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適當放低姿態是化解衝突的關鍵 一、學會做一個傾聽者

有個人自認為說話能力出色,善於把握各種各樣的話題,因此經常和朋友聊天、開玩笑。可是漸漸地大家都不怎麽願意和他交流,平時似乎有意躲著他,這讓他感到傷心。於是他就向一位哲學家請教,如何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哲學家聽他抱怨了差不多三十分鍾,直接回了幾個字:“管好嘴巴,少說點兒話。”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人會抱怨自己的朋友很喜歡說話,很喜歡表現,喜歡搶奪話語權。這些朋友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掌控群體生活內的話語權,喜歡站在舞台的正中心。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加突出,他們往往會通過頻繁的、主動的表達來吸引注意力。而這種人經常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希望掌控更多的話語權,都希望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一旦有人試圖掌控一切,搶奪自己的表現機會,必定會遭到其他人的反感。

有些心理學家將這種話語行為稱為“語言領地的侵犯”。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和欲望,在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中。人們的表達是均衡的,說話的次數、頻率、語氣都有一個合理的範疇,就像一塊被合理劃分的領地一樣。如果有人表現過度,就打破了這種均衡,侵犯了他人表達的領地。而高情商的人善於把握好尺度,他們會控製自己的表達欲望,少說多聽,減少因為自我表現而侵犯他人的行為,從而為和諧的交流營造良好的氛圍。

少說多聽,包含了一種語言表達上的自我克製。《巴利經藏·增支部》中有這樣一段話:(佛言)“婆羅門!我不說應語一切所見;複次,婆羅門!我不說不應語一切所見。婆羅門!我不說應語一切所聞;複次,婆羅門!我不說不應語一切所聞。婆羅門!我不說應語一切所覺;複次,婆羅門!我不說不應語一切所覺。婆羅門!我不說應語一切所了別;複次,婆羅門!我不說不應語一切所了別。”

這一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婆羅門!我不認為“應當將所有看到的一切說出來”,我也不認為“不應當將所有看到的一切說出來”;我不認為“應當將所有聽到的一切說出來”,我也不認為“不應當將所有聽到的一切說出來”;我不認為“應當將所有察覺的一切說出來”,我也不認為“不應當將所有察覺的一切說出來”;我不認為“應當將所有分辨的一切說出來”,我也不認為“不應當將所有分辨的一切說出來”。

一個高情商的人會注意言語上的分寸,知道什麽不能亂說,什麽要少說,什麽能不說就不說。而少說的同時還要多聽,聽就是傾聽。可以說,少說多聽的本質是為他人的表現提供充足的空間,並以傾聽者的姿態去尊重他人表達的權力,滿足他人表現的欲望。

比如,比爾·蓋茨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企業家之一,但是他非常佩服巴菲特的投資天賦,因此經常去拜訪巴菲特。而每一次登門拜訪,他都會保持謙卑低調的姿態,很少開口談論自己的投資方法或者投資理念,而是全身心地聽巴菲特講述投資的一些方法。

作家錢鍾書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但是他和朋友在一起聊生活,聊各種社會趣事的時候,往往喜歡聽朋友說話,自己則很少開口說話,每次都是朋友聊得盡心,自己聽得盡興。

馬雲也曾說過一件事,他在創業初期曾經遇到過中國商界教父級的人物柳傳誌,然後就興高采烈地和對方談到了互聯網,談到了自己的偉大夢想和規劃。當時他發現柳傳誌一直麵帶微笑地聽完所有的話,他認為柳傳誌一定對自己的話非常認同,並且會投資自己的事業。但直到最後,柳傳誌也沒有投資阿裏巴巴。事後,馬雲才知道柳傳誌對自己的創業理念絲毫不感興趣,但他並沒有直接表明態度給自己潑冷水,為的就是不當麵讓自己難堪。經過這件事之後,馬雲對柳傳誌的為人更加佩服了,他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榜樣。

真正高情商的人會顧及他人的表現欲望,尊重他人表達的機會。因此,他們在溝通中往往會放低姿態,盡量突出對方的地位,給予對方更多的話語權。比如,對自己知道的東西沒有必要表現和賣弄,當對方談論起這些事情時,可以重點聽一聽對方的想法,而沒有必要急於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他人的談話保持好奇,可以適當提一些問題,讓對方獲得更多表現的機會和動力;人們也可以保持認真的傾聽姿態,不輕易打斷對方,也不要中途插話。

其實,在成人的世界裏,人與世界所建立的聯係更為複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不可捉摸。盡管人們想要與他人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但由於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背景和起點,也擁有不同的生活模式和選擇,這就會導致彼此之間的分歧和矛盾。而重要的是,當人們想要進入某個群體時,就希望在群體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建立起更高的社會地位,此時爭奪控製權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少說多聽就是一種自我欲望的壓製,是對他人控製權的尊重,而這種尊重可以確保雙方之間關係的和諧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