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時間管理的發展脈絡
許多人都對時間管理感到陌生,但事實上時間管理已經經曆了好幾個發展階段,而這些不同的階段也是時間管理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
——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一代的理論看重時間的增加以及備忘錄的運用,管理者側重如何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在這一代的理論中,管理者非常看重時間的增加,這種增加在於當人們感覺任務繁重,無法在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完成任務時,就會采取加班加點的方式,以此來延長工作時間。在很多企業中,管理者會要求員工加班,這是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時間管理方式,一些自覺性比較高且比較勤奮的人,也經常會通過加班的方式來爭取更多的時間。
備忘錄就是將所要做的項目逐條列出來,製成一個相對簡單的工作任務清單,工作者每完成一件工作,就用筆勾掉一件,從而確保時間利用得到控製和管理。一般來說,工作比較忙的人,會采用這種方式。
第一代的時間管理理論比較粗獷,時間管理不夠精細。比如增加工作時間並不能從本質上提升效率,而且時間往往是有限度的,過度增加工作時間必定會壓縮休息時間,從使用效率的角度來說,過分看重加班往往會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備忘錄的存在隻是單純地進行一個記錄,對於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樣沒有多少幫助。總體來說,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的應變能力很強,但是卻缺乏整體上的規劃。
——第二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二代理論側重行事曆時間管理法,它強調工作計劃和時間表,管理者明顯意識到時間管理需要側重規劃未來,因此在工作之前會將所有要做的工作全部列出來,製作成一個清單,然後對自己所要做的每一項任務都製訂一個時間安排。比如早上6點~7點應該做什麽,午後3點~5點應該做什麽,當每一件工作任務都設定好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後,整個工作計劃變得有條不紊。
計劃往往是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工作計劃製訂之後,整個工作流程會顯得更加順暢,不過這些計劃往往不夠精細,隻是設定了一個大致的工作安排和時間期限,而沒有側重描述各項工作的主次和順序,這樣就會導致人們經常將重要的事情落下,而將那些次要或者根本沒有什麽價值的工作優先進行解決。
——第三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三代理論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以此來提升辦事效率,一般來說,當工作任務繁多,甚至沒有辦法在規定時間內做完的時候,管理者會依據輕重緩急來做事,決定自己應該先做什麽事,後做什麽事,重點做什麽事,什麽事情可以適當靠後,以及什麽事情做不做無所謂。為了明確自己的工作順序,一般會采取四象限法來設置。
著名管理學家史蒂芬·柯維是時間管理四象限法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所謂四象限法實際上就是按照輕重緩急劃定四個象限:第一個象限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解決財務危機、應對客戶投訴、臨時參加重要會議、處理突發狀況);第二個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進行培訓、製定規章製度、與客戶建立聯係);第三個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客人的來電、上廁所);第四個象限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閑聊、逛超市、寫博客)。
比如有一個人某一天要做的事,包括向老板匯報工作,對當月的工作做一個大致的總結,逛超市,接聽朋友的電話,這些不同類型的任務原本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來解決,不過為了保證一個更合理的安排,就需要對相關任務編排順序。向老板匯報工作非常重要,而且也比較緊急,因此需要盡早完成,最好早上一去公司上班,就要立即趕往老板的辦公室匯報。工作總結比較重要,但是並不急於一時,它們需要花費一天甚至幾天的時間來完成,因此可以在匯報完之後去做。朋友的電話突然打來,屬於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這類事在工作繁忙的時候可以適當緩一緩,在空閑時則可以直接接聽。逛超市並不重要,也不緊急,完全可以在下班之後去做。
有時候工作任務很多,甚至多到做不完,那麽就可以相應地按照四象限法來進行劃分和排序,把重要的事情先做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在最後去做,沒時間的話幹脆就不要去做。第三代理論理清了工作的順序,確保在有限的時間裏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但是往往缺乏遠見。
——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四代理論從根本上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強調對個人進行管理。管理者不再過分看重時間與事務的安排,而是將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在這個發展階段,時間管理更加注重健康、工作、心智、人際關係、理財、家庭、心靈思考、休閑等方麵。
最著名的是強調一切以自然法則為中心的羅盤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決定要麽離個人製訂的目標很遠,要麽就離個人的目標很近,因此它摒棄了傳統上追求更快、更好、更具有效率的觀念,將片麵追求速度改為尋找正確的方向,也就是說將“做多快”變成“從哪兒開始做”,它側重於提供一個接近目標的方向,所以這種管理理論強調每一天、每一個時段的行動都要與未來的目標很接近。
隨著時間越來越受重視,時間管理理論也越來越完善,不過德國管理學教授約翰·胡格在總結前四代時間管理理論的時候,意識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們通常會迫於時間的壓力,想辦法提高效率、追求效能、挖掘潛能、平衡工作和生活,以此來達到緩解時間壓力的目的,這幾乎是前四代時間管理的原則與核心內容。事實上,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在更多時候,人們依然沒有感覺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時間安排有多大改善,混亂無序的狀態依然經常會出現。
胡格教授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造成時間浪費、短缺和無序狀態的原因在於人們一直都在主張“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所有的時間安排都過於主觀,而這並不是真正高效的時間管理方式,因為外在的因素同樣會影響和破壞時間的利用效率,所以人們需要將他人也納入到自我的時間管理之中,這樣才能實現全方位的平衡,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對時間的困惑。
胡格教授將自己的觀點當成第五代時間管理理論的核心,不過從時間管理的發展曆程來看,目前胡格教授的理論想要成為真正的第五代時間管理理論,還需要獲得更多的認同,但即便如此,他也為時間管理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然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環境如何變化,時間管理在不同時期都產生過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刻意將這幾個不同的理論區別開來對待,而是將其靈活運用,甚至綜合起來使用,從而確保在合適的場合下發揮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