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看行為,從行為分析性格

有個老板將兩個負責辦事的員工叫到辦公室訓斥了一頓,兩個員工走出房門後,員工A非常鎮定地對同事們說:“老板批評得對,這樣的小問題我應該完全避免的,我會保證一次再也不犯這樣的錯誤。”

員工B顯得很沮喪,同事們都上前安慰他,他勉強地笑了笑,唉聲歎氣道:“弄不好我還要挨罵,這裏可能沒法待了。”

麵對兩個員工截然不同的表態,同事大都站在了員工A這一邊,大家認為員工A更加積極上進,不會輕易被眼前的困難擊倒,他擁有強大的內心,而這樣的人無疑會獲得成功。反觀員工B,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唉聲歎氣,消極應對,缺乏強大的意誌力和信心,缺乏足夠的自我調節能力。

出現這樣兩極化的評價幾乎是自然而然的,畢竟誰都會覺得一個積極應對生活的人更加值得尊重,那麽真實的情況真的如同同事們所描述的那樣嗎?想要了解這一切,可以嚐試著加入環境因素。

其實,老板安排員工A做的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大項目,公司幾乎傾盡全力支持,而且在那之前就已經準備了好多年,無論是資金、技術、人才、設備、方案設計都比較完善,員工A負責這個項目的壓力並不大,而且成功率幾乎達到100%。看得出來,公司明顯在培養員工A,希望借助這一次的大項目順利將員工A提拔上去。

而員工B負責的是一個爛尾項目,項目的難度很大,缺乏新意,是公司在十年前就想要放棄的一個項目,整個項目的資金投入很少,人員配置不多,相關的技術投入更是捉襟見肘,這讓員工B覺得很壓抑,他知道這是一個不被重視且基本上不會有什麽作為的項目,即便自己表現再好,也難以贏得任何的重視和認可。

通過對比就會發現,員工A和員工B之間的差距或許並不是因為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引起的,而是因為各自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各自麵臨的情況不一樣,如果雙方換一下位置,讓員工A負責員工B的項目,恐怕他的心態會更加崩潰。

新行為主義學派認為人的行為受到環境和心理兩方麵因素的共同影響,環境刺激是前因,心理反應則是後果,人的行為既受到過去因素(環境刺激)的影響,也受到未來因素(心理反應)的影響,單純地將心理和環境分開進行分析,或者忽略環境來探討心理,都是一種片麵的做法。在人們試圖通過言行舉止、習慣、態度、價值觀等方式來窺探人心時,或許更應該考慮一下他人所處的環境,很顯然,環境是影響個人言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分析個人言行、性格的時候,需要與環境相結合,這種結合往往可以讓識人行動變得更加客觀、準確。

比如有的父母不給孩子吃熱量高的東西,甚至不準孩子吃零食,這個時候人們可能就會議論紛紛,認為這些父母虐待孩子,認為這些父母隻顧著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照顧,缺乏責任心。但事實上,他們整個家庭可能正受到嚴重肥胖症的困擾,如果忽略了這個環境因素,那麽就會對孩子的父母產生很深的誤解。

環境也可以作為窺測人心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說環境是指逆境或順境,同一個人在麵對不同的環境時很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波動和行為表現,同一個人,也會因切入點(時機選擇)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

在順境中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非常重要,但多數人在順境中都會保持好的狀態,隻不過有的人更加喜形於色,忘乎所以,有的人給人感覺非常沉穩。忘乎所以的人在逆境到來時可能就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變得焦躁不安,自暴自棄,對自己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喜歡追究他人的責任,將所有問題歸結到外因上。保持沉穩的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夠以平和的心態應對一切困難,他們並不會受到太多的外界因素的影響。

一些城市家庭的孩子在高考中考到650分,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沒什麽,雖然他們同樣努力,但是他們本身就擁有了較多的學習資源,本身就具備了優良的學習條件,這種先天優勢為他們奠定了更好的基礎。而一些來自鄉村家庭的孩子即便考了600分,也可能會被大家所稱讚,原因就在於他們拿到600分所付出的努力要比城裏孩子拿到650分所付出的努力多出好幾倍。這裏就考慮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

還有一些則是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比如某個人待人溫和,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在社會上也沒有產生任何不良影響。這樣的個人形象似乎很普通,人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因為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人,可是如果這個人生活在一個充滿犯罪和暴力的社會環境中,周圍的朋友和夥伴都是罪犯,那麽當他表現出溫和自律的一麵時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如果把環境因素考慮在內,人們就不會孤立地看待他人的言行舉止,就不會孤立地通過這些言行舉止來分析個人的形象和心態。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氣質,是指人出生時,遺傳物質對個人先天性格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這個性格是有缺陷的,有的人表現得很孤僻,有的人比較張揚,有的人性格軟弱,有的人過分偏執。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性格,先天性格往往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並且被環境所改變,這些被改變的後天性格和氣質才是心理學上的性格。可以說,環境是決定個人心理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識人看人的時候,必須將這個因素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