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員工相互監督,互相負責

前麵一節談到了監督製度的問題,在團隊管理中,管理者通常都扮演著管理和監督的角色,他們會對團隊內部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以確保執行者不會出錯。不過任何一個管理者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且任何一種自上而下的監管都帶著一定的強製性和壓迫性,這樣會給執行者帶來壓迫感,並影響執行者自由發揮。

許多公司的管理者都希望能夠掌控全局,所以他們常常迫切地希望了解員工工作的一舉一動,而掌握員工動向的最常見方法就是打卡製度和安裝攝像頭,打卡製度可以準確地了解員工每天的上下班時間,並以此來完善製度上的管理。而安裝攝像頭則是一種直接的監視行為。

如果進行觀察和統計,就會發現如今大部分的辦公室中都安裝有攝像頭,這些攝像頭的作用可不完全是保護公司資產不被人侵占,更多時候管理者希望通過攝像頭來監控員工上班的過程和狀態。

但事實上,這種做法也引發了員工的反感,許多員工都認為辦公室安裝攝像頭會侵犯自己的隱私,盡管管理者一再聲稱這些攝像頭隻是用於工作監督,但在工作過程中,員工也擁有保護隱私的需求和權利。因此公司的監督行為往往會引發一些爭議和反對,而更重要的是,當員工意識到自己置身於一個被人監控的環境下,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和負麵情緒,因此,他們往往很難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有關監視的例子數不勝數,很多員工都曾抱怨這樣的管理行為讓人難以忍受,畢竟每一個員工都希望擁有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受到尊重,都希望自己有一定的私人空間。當然,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他們往往也麵臨一些困局,作為掌控者,他們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希望自己可以引導他人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可是過度監督隻會破壞內部的和諧氛圍。

在有關提升執行力的話題上,許多管理者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往往偏執地認為執行者都缺乏自主行動的意識,如果沒有製度的約束,沒有管理者的監督,那麽大多數執行者都會變成自由行動的人。他們將自己當成推動執行的驅動者,因此也就更願意強化自己的控製和監督。事實上,好的執行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自覺性,那些優秀的執行者也往往擁有主觀行動意識,即便沒有製度的約束,沒有管理者的監督,他們也不會完全淪為行動散漫的“自由人”,也會為實現團隊的目標而采取積極的行動。

在一個團隊中,監督和控製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太過分;同樣地,員工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但是他們很難做到完全自覺,因此人們應當想辦法尋找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主要建立在員工彼此監督的基礎上。員工之間彼此進行監督和提醒,這本來就是一個優秀團隊應該有的特質,而團隊管理者應當強化這一特質,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其製度化。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許多團隊如今都會推進分工與流程化體係,每一個流程中的員工雖然都有屬於自己的工作,但是彼此之間的工作環環相扣,相互影響,隻要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其他環節往往也會受到影響。正因為將整個團隊捆綁成一個整體,員工之間會存在相互負責、相互監督的情況,因為誰都不希望因為其他人的失誤而影響自己的工作環節。

這種讓員工相互監督的製度並不是要求在執行者內部安插眼線,也不是為了挑撥彼此之間的關係,而是為了帶動和引導所有人主動追求目標。

首先,管理者要完善內部的責任製,尤其是崗位責任製,通過對崗位職責進行明確分配,從而有效體現出相互製約的特質,並順利達到內控的目的。

其次,管理者每天都要輪流安排一兩名員工監督其他人的工作,尤其是監督員工上下班打卡的情況,這種輪流安排的方式可以確保每一個員工都能夠參與到團隊監督管理體係當中來。

再次,團隊管理者需要打造批評的製度,團隊內部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發動一次相互批評和指正的活動,一旦有部門或者員工犯了錯誤,或者沒能夠按照指令完成任務,其他一些部門或者員工監督機構就可以在活動上提出批評。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團隊管理者應該在內部設立舉報箱,任何人都有權對一些不合理的執行行為進行舉報,隻要有人違反了團隊的規定,有人觸犯了團隊的公共利益,那麽其他人就可以進行舉報。

對於員工來說,無論什麽時候,他們都要將自己當作團隊的一分子,而這種角色定位就要求他們承擔起相應的監督責任,或者說要懂得分擔管理者身上的管理重擔。從長遠來看,當員工內部形成相互負責、相互監督的習慣後,大家會在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的氛圍中共同為團隊目標而努力,這樣一來,整個工作就會變得更加整體化和體係化,執行水平也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