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平庸可能才是進步的第一步
一、均值回歸
英國生物學家高爾頓年輕時候一度對“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一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然後花大量的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最後竟然有了很大的成績。
他研究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父母如果身高較高,或者比較矮,下一代也這樣嗎?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父母是高成就,他們的孩子能維持這種高成就嗎?
其實這兩個問題東西方都有疑惑,但是近代科學精神崛起後,大家麵對這類問題不再僅僅滿足於前人說的一個結論,然後大家產生分歧的時候互相舉反例,而是開始從統計學層麵分析是不是真的,或者像伽利略一樣抱著倆鐵球爬到比薩斜塔上扔下去,看看前人說得對不對。我經常看到不少人因為這個問題吵成一團,但是兩方好像不知道這個問題早已經有結論,他們還在那裏瞎吵。
高爾頓通過研究發現,與上一代相比,下一代的身高及下一代的成就,都在“均值回歸”(圖1)。也就是說父母身高非常高,孩子大概率會向正常狀態偏移,可能還會比正常人高一些,但是不會像父母那樣。孫子輩會進一步向正常值偏移。個人成就也明顯呈現出了這個趨勢,父母是高成就,孩子高成就的概率是36%,孫子是9%,盡管比正常家庭出高成就孩子的概率高一些,但也呈現出回歸常態的特征。這非常像《道德經》所講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裏講的是自然現象。
其實學過經濟學的人應該看出來了,這個曲線和經濟學裏的價格曲線、股票的價值曲線都非常接近。無論是股票還是雞蛋價格,長期看來都是圍繞著一根主線在波動,這根主線就是股票、雞蛋的價值。
圖1 均值回歸
對於這種理論,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麽歐美豪門呈現出了明顯的家族化和傳承性等特點,為什麽跟這個理論對不上呢?
人類是哺乳動物裏比較弱的,但是可以通過工具獵殺鯊魚虎豹,把火箭送上太空。
這個邏輯推廣到其他地方,我們能發現,現實中到處是這種例子,比如我們上文說的高成就人群的下降趨勢,如果你是個很有成就的家長,你知道了這個邏輯,你能坐視這個邏輯發揮作用什麽都不做嗎?看著你家的孩子一代比一代平庸嗎?你肯定不會袖手旁觀的——歐美豪門很早就發現後代裏容易出紈絝子弟,但是當極其聰明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個紈絝子弟,或者極其平庸的時候會怎麽辦呢?一般會通過“慈善”的形式把自家的財富“捐出來”,然後這些財富就跑到自己家的信托和基金去了。
有的豪門則是通過多生孩子多種樹的方式來對抗自然規律,盡管現在多生孩子這事難以操作,但是從曆史上來看,豪門大姓最關鍵的一個操作就是多生孩子,擇優培育,剩下的各自突圍,將來孩子多還可以互相聯姻。
之前仇鹿鳴有過研究,他發現司馬家在三國後期異軍突起的關鍵操作就是孩子多,活得久。歐美也一樣,如果生不出孩子來,就意味著家族完蛋了。例如,那麽厲害的美第奇家族,就是因為後期生不出孩子絕嗣了。
歐美幾乎所有的家族信托或基金都有個基本條款,就是不準後代隨便碰信托或者基因,以防止敗家子給敗掉了。這些錢重點資助家族裏的精英分子,剩下的讓他們能夠正常生活就行,每個月給他們點生活費。這些財富通過職業經理人來打理,盡管孩子可能是個敗家子,但是職業經理人可以選拔。
有的家族則提前向大學捐款,讓大學將來給孩子留個位置,盡管有點“才不配位”的感覺,不過畢竟在好大學受下熏陶總比不受熏陶強嘛。
是的,嚴重偏離基準的變異的人總是要變回到正常值的,之所以有些人回歸不明顯,是因為他們在玩“道具”——玩過遊戲的人有這種體驗,當你指揮的那個角色可能本來某些屬性就比較強的時候,在遊戲裏就具備優勢。而這些優勢,你是可以通過購買的操作實現的。也像《道德經》裏說的:“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裏說的是社會規律。
《道德經》裏前幾句話總結一下連起來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把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麵都說了。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剩下不普通的人下一代也會向普通人跌落,之所以跌落不明顯,是因為他父母給他充錢買了“道具”。
