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管理時間,才能產生價值
正如前文所說,人們通常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時間的多少,對他們來說,時間似乎是無限的,每一個人幾乎每一天都有大把的時間可供使用,這樣就導致了他們在利用時間的問題上產生一些錯誤的想法,最明顯的就是隨意將時間浪費在一些毫無意義或者沒有多少價值的事情上,這些人除了每天必須花一點兒時間做那些要做的事情(吃飯、睡覺、學習、社交、工作等),他們花在其他方麵的時間幾乎沒有多少價值。
比如一部分人缺乏明確的規劃,也沒有什麽人生目標,既不想工作,也不想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每天隻沉浸在無意義的網絡遊戲之中,要麽就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這種人做事缺乏遠見,也缺乏耐心和自知之明,他們通常對時間漠不關心,也不關心自己究竟要花費多少時間做某一件事,這樣就導致時間的巨大浪費。
還有一些人聲稱自己每天都在工作,都在想辦法創造價值,但問題在於他們所花的時間是否真的產生了價值,這些價值是否與時間上的投入成正比?此外,這些人是否真的對時間進行了合理安排,如果換一種方式,時間的價值會不會更大?他們同樣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一類問題。
英國著名曆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在1958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工作常常會自動膨脹,並且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按照他的說法“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工作就會自動變成需要那麽多時間”,當管理者給職員下達“必須在12個小時之內完成工作”的指令時,即便職員能夠在8小時內完成工作,他也可能會拓展到12個小時;當某個人給自己設定3小時的工作期限時,即便他有能力在2個小時內完成任務,也會做滿整整3個小時。
這個定律就是時間管理缺乏的一個重要表現,因為對於工作者來說,時間似乎是充足的,自己沒有必要去爭分奪秒,或者說他們並未意識到“2個小時做完”與“3個小時做好”究竟有什麽區別。如果一個人善於進行時間管理,那麽他就會嚴格控製好時間,花費2個小時完成工作,然後用另外1個小時做其他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那些自認為每天都在應付工作的人,也許並沒有將工作真正落實到位,因為他們將許多原本可以節省下來的時間也都消耗掉了,也就是說那些多出來的時間基本上都處於無價值的狀態。
想要減少和杜絕時間浪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時間管理,通過時間管理來提升時間的使用效率。所謂時間管理指的是以事先規劃和運用技巧、方法與工具的方式來達到靈活、有效運用時間的目的,從而實現個人或組織既定目標的方法。在時間管理的核心內容中,效率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做出更多有價值的事,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這就是時間管理的效能體現。
比如甲和乙都是某公司的職員,兩個人工作能力相仿,做的工作也大致相同,每天固定的工作時間也都是8個小時,如果甲運用科學的時間管理方法進行管理,而乙並不注重時間管理,那麽雙方之間的差距可能會顯現出來,這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甲每天在工作時間內能做8項工作,而乙隻能做7項;
——甲乙都能做8項工作,但是甲的質量更高,乙的辦事質量相對較低;
——甲乙都能做8項工作,但是甲選擇正確的順序,先做重要的,然後做次要的。而乙的工作毫無順序可言,想到什麽做什麽,結果次要的事情做了,而重要的工作卻沒有完成。
相比之下,由於甲成熟運用了時間管理方法,在時間的控製和使用上更加遊刃有餘,效果也更好。乙則處於慌亂無序的狀態,對於時間的安排缺乏認識,因此會失去控製力,導致工作效率不高。
可以說,每一天的時間都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時間安排方式會決定時間的使用效率。早期的時間管理往往更加偏重於增加工作時間,這一點到如今依然比較普遍,一些傳統行業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通常沒有辦法做到智能化,因此會偏向於增加人數和增加工作時間。
在亞洲,有許多工廠和企業並不會遵循8小時工作製,一些加工廠和代工廠的工作時間可能超過了12個小時,而這種簡單的管理模式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效益,畢竟高強度的勞動實際上並沒有帶來多少效益的增加。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的工作時間超過8個小時之後,職員通常更容易產生倦怠心理,並出現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增加工作時間並不會直接對效率提升產生多少幫助,此外,效率還體現在時間的精準分配上,即什麽時候做什麽事,先做什麽事,這裏的效率指的是最快接近或者達到目標的方法,或者說達到一種平衡。
總的來說,時間管理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把握時間管理的一個核心就是規劃與安排,其中對重要事情的規劃與安排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為時間是有限的,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人們必須想方設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必須想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更多更有價值的事情。通過有效的時間管理,往往就可以確保利益和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