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麽讓我們變得更強

誰是塔勒布?

塔勒布是暢銷書《黑天鵝》的作者,是個非常有思想的人。他的書和文章我已經看了十來年了,筆記我也記了很多頁。不過,《黑天鵝》翻譯得不夠好,有些人看一會兒就崩潰。

所有讀者在亞馬遜的kindle對每本書的評分大家都是能夠看到的,塔勒布的《黑天鵝》評分非常低。有人就問:是不是塔勒布被一些人嚴重高估了?——他的書在亞馬遜低估,很大原因是翻譯水平有問題造成的。

我認為塔勒布的作品非常有價值,認真地學習下他的作品,是能夠讓人受益的。我們把塔勒布的理論拿出來看看,是能看懂很多東西的:

一、毒物興奮效應

有種理論認為,人類吃蔬菜有利於身體健康僅僅是因為蔬菜可以給大家補充維生素和纖維素,是我們飲食營養的關鍵因素。蔬菜有利益身體健康的主要原因是:蔬菜是有毒的。

蔬菜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防止兔子吃它,都紛紛進化出來了一定的毒素,爭取讓兔子吃了鬧肚子或者精神恍惚,以便下一次兔子見到這種植物就會繞著走。

蔬菜沒想到的是,生命體都是要進化的。蔬菜那點毒素不但沒嚇到兔子,反而刺激了吃到植物的兔子機體的發展,兔子可能被毒了一下,但是適應了這種毒素,而且變得更加抗毒。

也就是說,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低劑量毒素有助於身體健康。

幾乎所有的生命體都有種“過度補償”的機製,鍛煉的時候肌肉被拉傷,在家養幾天,新長出來的肌肉會變得更加粗壯,這個過程反複多年,就能長出一身肌肉。

最近這幾年有研究發現,突然哪天一整天不吃飯,饑餓感可以激活人體早已沉睡多年的應急機製,斷食24小時細胞的自噬反應會提高200%,這種反應可以幫助細胞清除代謝的廢物,從而起到修複細胞、延緩衰老的作用。這幾年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風靡全球,也是這個原因。

疫苗的本質是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其他方法製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免疫製劑。當疫苗進入人體後,人體以為遭到入侵,迅速組織抵抗,並且把入侵的微生物登記了,下次遭到入侵就可以迅速反擊,這就是為什麽接種了疫苗後有些人竟然跟感冒似的,其實就是免疫係統正在盡力攻擊疫苗,這次攻擊完,今後就不用再經曆病痛了,以小痛苦避免大折騰。

社會和公司這些類生命體也有類似的機製,什麽叫類生命體呢? 非生命體,比如一個杯子,掉地上就摔碎了,如果杯子比較結實,沒被摔碎,也不可能摔一次後變得更加結實,因為杯子內部沒有那種複雜的機製讓它逆勢上升。

但是生命體不一樣,嬰兒就是在不斷的摔倒過程中成長的,類生命體的公司也是在一個接一個的小危機和大周期中成長的,國家也是在磕磕絆絆中從小國變成大國。哺乳動物、銀行、跨國公司、科技、謠言、思想等,這些東西都有生命體特征,越壓越厲害,會進化、變強。

有機體,或者說生命體,都有類似的能力,經曆小的刺激和壓力,使我們恢複過來後更加強大。非生命體則沒這個能力,用塔勒布的話說這就是“反脆弱能力”。

為什麽流行病來臨的時候,不幸沒挺過來的基本都是老人?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失去了“反脆弱性”,麵對病毒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免疫係統很快崩潰,各種器官也紛紛罷工,很快就撐不下去了。

年輕人的免疫係統就跟一個現代國家的國防係統似的,麵對病毒的入侵,迅速發布動員令,所有資源送到免疫係統,抗下病毒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後不但沒變弱,反而變強了,最終持續幾天之後,病毒被壓製,人也就痊愈了。

二、創新的來源

創新的價值被嚴重高估了,尤其我國以前有一個階段,動不動就說“中國人缺乏創新能力”。

西方有句諺語叫“必要性是發明之母”,幾乎所有的發明都是為了解決具體的問題。

這些年我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目睹在一些領域,我和我的同事們做的工作已經基本和美國持平。我的幾個朋友所在的幾家科技公司也擁有全世界業內數一數二的技術優勢。

