技術過時了。如果不發生這類問題,不被拋到人才市場,也不大會有問題。

在三十五歲以前,你所選的職業最好所需求的技術是具有普適性的、遷移性的特點的,一定要避免你的技術是為某家企業量身定做的;要有職業的危機感,能夠看懂行業的趨勢。除此以外,我們還要注意哪些方麵呢?

首先要好好鍛煉身體。這是我寫文章的時候經常強調的一件事,在《巨人的隕落》裏,美國禁酒令發布後,主人公的嶽父非常消沉,因為他們家就是賣酒的黑社會,現在國家不讓賣酒了。

主人公很快注意到,這次他嶽父太消沉了,嶽父本人是一個黑社會大哥的角色,又猛又狠,這次這麽消沉明顯不對。主人公轉念一想明白了,他嶽父是因為太肥胖得了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作遲緩,思維消極,碰上事情總是缺乏解決的動力。

這個情節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我自己也深有體會。以前我體質不行的時候,特別容易疲勞。後來我開始鍛煉了,慢慢地精神狀態也好起來了,不容易消沉了,遇到什麽事情不再那麽虛弱不堪,而是敢於麵對——絕大部分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這些年每次碰上麻煩事我就記錄下來,每次年底複盤的時候,就能發現99%的問題其實自然而然解決了,盡管麵對的當時焦躁異常。

如果大家在生活中發現自己睡眠不太好,精神狀態也不好,很消極,什麽也不想幹,這個時候不一定是腦子的問題,可能單純就是身體虛弱造成的。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的精力和意誌力:人的大腦泡在一個大培養皿裏,而培養皿就是身體,如果培養皿本身有問題,大腦也會跟著出問題,表現就是各種精神問題、懶惰、焦慮等,什麽也不想幹。

近代心理學研究最前沿的觀點認為,所有心理問題本質都是生理問題,可以通過改造體質來解決。

首先,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一定提前鍛煉起來,到了三十五歲才不會產生懈怠的狀態。如果你不那麽懈怠,可能就不會在三十五歲被拋到人才市場上了,或者如果發生了什麽事,也有心力去重新開始。

其次,要主動提前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不確定性。前段時間有個讀者跟我說,他覺得自己周末玩抖音充滿了罪惡感,想做業餘電影解說。可是他覺得自己形象比較差,不敢上鏡頭,而且擔心視頻做得不好丟人。

我跟他說,盡管你可能形象不夠好,但是這個不是不去做的借口,你可以不露麵,而且剛開始視頻肯定做不好,這個不用擔心。我認識幾個電影博主和嗶哩嗶哩網站的UP主,都是做了好些年,慢慢地人氣越來越高,當然他們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做大眾傳媒類的東西都得有博主自己的特點在裏邊,不然幾乎不會火。這種個人特色,需要你去慢慢挖掘,不可能一上來就有人看,也不可能剛開始做就火。很多火爆的主播都是費盡心機夜以繼日地研究內容、製作內容。你很難不研究、不琢磨,輕輕鬆鬆地把自媒體做得火爆。

想做火自己的自媒體,就要“賣弄思維”。當你學會了點趕緊發自媒體上,有了小成果也趕緊發自媒體上去,萬一火了呢!

YouTube上有個UP主天天拍他閨女溜達來溜達去竟然火了,微博上某大V養了一隻貓一隻狗天天拍也拍成了一線網紅。

當然了,不是說做了幾年自媒體就一定能火起來,最終能做成什麽樣,一方麵取決於個人風格是不是那種長線能吸引人的;另一方麵取決於運氣。但是一切的前提是你首先得去做某件事。

我以前就在文章裏談過運氣的話題,今天再談一次:一般來說,你做的每件事確定性都很強,在學校時候是好學生,畢業後是好員工,你很少冒險,人生按部就班。這樣的話你很容易成為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總之不會太迷信。因為拜佛不拜佛對你沒什麽差別,你也感覺不到有差別。

如果你從事高冒險性質的活動,就會對運氣要求很高。比如你打魚為生,需要出海。或者你跟我一樣,業餘寫文章,就能發現文章能不能閱讀量超過十萬在很大程度上是隨緣的。這樣你就會對不確定性充滿畏懼,很容易變迷信。

你出海打魚,某次出海前拜了媽祖順利歸來,有一次沒拜差點死在海裏,這樣的結果很容易讓你覺得有“超越個人的能力”,以後每次都去拜。哪次拜了還是碰上風浪,你就開始反思是不是上次不夠虔誠。

我的一個朋友在美國做生意,他每次過年都回北京拜雍和宮,最誇張的一次他連夜回來拜完雍和宮然後又回美國見客戶去了,因為美國那邊還是工作日。他說他近二十年唯一賠了的那年就是沒拜的那一年。

很多富有的人相信風水、算命,因為他們從“不確定性”中受益,他們想維持這種狀態,幾乎無法避免掉進“迷信”這個坑裏。

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確定性,運氣才能開始出現。運氣和奮鬥是個人進步的兩個輪子,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是獨輪車。你天天按部就班,運氣很難發揮作用。確保不賠錢的前提下,折騰點事,讓運氣幫你賺錢。

最重要的一點,如果船沉的時候,一定要提前跳船,不要等著跟它一起沉。這個時候很多讀者要問了,我怎麽知道船要沉了?其實你是知道的,隻是不願意接受。如果你發現了問題,需要的是果斷操作,然而絕大部分人心中恐懼,怕麵對不確定性,所以一直在等,等著好事自然而然地發生,這種心態需要調整。

再說個我的朋友的事,他鼓舞了我用業餘的時間創作微信公眾號。幾年前我還沒開始寫微博的時候,我這個朋友辭掉大學的職務去做自媒體,他覺得自己有做自媒體創作的小天賦,所以想出去單幹。

我跟他說,別搞了,自媒體已經是紅海了。你看看現在有多少微信公眾號了?知乎又有多少大V?自媒體的紅利期已經過了,你現在去做自媒體純粹浪費時間。

我對他說這些建議的時候是在五六年前,現在看我提的建議好像也沒什麽大的問題。讓我意外的是,他那個微信公眾號的工作室已經有了十幾個工作人員。他的業務範圍也已經從微信公眾號擴展到了抖音之類的,總之他的業務做得非常好。

我朋友做自媒體一年的收入是千萬級的,收益來自廣告、讚助及粉絲的打賞。

前段時間和我這個朋友一起吃飯,他說以前他跟他媳婦討論過我說的那些問題,但是他們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你所選擇的項目所在的領域關鍵不在於紅海不紅海,其對創業結果影響不大,因為群眾事實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你隻要能給大家別人給不了的,大家都願意支持你。

市場上的很多產品質量都是不及格的,隻要有人拿出點真東西來,就能打動大家。另外,他認為我當時的判斷不對,他認為現在自媒體仍然是藍海,並且中國絕大部分行業都是藍海,中國的產品大部分都是“湊合著用得了”“又不是不能用”,將來仍會麵臨一次產品大升級。

二、你所選的項目沒必要依賴暴利,隻要有平穩的利潤,慢慢積累起來,也會是個非常可觀的收入。依賴暴利本身就是一種不成熟的思維。“暴利思維”其實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民企業家的一種路徑依賴病,沒必要學習他們。

三、中國的機會才剛剛開始,會持續爆發性發展很多年。現在大家手裏有了錢,就願意去做那些以前喜歡卻不能做的事。比如他去美國發現到處都是動漫的周邊店,賣鋼鐵俠頭盔的,而中國比較少,也會是個潛在的市場。他考慮在二線城市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