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要統一而穩定,不能朝令夕改

在一個團隊中,不同階層的成員往往具有不同的職能分工,其中團隊高層負責製定戰略規劃和製度,而基層執行者主要負責執行戰略規劃和遵守規定,高層製定了什麽樣的政策和製度,執行者就遵從什麽樣的政策和製度。作為接受命令的一方,執行者通常沒有權力否定或者不執行上層領導的政策,這是維持整個執行體係得以正常運作的前提。

在整個執行體係中,整個團隊的注意力往往會集中在執行者身上,執行者的執行意識、執行能力是否很高,執行者的工作狀態怎麽樣,這些都是團隊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也是團隊在培養執行者的時候需要重點強調的內容。正因如此,當執行結果不那麽讓人滿意的時候,管理者往往會自然而然地說“執行者將工作搞砸了”,或者會抱怨“員工們沒有認真理解上司說了些什麽”。

但是並非認真執行命令就可以保障執行水平,良好的執行不僅取決於執行者的態度,還取決於高層的表現。在管理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一群羊走丟了,那麽隻能證明領頭羊犯了迷糊。一旦整個執行團隊出現了問題,那麽很可能是管理者出現了失誤。比如,高層製定的戰略規劃是否正確、合理,是否具有指導作用,畢竟一些錯誤的戰略規劃可能會產生錯誤的結果,導致執行結果出現很大的偏差。還有一點就是高層的戰略規劃和製度是否穩定,是否頻繁進行變動。一旦高層的想法出現頻繁改動,那麽就會對具體的執行工作帶來麻煩,執行者會因為高層政策的不確定性而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

比如,有家公司的總裁在三天之內連續五次修改了指令,結果執行者對此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總裁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他們也自然沒有辦法全身心投入執行工作當中。還有一家公司在製定規章製度時,從來沒有一項完整的製度可以堅持半年,幾乎每隔幾個月時間就要推翻原來的一些製度,然後重新製定規則。這樣頻繁地修改製度嚴重影響了公司正常的運作,執行者也不得不經常改變自己的工作習慣。

許多管理者之所以常常會出現朝令夕改、遲疑不定的情況,就是因為他們的想法太多、選擇太多,追求的潛在目標也太多,過多的選擇幹擾了他們的正常判斷,由於經常會出現猶豫不決的情況,他們不得不經常改變原有的選擇。所以,想要避免製度出現朝令夕改的局麵,就要注意做好目標管理,堅持目標的唯一性是保證製度統一和穩定的基礎。一位合格的管理者應該在認真分析和考量之後,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而不是做出較為合適的幾種選擇。管理者應當爭取一次選擇一個目標,一旦認真分析並確定某一個目標之後,就要明確並固化這個目標,並盡早製訂相應的工作流程。這樣一來,執行者在執行時就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一些管理者缺乏耐心和信心,一旦自己製定的政策和製度一段時間無法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就可能產生動搖。這個時候他們渴望通過變革來達到目的,但是變革的進程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由於急於做出改變,結果往往會陷入“越改越亂,越亂越改”的局麵。任何一項戰略規劃、政策或者製度都需要長期的實踐來驗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產生效果,因此管理者不能操之過急,在製定規劃和製度時要認真進行分析,製定之後則要保持耐心,不要輕易就自我否決。

還有一種情況,管理者本身缺乏主見,他們不具備做決定的勇氣,經常求助於外界,而且也容易受到外人的幹擾。如果經常有人向他們提供不同的意見和建議,那麽他們可能會在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中反複變動,這樣就會導致內部的指令和製度經常變更。為了改變這種局麵,管理者本人需要保持一定的威嚴,需要變得更有主見,更需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在征求別人意見和建議的時候,一定要反複告誡自己“做決定的人是我”,必須懂得尊重自己的意見,並且不要被他人過度打擾。

調查表明,那些缺乏自信和主見的管理者通常都容易受到幹擾,他們無法確定什麽決定是對的,什麽選擇是錯的,也不了解自己的決定會造成什麽樣的影響,隻能不斷地尋求他人的幫助,或者依賴他人做出決定,而這種依賴心理本身就會導致製度缺乏穩定性。那些製度不穩定,經常出現變更的團隊,往往缺乏一個有魄力和權威的管理者。

綜上所述,管理者想要打造穩定而統一的製度,就要提升自己的定力,這種定力包括對多種目標的抗幹擾能力、對流程管理的抗幹擾能力,以及對外界壓力的抗幹擾能力。隻有保持強大的定力,才能夠確保自己不會頻繁地更改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