我發現所謂的創新,往往是一群人為了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解決了一連串問題之後,產生的了不起的創新。

我以前在其他的文章裏講過,為什麽歐洲在近代會迅速追上東方並領先東方呢?要知道,當初他們去美洲的船都是從阿拉伯人那裏學來的,阿拉伯人又是從中國學的。但是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之後,各種需求暴漲,為了應對頻繁的大洋貿易就需要天文方麵的技術,不然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兒。為了防海盜,就得研發火炮技術。歐洲打成一團,人口嚴重不足,就得研發火器來“以一當十”。

相比西方,當時東方的中國卻什麽新技術都不需要。清朝的名將福康安在尼泊爾見識過英國的火器,當時清兵橫掃了操練火器的那幫人,你認為福康安會對馬戛爾尼的火器操練感興趣嗎?

後來清朝被西方列強欺負了,才開始了長達百年的改革和進取。新中國成立以後,更是加大了技術上的創新。到如今,無論是社會、公司的管理機製還是技術,都有了大量的創新,這一點如果你是個做事的人,自然有體會。所以塔勒布認為,你缺乏創新精神,是因為你麵對的麻煩不夠多,如果沒麻煩,可以去找點小麻煩。

為什麽企業家厲害,因為企業家是以調動資源解決複雜問題為生,時間長了資源和解決問題的套路會多很多,每次用新辦法解決一個新問題,就是一次創新。

每天按部就班的人,相對來說用腦就比較少,鍛煉得少,自然有些能力這輩子都訓練不到。

知乎上總有人問:為什麽有些學曆不咋地的買賣人卻能賺到名校畢業上班族不敢想象的財富?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不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買賣人的學曆可能不高,但是他們天天都在磨礪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社會也是一所大學,他們已經在社會大學裏拿到了博士學位,上班族往往磨礪的是給別人賺錢的能力,在社會大學裏還處在初中階段,自然不能比。

總有人說,“人類從曆史裏唯一學到的就是什麽都學不到”,說這話的多半是無知的文人,因為他們自己什麽都沒學到,隻有具體做事的人才能感覺到那種“知識底層”。比如:正是因為1665年倫敦發生瘟疫,英國最先引入了垃圾處理機製,並且開始考慮使用自來水,把汙水和飲用水分開,成立了現代公立醫院收治沒錢的老百姓。

人類為了對抗海洋貿易的巨大不確定性,所以引入了股票、保險和期貨業務來對衝風險。

俾斯麥之前,德國貴族差點在1848年革命中被屠了,所以德意誌帝國為了防止爆發革命,最早引入了社會福利製度,給老百姓上保險發養老金,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人說俾斯麥更像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幾乎所有的規則、技術、用品,包括紅綠燈、靠右走、喝熱水、手機、計算機、軟件、互聯網等等,都是曆史上為了解決特定問題出現的東西,然後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三、越來越強

通過上述兩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來一句話:適量的毒素會讓生命體更加健康,適量的麻煩會讓人和組織更強悍,更有創造力。

人類往往經曆過一輪蕭條,或者戰爭,在那之後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會發生爆發性反彈,不僅僅是因為艱苦的時期大家更加奮發圖強,更重要的是每次災難後,人們吸取了教訓,經濟體裏的人更加注意平時就做好應對風險的能力,企業也留足現金流,做決策更加穩妥,大家報複性地消費,經濟反而會在災難之後迎來一波繁榮。

而且前幾天李子暘在文章中論證過,人類曆史上沒出現過因為自然災害而衰落的城市,如果有,往往是本身的政治和經濟出了問題,處於下坡路,被自然災害給重創了,屬於雪上加霜。

很紮心也很暖心的一件事是,越是艱難時候,在大家都恐慌和絕望的時候,有人完成了逆勢向上,困難對於他們來說反而是機會。也正印證了之前反複說的那句話,不管你是悲觀還是樂觀,最終你都是對的。

有讀者要問了,這次疫情能讓我們學到什麽呢?為了家人和自己,是不是應該鍛煉起來?因為我們發現了免疫係統才是核心競爭力。 還有,是不是應該在家裏準備上百個N95口罩、消毒酒精、消炎藥、維生素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