二、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是多麽的幸福
我以前總不願意承認自己庸俗又正常,為了顯得自己比較奇特,甚至經常在想寧願做一個精神病也不願意做個普通人。
後來發現很多人都有這種困擾,覺得自己應該是很特別的,可是深度審視之後發現自己不但普通,而且普通到做什麽事情都做得不太好,也不是太壞,完全在68%區間(圖2)。可是多數人又不願意承認,因為覺得承認之後自己活得沒有價值。
這裏68%是個奇怪的數字,它到底代表了什麽呢?其實它代表了普通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就是68%,比較優秀的人占的比例是13.6%。
圖2 68%區間
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基本上呈現波粒二象性,在自己覺得自己很厲害和別人基本無視自己這兩種狀態間切換,隨著觀察者的變化,自身定位也變來變去,這種現象倒也說不上是特別壞的事情。不過據我觀察,很多人一事無成,就是因為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有問題。
我的一個師兄大學畢業後去做培訓了,他們做的是專門針對高考的項目。他們長期研究往年高考的所有真題,統計出那些通過重複的基礎訓練就能答對的題目的比例。也就是說,他們測算出了你把教科書上的那些題都弄明白了,你能考出多少分。他們也統計出來需要那種特別聰明的才能答對的題目的比例,也就是說,普通人搞不定,隻有聰明的、平時多研究難題的人才能答對的題目。當他們總結出來之後,很是讓人驚訝——他們發現,如果你真弄明白了教科書上的那些東西,正好能夠考上本科。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做對教科書上麵的任何題目,他就達到本科水平了。如果一個人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提升,就有希望考上“211”類的學校了,他們的培訓中心主要是幹這個活,如果孩子基礎紮實,就帶著練練不太難的題,效果非常明顯。
這也是為什麽我同學做假期高考培訓項目的時候,總要從教科書裏找一堆題目,看看準備參加培訓的人的基本功怎麽樣。如果一個準學員對教科書上的東西一知半解,他們就會把家長拉到一旁,循循善誘地說,要不咱別補課了,你家的孩子需要的是回去多做教科書上的作業……
我同學做了這麽些年的高考培訓,他深刻地體會到:90%的孩子智商都差不太多,一個孩子能否考好,關鍵是他在高中的時候是不是一直在做“有效練習”,也就是有沒有把基礎的東西練習足夠長的時間。
在讀高中的時候,把教科書上的題目練習好,對一個高中學生來說是最需要做的基礎功課,但是大部分人踏踏實實地做到了嗎?當然沒有,那為什麽沒有做到呢?主要大部分人是狂妄的,認為自己非同凡響,要做就做有難度的事,對最基礎的事情不屑一顧。殊不知,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互聯係的,你掌握不了這些基本的,你就沒辦法向前走一步,更何況挑戰有難度的,你的水平一直就被鎖死在基礎區。這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個邏輯:人生的路往往是在一個階段完成所有任務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有點像遊戲裏的角色升級,但是生活的詭異之處就在於,沒人告訴你有哪些任務是這個階段必須完成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鎖死在低階狀態,陷入低水平循環。
我在這裏舉高考的例子,主要是因為大家都經曆過,有體驗。
很多人理解不了國家為什麽那麽重視高考,為什麽要一考定終身。一方麵是公平,所有階層的孩子都統一裝備入場比拚,不存在你家的孩子練了十八般武藝,別人家的孩子開著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入場。另一方麵,高考本身是個“虛擬任務”,通過這次“虛擬任務”的測試,看看你完成得怎麽樣。如果你連這個“虛擬任務”都完不成,那麽就可以初步判斷你整體的人生觀有問題。沒錯,確實是你的人生觀存在問題,並不是智商存在問題——這個時候可能不止孩子的人生觀有問題,往往也意味著家長的人生觀出現了問題,最多的問題是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優秀、智商超人,以至於要搞跨越式教育才能滿足需求,讓孩子去做難度很高的題,去參加不必要的培訓,反而忽略了基礎性的東西,最後得不償失。
