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將命令轉化為請求
在一些公共場合,我們常常會看見一些禁煙的指示牌:“此地禁止吸煙,違者罰款一百元”“抓到吸煙者,立即罰款”“請煙民遠離此地,違者必定嚴懲”。這些指示牌往往比較明確地告訴煙民“此地不能吸煙”,但效果可能並不好。很多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做過調查,發現類似的禁煙文字往往效果不佳,很多人會故意跑到禁煙的地方吸煙,他們似乎對警示內容視而不見。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另一些公益性的告示牌上,“不要踐踏草地,違者罰款五十元”或者“請不要折斷樹枝,一經發現,絕不姑息”。這一類提示和警示通常也會被忽視,擁有類似提示文字的地方往往會成為遭受破壞的重災區。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對命令的抗拒。人們在見到這一類提示的文字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反抗欲望,他們會認為整個提示充滿了攻擊性,是對自己的一種挑釁,所以這種提示文字反而會激起他們內在的破壞欲,讓他們產生激烈的對抗情緒,從而采取一係列更為嚴重的破壞手段。在語言體係中,“請求”和“命令”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盡管它們的目的可能是一致的。命令往往帶有一定的權力製約或者說帶有一定的懲罰性恐嚇,一旦人們意識到如果不答應某人的要求或請求就會遭受懲罰,那麽就可能會將這種要求或者請求當成命令。
命令和請求之間的差異性往往會造成截然不同的交流效果。比如,在談判中,有些人會強勢地向對方施加壓力:“如果聰明的話,我看您最好還是接受這份報價吧”“和我合作,這會是你唯一的選擇”“在這件事情上,如果你沒有接受我們的條件,那麽相關的後果要自負”。類似的語言往往充滿了命令和威脅的意味,讓人聽著非常不舒服,這很容易激發對方的抗拒心理。而請求相對來說更為謙卑,會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要求他人不要做什麽或者必須做什麽,並且暗示對方可能會受到的懲罰,這樣做往往會將他人的行為與自己的期望對立起來。對方會覺得你在輕視他,你在輕視他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必定會表現出一定的攻擊性和破壞性,即“你越是不喜歡這些行為,越是讓我不要去做,我就越是要做這件事來刺激你”。相比而言,以請求的姿態要求別人做出某種轉變,可以巧妙地將事情的性質進行轉化,這會讓對方感受到尊重。請求者會將自己置於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上,以確保不會讓對方產生抵觸的情緒。
請求的方式通常用於那些容易引發分歧的對話中。甲方的行事方法及立場影響到了乙方的利益,或者不符合社會價值觀和規則,那麽乙方不會以威脅的口吻來命令對方必須放棄這些行為。乙方會充分尊重甲方的需求,並且期待對方可以意識到這些需求不適合在當前的場景中表現出來,這才是真正高情商的表現。
居裏夫人是一位個性低調,為人謙和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工作獲得成功之後,她還是保持了這份低調隨和的態度。無論對方是否有名氣,無論對方的社會地位如何,她都會一視同仁。有個人曾有幸短暫擔任過居裏夫人的助理,幫她負責一些日常事務。在她眼中,居裏夫人就像隔壁的阿姨一樣親切,她表現得溫文爾雅,總是會說一個“請”字:“你能幫我把資料拿過來嗎?謝謝。”“不知道你下午是否有時間幫我跑一趟?”“我不確定晚上是否有空,你能幫我回複查理先生嗎?”“我想這件事還要勞你大駕。”……
在助理的印象中,居裏夫人從來沒有使用命令的口吻讓自己做任何事。她總是用請求的、謙卑的姿態來麵對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將助理當成一個地位低下,可以任意使喚的服務員和執行者。也正是因為如此,居裏夫人的人格魅力讓人印象深刻。
“請求”是高情商語言體係中一個基本的概念,它的存在體現出了尊重、平等、謙卑、溫和等基本的高情商元素。人們可以在溝通中重點強化這一點,在請求他人的時候,不要以懲罰措施來要挾他人必須服從自己。一些帶有威脅字眼的話不要說,一些試圖通過懲罰來約束他人行為的話最好也少說。不要去強調“你做不到就會怎樣”“後果自負”“醜話說在前頭”之類的話,這樣會顯得過於強勢和不通情理,讓人覺得這不是請求,而是一種侵犯意味十足的警告。
在請求別人做某事或者不要做某事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使用“必須”“一定”“應該”“隻能”等詞。這一類詞往往充滿了主觀意識,顯得非常強勢,會讓他人感覺你在給他們施加壓力,在不斷幹擾他們的選擇。類似的詞通常都具有壓迫性,不適合進行溫和的溝通,容易引起他人的不快。
向別人發出請求時,要避免將對話變成一場**裸的交易,避免利用其他方麵的事情來要挾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你不這樣做,我也不會幫你”“你若是肯在這件事情上做出讓步,那麽我也會為你大開方便之門”“你想要做好那件事,就需要答應我的請求”這一類談話方式讓人很不舒服。人們更加喜歡針對某一件事情進行溝通,如果以交易的形式將其他事情作為籌碼卷進來,隻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雙方之間的交流和情緒也會陷入尷尬的境地。
總而言之,涉及利益綁架和脅迫的對話,往往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和抗拒。對方會覺得提出請求的人根本無意經營這段關係,隻是想著給自己謀取利益,這種粗魯自私的舉動無疑會讓人們對這種人避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