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動作中隱藏著大秘密
加拿大CIBC銀行人事處的詹尼弗是一個非常高效的管理者,他幾乎常年都在負責人事任免和麵試者求職。為了幫助銀行招聘到更出色、更優秀的人才,他常常會仔細觀察每一個求職者的表情和動作。
因為他發現求職者為了獲得理想的職位,為了成功贏得麵試官的好感,常常會撒謊。比如告訴麵試官自己曾經有過什麽樣的特殊經曆,告訴麵試官自己曾經做過什麽,並獲得了什麽樣的成功和認可,而麵試官顯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相關內容進行審核與查證。
詹尼弗必須依賴自己的觀察來做出判斷,而這種判斷主要在於提問時檢查求職者是否誠實,按照詹尼弗的說法:“我主要觀察他的眼神和手腳的動作。大部分人不是習慣性的說謊者。當他們說謊時,他們的目光會不自覺地離開我,或者雙手不自覺地摸耳朵、脖子、鼻子、臉部等,以轉移自己的罪惡感。”
通過對求職者的形體動作和眼神的觀察,詹尼弗可以快速做出判斷,並評估對方的心態,盡管這樣的方式並不足以完全作為招聘的參考依據,而且很多人也認為這種判斷可能會出現差錯,但的確為銀行選拔人才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在談到交流和溝通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將注意力放在口頭語言的表達上,人們會從他人的語言表達中吸收相關的信息,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和真實想法。其實除了口頭語言之外,透過他人的肢體動作也能夠獲得相關的信息。
“象征性互動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常常會通過傳遞具有象征性符號而產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這一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任何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都可以作為一種交流的方式,它們重視語言符號在交往中的作用,強調對他人行為傾向的預測和估計。這一理論認為個人的意識和行為存在某種聯係,行為是意識的一種表現。
美國學者米德是這一理論的支持者,他選取了“姿勢”這一概念進行論述,他認為“有意識的相互作用就是象征互動,它是一種手勢(姿勢)的交換,這種交換是同語言的存在相聯係的,並且對於對方具有同一含義。”在這種形式的相互作用過程當中,人們既注意自己在他人麵前的形象,又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行為所作的反應。
肢體動作往往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0世紀50年代研究肢體語言的先鋒人物阿爾伯特·麥拉賓曾對各類不同形式的信息進行分解和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一條信息中,文字的影響力約為7%,語音的影響力是38%,而肢體語言的影響力高達55%。在所有的表達中,肢體語言所起到的作用最大,出現的頻率也最高。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忽略這一點,如果人們能夠認真觀察他人的反應,就會發現肢體語言幾乎隨時隨地都存在。人們平時可以觀察那些演說者,他們在演說的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一些動作,會釋放各種各樣的表情,這些都是肢體語言。而在日常對話中,肢體語言同樣非常普遍,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表情都會傳遞出豐富的信息。人們需要抓住這些肢體動作,並且想辦法進行解讀,了解對方究竟要傳達什麽想法,無論對方是有意傳遞信息,還是在無意識中傳遞信息,人們都可以想辦法進行解讀。
肢體動作又稱肢體語言或身體語言,它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表達情感或者信息,以實現溝通目的。具體來說,肢體語言可以通過頭、眼、頸、手、肘、臂、身、胯、足等人體部位的協調活動展示出來,這種展示比單純的口頭語言更加形象。
不同的身體部位,不同部位的不同動作,往往能夠傳遞不同的信息,人們想要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想要看透其他人的心理活動,就要懂得對他人展示出來的肢體動作進行分析,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的真實含義。
比如眼神,由於眼睛周圍的肌肉更加發達,眼睛本能的動作反射性非常強烈,往往可以最直觀地反映出個人的內心活動。當眼睛瞳孔縮小時,表明對方受到了某種負麵刺激,他們可能對談話感到恐懼、生氣和排斥。除了眼神變化之外,其他肢體動作也會傳遞不同的信息。
如果一個人兩腿站直,胸部直挺,雙手自然下垂,雙目平視,表明他精神振作,充滿自信;如果坐姿端正,兩手平放膝上,身子稍向前傾,則顯示出他對溝通對象非常尊重和崇敬;如果談話時身子前傾,頭部微微傾斜,表明他對談話內容特別感興趣;雙手向上舉起,高於肩膀,掌心向上攤開,這是豁達、邀請的手勢;如果人們在談話中左顧右盼,通常表明他們心不在焉,對談話不感興趣,並且希望快速終止談話;如果說話者將手臂交叉在一起,不斷加快點頭的速度,用手摩擦臉部,或者用手指重複敲打桌麵,表明對方對談話失去了耐心;如果人們在談話中將雙手插入口袋,表明對方有意隱藏信息,或者說明談話內容不真實;如果人們在談話中一直抖腿,表明內心不安,通常是因為對相關的談話內容感到敏感,又或者對溝通對象感到擔心。
有人曾對一些非常出色的演說家進行觀察,發現他們的演說才能不僅僅體現在出色的口才上,還體現在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表現上。當心理學家對演講者的演說過程進行剖析,發現很多肢體動作都暗含著深意,比如有的演說者的雙臂幾乎永遠保持在居於肩膀和胯部之間的位置,微微張開,手掌朝下,這樣的舉動暗示了“給予”,表明他願意為聽眾全身心付出的態度。頭部微微側向一方,這是友善的一種表示。
有些人的身體常常微微前傾,重心集中在腳掌,這是一個主動出擊的表現,旨在告訴其他人“我有能力做出改變”,這是他身為演說者、引導者、影響者所能體現出來的魄力。有時候,他會張開五指,然後伸向群眾,這是想要接觸更多群眾的表現。心理學家認為此舉具有親和力,並且讓人覺得活力四射,自然而不造作。
心理學家還發現一些出色的演說大師不僅僅會在演說中做出一些動作,還懂得如何運用燈光。演說者有時候會要求攝影師運用光來襯托出人物的輪廓。當暗光照射到演說者的臉上時,會使其呈現出明暗兩部分,這樣就有效凸顯出了演說者堅毅決絕的心態。
肢體動作不僅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反映出一個人的需求,還會表現出個人的生活狀態和能力。比如著名精神分析家、意大利軀體治療大師馬龍就發現,如果一個人的脖子、肩膀感覺很難放鬆,胳膊卻一直習慣性地往下垂著,就表明他的腦子靈活,而且耐力很強;如果一個人總是表現得身體僵硬,往往表明他們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但是不善交際,與人之間存在距離感。
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通過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會有意無意地通過一些表情和動作來展示自己的需求,所有的肢體語言就像是一個信息大寶庫,就像是一個豐富的資料庫,觀察者可以透過這些肢體語言來解讀對方的內心世界,以使自己的行動應對對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