孩子會繼承家長的生理基因,長得多少跟家長有點像。此外還繼承了家長的社會基因,思考問題的模式也多少有家長思維模式的影子。比如家長覺得自己的娃非常優秀,是一個百年奇才,孩子時間長了自然也有種矛盾的感受,也就是我們上麵提到的“波粒二象性”,即一邊覺得自己很優秀,可是從成就來看又非常普通。
我以前也講過,我這輩子最豁然開朗的時刻,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因為我記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筆記;因為我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鳥先飛,不僅先飛,而且要多飛,多重複幾次,反而記得更熟;因為我讀書不太快,所以要慢慢看,盡管看得慢,但是投入時間量巨大,也能形成規模優勢。
當我們認識到人生唯一能依賴的隻有多重複、多練習,心裏反而踏實了太多——我曾一度很痛苦自己不是天才,不能過目不忘,不過好在我後來發現我不需要那個神技。
三、家長要勇於承認孩子普通
有些人很奇怪,自己其實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內心深處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是基因突變。這種觀念有極大的問題,需要及時糾正。
這些年,我見到太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導致家庭生活一團糟。我大學同學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夫妻倆都是學霸,都是博士,畢業後都直接留在學校工作。他們夫妻倆一度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差點情感破裂,因為他們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這讓他們一度相互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畢竟自己當初讀書的時候沒這麽笨。後來我這個同學開導別人的時候,才突然明白了:原來我們第一節說的那種“均值回歸”發生在他自己身上了。
是的,他們後來意識到自己的孩子並不是笨,隻是普通而已,他們之前的痛苦是因為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隻是個普通人。幸好他們很快就想明白這事了。這幾年他們調整了思路,慢慢地豁然開朗。現在開始專注培養孩子的基本品格,比如做事認真,有始有終,以及刻意練習。他們不再逼著孩子達成家長自己的目標。這幾年他們的孩子有了明顯的起色,在班裏成績從排名靠後慢慢成了中等,他們感到由衷的開心。
我同學在微信朋友圈總結了這個道理:之前對小孩期望太高,孩子盡全力也無法達到父母的認同及格線,當孩子試幾次之後,就再也不做嚐試了。孩子知道自己讓父母失望,時間長了越來越鬱鬱寡歡。父母調低預期後,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盡管成績不理想,但是依舊在努力成長,對他多一些發自內心的認同,也會成為他前進的動力。
我這些年有個感觸非常深。很多人不夠自信,跟父母太強相關。倒也不是父母故意的,父母沒有不想讓孩子好的,但是意願好不代表行為是對的。有時候父母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狀態,按照自己的想法硬塞給孩子太多,完全忽略了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你讓汽車跑得像戰鬥機那麽快,會發生什麽狀況?
想也不用想,小汽車不是戰鬥機,它無論如何也表現得不像,而且容易斷軸,連汽車的價值也發揮不出來。
四、認識到普通就要放縱嗎?
有的讀者會反問,我比較平庸,我孩子比較普通,那也不能放任自流啊。我並沒有讓大家放任自流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要更客觀地認識自我。很多人會說認識自我,但是能做到的人並不多,因為大部分人真認識了自我就得承認自己很多方麵實在太普通,這實在難以讓人接受,所以大家傾向於呼籲別人認識自我。
先認識自己,再根據情況製定戰略,不能把拖拉機當戰鬥機使,但是為什麽你把你兒子當奇才看呢?
