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定位自己的情緒風格
某天傍晚,天色漸漸暗下來,幾個人在公交車站等候遲來的公交車。這個時候,有人開始抱怨公交車不準時,抱怨公司老板下班太遲,影響了自己乘坐前一班車次;有人則表示無所謂,公交車早點晚點也沒什麽關係,他們開心地和朋友聊著天,似乎並不在意公交晚點;有的人麵露焦急之色,不斷看手表,並且不時伸著腦袋往公交車來的方向看;有的人非常安靜地等著,並沒有表現出焦急或者憤怒的神色。同樣是在等車,為什麽每一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情緒表達都不一樣,而造成這些不同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
答案就在於情緒風格的不同,不同的情緒風格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所謂情緒風格是指人們情緒反應的類型、強度和持續時間。神經學家理查德·戴維森與沙倫·貝格利合著有一本書——《大腦的情緒生活》,在書中,他認為人們對各種生活事件的反應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的根源就在於不同的大腦活動模式,而不同的大腦活動模式最終也決定了不同的情緒風格。他在係統研究的基礎上,主動將人們的情緒風格劃分成六個維度。
——情緒調整
情緒調整指的就是人們在麵對一些容易影響情緒或者激**緒波動的事件時的個人情緒調節能力。比如,一個人在高考時沒能考過本科線,這個時候,他是完全陷入悲傷和挫敗感中不可自拔,還是重新開始,堅信自己可以在明年獲得成功。人們應對生活的能力及態度往往是情緒調整能力的體現,而情緒調整能力則是情緒風格最明顯的一個要素。可以說在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情緒調整能力、情緒調整方式往往可以決定個人的情緒風格。
——生活態度
情緒調整能力往往和生活態度有關,樂觀的人具備強大的調節能力,悲觀的人往往缺乏有效的自我調節能力;自信的人往往看重自我調節能力,自卑的人往往輕視自己在情緒調節方麵的潛能。可以說,生活態度就是情緒風格中一個最基礎的要素,生活態度的不同直接決定了人們會以何種方式來麵對自己所遇到的各種事情。
——社交直覺
社交直覺指的是人們觀察和感知他人心理狀態、情緒狀態的能力。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在社交中注意觀察和感知他人的情緒波動,通過他人的言行舉止來了解他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最渴望的需求。那些能夠成功運用語言和肢體語言了解他人的人,往往具有社交直覺敏銳的特征。反過來說,那些無法看透他人的人往往表現出社交直覺遲鈍的一麵。
——自我覺察
自我察覺是情緒風格中的一個重要維度。很多時候人們會將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想辦法弄清楚他人的情緒狀態,了解他人的情緒風格。卻容易忽略對自己的了解,很多人也許從未真正了解過自己,也從未敏銳地感知自己內心情緒的變化,從未明確地給自己的情緒進行定位。自我察覺能力敏銳的人,一般情況下會了解自己的情緒,給自己的情緒一個精準定位,避免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
——情境敏感
情境敏感一般是指人們對不同社交場合下的交往習慣、社交規則、社交文化進行區分的能力。區分能力強的人往往不會做出一些不符合情境的事情,他們善於把握溝通的情景,然後製定最合理的語言表達和行動規則,他們會想辦法打造一個更和諧的溝通氛圍。而那些區分能力不強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經常忽略情境做出一些讓人感到不適的行為,經常會因為個人不得體的言行舉止而引發他人的不悅,甚至產生糾紛和衝突。
——專注力
專注力是指人們排除情緒幹擾因素的能力。專注力很強的人能夠集中精神做事,集中精神來觀照自身,同時找出那些引起情緒波動的不良因素,他們會及時排除這些幹擾。而注意力分散的人通常不能夠很好地了解自身的情緒變化,也不知道引起情緒波動的因素。
一個人的情緒風格一般從這六個維度劃分,不同維度的成分比例不同,個人的情緒風格也就不同。有的人具有強烈的自我察覺能力,卻缺乏社交直覺。這樣的人能夠控製好自己,但常常忽略對他人的理解;有的人具有良好的生活態度,但情境敏感度很低,這樣的人同樣容易因為說錯話而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
在定位自己的情緒風格之後,人們就可以想辦法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分析,看看自己是否需要做出調整,讓自己更好地適應溝通環境,在社交中表現出更好的狀態,或者說讓自己的情緒風格更容易被人接受。
現代腦成像技術已經證明,情緒是大腦皮質和邊緣係統中可以度量的一種生物活動。也就是說,情緒風格本質上就是大腦所具備的聯係、回路、結構上或功能上的關係以及神經化學機製等機能的產物。也可以說,每一種情緒維度,實際上都對應一種特定的大腦活動模式。而大腦活動模式是可以變化的,因此情緒風格也是可以改變的。
那麽在定位自己的情緒風格之後,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調整呢?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采取“認知行為療法”。人們可以對自己身上出現的一些負麵情緒或者說以負麵情緒為主的情緒風格進行反思,確保自己能夠認識到這些錯誤的情緒和思維。比如,人們可以直接麵對這些容易引發負麵情緒的事情,慢慢提升自己的抗壓能力和適應能力,從而保證自己在麵對同樣的事情時,可以抑製負麵情緒的波動。
冥想或者禪修也是不錯的方法,人們需要讓自己擺脫相關突發事件的困擾,進入一種入定狀態來窺探自己所麵對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所引發的負麵情緒。不要對相關事件和情緒進行任何評論,隻是單純地關注,不施加任何力量去改變它們原本的形態。
此外,改變環境也可以對個人的情緒風格產生影響。好的生活環境無疑更有助於培養積極的情緒,而一些糟糕的生活環境,無疑會對個人的心態產生消極影響。所以,如果人們打算讓自己的積極情緒更多一些,那麽有必要選擇一個和睦的充滿人情味的環境。對那些原本就不想做出任何改變的人來說,保持環境的穩定也會確保個人情緒風格的穩定。
但沒有任何一種情緒風格是理想的,也沒有一個所謂的最標準的情緒風格。就像很多時候,人們需要具備強大的自我察覺能力,可是一旦過度執著於此,人們將會陷入“製造麻煩”的痛苦之中。人們會因為過度在乎自己而喪失自我掙脫、自我約束的能力,一旦人們意識到某些細微的變化,情緒就會跟著波動,並且難以克服。因此,人們沒有必要非得讓自己具備某一種類型的情緒風格,隻不過每一個人都需要明確自己的情緒定位,了解自己的情緒風格和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