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的關鍵是“切”中要點

公元228年,諸葛亮為了實現蜀國的統一大業,發動了北伐戰爭。當時蜀國軍隊占據了重要的戰略位置街亭,而諸葛亮則讓馬謖鎮守街亭,因為諸葛亮對馬謖的才華非常認同,而且馬謖在接受任務後一係列的舉動都讓諸葛亮比較放心。

諸葛亮雖然也知道馬謖沒有實際領兵打仗的經驗,書生氣過重,卻沒有“切中”馬謖身上最大的弱點,那就是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不服從調度。結果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調度,擅自上山紮營,導致街亭失守。

從表麵上看,街亭失守是馬謖的責任,但本質卻是因為諸葛亮識人不準、用人不當,作為三國時期最負盛名的政治家之一,諸葛亮不僅擁有治國方略,而且知人善任,但是在北伐過程中卻犯了大錯。

他在看人、傾聽、詢問方麵做得很到位,但是唯獨沒有做好“切”的工作。所謂“切”指的是綜合望、聞、問的所有信息材料和結果,來判斷對方的大致性格。可以說,望、聞、問是“切”的前提,“切”是對前麵三種識人方法的總結,是對前麵三種識人方法的一個完整應用,並在這個基礎上做出判斷和引導。

在中醫理論中,“切”是指切脈,而在識人方麵同樣需要進行“切脈”。比如在應聘人才的時候,管理者先對應聘者進行觀察,看看對方的外形條件是否符合應聘規定(性別、身高、年齡、體型、相貌、穿著打扮);傾聽一下對方的談話內容和談話方式,聽聽對方的自我介紹,看看對方的性格和為人處事的基本方法;提問是一個重要內容,提問者可以詢問對方的工作閱曆,可以詢問對方對於工作的了解和看法,以此來辨別和判斷對方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水平。

在望、聞、問之後,管理者會綜合之前的識人流程以及分析出來的結果,進行一個綜合性的判斷,看看對方是什麽類型的人,看看對方最擅長什麽,看看對方渴望獲得什麽待遇,看看對方是否擁有良好的心態,看看對方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切”是一個把握要點和關鍵點的過程,是一個挖掘本質的過程。比如喬布斯小時候特別調皮,愛搞惡作劇,曾經幾次被學校要求退學。他跑到醫院裏,去嚐殺蟲劑的味道;他把發夾塞在電源插座裏……這個時候,很多人容易從這些信息中得出“這孩子是個搗蛋鬼”的結論,可是真正善於切中要點的人,就會透過這些不正常的現象去挖掘深層的信息:喬布斯是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孩子。

“切”也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人們通過望聞問的方式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數據時,可以找出問題所在,或者對相關的人進行分析,並且對他人身上出現的一些特征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如果對方身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況,就需要引導對方立即解決。如果對方身上存在一些優點,或者認為這是某種性格優勢,那麽就要進一步進行引導,培養對方的這種個性。

就像喬布斯的養父養母一樣,他們意識到了兒子身上與眾不同的一麵,並且並不覺得那是成長的阻礙和汙點,他們願意竭盡全力去適應兒子,給予對方良好的環境。

喬布斯後來在回憶時也曾感謝了自己的養父養母:“父母都很了解我,他們意識到我的不同尋常之後就有了很強的責任感,想盡辦法讓我學到更多東西,送我去上好的學校。他們願意滿足我的需求。”正是因為養父養母“切”中了喬布斯的優勢,從小就給了喬布斯更好的成長環境,喬布斯才產生了一種不同於常人的感覺,而這在他的個性形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許多人在識人的時候過於程式化和經驗化,這就使得他們常常依據一些經驗來判斷一個人、評價一個人,而這些膚淺的判斷方式無疑讓他們產生錯誤的認識。

看到一個人穿著普通,就認為對方家庭條件一般;看到一個人比較調皮,就認為對方學習成績一般;聽到一個人在罵人,就認定對方缺乏修養;提問時,他人一問三不知,就覺得對方知識匱乏,水平有限。卻不知道換一種思路和角度去看待別人,穿得普通可能表明對方比較低調,調皮的孩子可能動手能力很強;罵人有時候是充滿正義感的體現,一問三不知的人或許在隱藏自己的實力。想要了解一個人的真實形象,不要被常規思維所束縛,不要被膚淺的認知水平所限製,有時候人們應該懂得轉換思維,這才是“切”的真正意義。

很多心理學家都認為,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認識人,無論是認識他人還是認識自己,都非常困難,原因就在於人們很容易受到生活表象的影響,而且感知器官往往會欺騙自己。因此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除了做到望聞問之外,更要注意精確“切脈”,要注意把握一些關鍵信息,並通過這些關鍵信息辨別一個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