我有多年跟自己鬥爭的經曆——我有很多問題,比如“急功近利”,比如想“一口吃成胖子”,還有各種不切實際的目標,這些問題的本質都是對自身條件的誤判。
大家一定熟悉下麵這張有關學習的(圖3)圖片吧。這是有關提高自己技能的、刻意學習的示意圖:
圖3 拓展舒適區
如果你想學習什麽東西,當你選擇學習你已經比較了解的,那麽你就是待在舒適區,但是你如果真的想進步、提升自己,你最好的選擇就是在稍微比現在懂的東西複雜一點點的地方訓練,也就是“訓練區”,而不是直接跑到挑戰區去,因為挑戰區難度實在太大。挑戰難度大,你就難免受挫,受挫次數多了,你就難以堅持下去。
絕大部分人學習的時候,總是喜歡直接跳過“訓練區”,直奔“挑戰區”,這個時候挑戰區就成了“自尋煩惱區”或者“自己找不痛快區”,再或者“從入門到放棄”,就像有些人總想像戰鬥機一樣一段加速之後直接起飛,可是忘了自己隻是個小汽車,沒跑多遠爆缸了,完全忽略了小汽車如果正常跑,其實也能跑個幾十萬公裏。
特別厲害的人,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天賦異稟,這種是自身硬屬性強。另一種是通過大量練習達到很高的水平。我們見到的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都是這種,天賦異稟的人並不是太多。通過大量練習而達到很高水平的人,他們一直在訓練區刻意練習,訓練的東西總比當前自己知道的要複雜一些,但是他們又能努力通過這些訓練,於是自信心越來越強,結果他們的舒適區越來越大,能力越來越強。
一個人做一件事非常厲害,不一定是他多有天分,可能是他在某個領域投入的時間量非常大,所以顯得非常熟練,舉重若輕。在絕大部分領域,都是在相互拚有效時間的投入量。如果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一點一點向外擴張,他的能力圈很快也會達到“挑戰區”,之前的“訓練區”就變成了“舒適區”,就好像你讀初中的時候很吃力,上了高中再去看初中的東西就比較簡單一樣。成長就是不斷把“訓練區”變成“舒適區”的過程,起初很有難度的事情,到最後就會舉重若輕。但是你一開始就直奔“挑戰區”,自然失敗得慘不忍睹。
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有助於采取適合自己的方法論。如果意識到自己是普通人,並且能夠接受這一點,日拱一卒,慢慢來,堅持下去。考慮到絕大部分人遇到困難很快就會放棄的緣故,用不了多久,你就是少數幾個沒出局的人,必定能夠取得成績。這個時候你已經經過了大量練習,見識也比普通人高出幾個層次,還會有人認為你平庸嗎?
五、客觀地認識自己,就能更好地出發
人一生有三次妥協:第一次是意識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識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原來也很普通。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個看法不言而喻是正確的。
普通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屬性,跟你能做成什麽事、做成多大的事情關係不大,除非你非要去做職業棋手或者當數學家,這類工作依賴天賦。如果你執意要選擇這些職業,沒有天賦實在難以完成。其他絕大部分領域,基本都可以通過老老實實的訓練達到很高的水平。如果自己一個領域都沒有達到較高的水平,真的需要反思下。
最差的一種策略,就是高估自己,高估孩子,反而忽略了那些本來能做好的事,結果一事無成。
我們應該把目標和過程分開。你眼前有一棟高樓,家裏有“道具”的孩子可能坐電梯上去,蜘蛛俠則直接爬了上去。如果你老老實實爬樓梯,花點時間氣喘籲籲也能到樓頂,但是你非要選擇像蜘蛛俠一樣的操作,結果隻能是悲劇。
承認自己普通吧,這沒有什麽不好。當你承認自己普通的時候,才能夠選對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