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打造顛覆性的幽默效果

通常情況下,人們的思維都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它不是盲目出現或者盲目發展的,一定會按照某些特定的方式運行,具有一個穩定的邏輯順序。也就是說,一旦人們把握了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和方向,通常就會慣性地按照這個方向走下去,這個時候人與人的溝通會比較默契。可是,如果有人突然改變了這些邏輯和方向,就會產生偏差和意外。

因此,語言學家認為,製造幽默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違反性。即感知者認為某件事應該這樣發展的時候,事物最終沒有按照這種主觀想法去發展,違反了感知者的主觀道德原則,並造成人們認知習慣上的偏差。

世界著名的創新思維大師愛德華·德·波諾就曾經以這樣的觀點來闡釋幽默的本質。他認為一個幽默的人在談論某個有趣的話題時,他的思維首先會沿著一條道路前進,而在前進過程中會經過短暫的停頓,突然轉到另一條道路上去。不僅如此,人們可以從這條新的道路上看見原先走過的那條道路。愛德華·德·波諾將這種方式稱為不對稱模式,並且認為其中存在認知的轉換,而非對稱及認知轉換正是產生幽默效果的原因。

想要實現非對稱和認知轉換,就要善於製造意外和轉折,確保自己的表達形成一個邏輯上的變軌,這種變軌往往會產生更多的幽默元素。比如,某公司準備開會,結果當所有與會成員都到場後,主持會議的經理還沒有趕到會場。大家等待了將近十五分鍾,有人開始抱怨連連,這時經理才氣喘籲籲地衝進會議室。然後就在大家都覺得經理一定會先做一番檢討和自我批評,或者至少做一番解釋時,經理卻故作嚴肅地說道:“最近公司開會遲到、上班遲到的現象有點兒嚴重,你們都知道我這個人最討厭別人‘遲到’了,所以今天我在大會開始之前需要重點談論一下這個話題。我覺得遲到是對所有人的不尊重,是對企業文化和企業製度的踐踏,這種人簡直就是在拿企業的利益開玩笑,簡直就是在謀財害命,所以一定要嚴厲打擊和批評這種不守規矩的人。”大家聽了這樣一番話,哄堂大笑,之前焦急等待所產生的不悅迅速消失。

在這種模式中,製造幽默的關鍵在於“前後互相矛盾”。即人們所做的和所說的不一致,而且這種矛盾是刻意製造出來的,為的就是營造一種“置身事外”的感覺。表達的人以這樣一種狀態來“打臉”自己,無疑會引發更多的笑點。一般來說,其基本模式可以分為幾種:第一種是“做了某事,卻刻意一本正經地強調不能這麽做”,就像上麵的案例一樣,明明自己遲到了,卻一本正經地討論如何厭惡那些遲到的人,這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矛盾,從而引人發笑。在表達的時候,他似乎完全置身事外,就好像在說其他人一樣,而這種態度無疑會讓自己身上的錯誤顯得更為明顯,其內在的諷刺性和內疚感相輔相成,能夠有效化解場麵上的尷尬。

第二種前後自相矛盾的模式是“我想要這麽做,但實際上做的卻是另外一件事”。通常情況下,人們反複強調某一件事,強調自己會做某一件事,給人的感覺就是他應該馬上就會做這件事了。可是在行動的時候,他卻毫無征兆地選擇了另外一件不曾提起或者拚命貶損的事。

比如,在電視節目中,一些善於調節氣氛的主持人拚命讚美某個明星長得漂亮,演技又好,為人看起來正義感十足,所有人都會覺得主持人一定會將對方作為采訪對象,或者在某個環節上支持對方。可是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主持人會出人意料地做出轉折,將話筒遞給另外一個明星:“下一次,我們合作一場戲,如何?”這種突然而來的變化,完全打破了之前的鋪墊,也打破了所有人的思維邏輯。因此製造出一種強烈的衝突,而這種衝突就是打造幽默感的直接因素。

以上這兩種是比較常見的製造意外的模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主動製造意外前都會做足鋪墊,確保人們可以依據現有的信息和表達的邏輯打造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順序。而在人們自以為把握邏輯順序並且了解事情發展的過程時,主動製造意外,造成彼此之間建立起來的溝通默契突然斷裂,這種斷裂並不會造成不適感,反而會因為邏輯的破壞和顛倒而產生新的趣味。

在製造意外和轉折的過程中,還有一種常見的模式就是針對一些現有的邏輯進行破壞,使得話語產生新的意思。比如,很多人在罵人的時候常常會說“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這樣的話無疑充滿了批評和諷刺,也容易引發他人的不悅。而高情商的人則會改變這句話原有的邏輯,直接強調“鳥大了,什麽林子都有”,這句話的意思側重於強調“隻要有實力,就可以打造自己想要的環境”,而說出這樣的話無疑會讓整個尷尬的氛圍得到緩和。

無論是哪一種模式,本質上都是打破人們的慣性思維以及慣性思維下的慣性邏輯,通過一些突然的反轉和變軌,脫離常規邏輯的束縛,甚至脫離常規情境的狀態。而這些看起來沒有邏輯性可言的表達,往往會因為本身具備的顛覆性引起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