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我認同的侵蝕

通過用行動把在理想化階段對你說過的好話一句一句都收回來,心理變態的惡情人會逐步剝離你的自尊。他們會公然對你的夢想大肆嘲諷,同時隱晦地暗示你也許並不是他們的那個“對的人”——即便如此,他們也會牢牢地把你捆在身邊,享受著你給他們的關注。在把你馴服得既依賴於他們又對他們俯首帖耳之後,他們會用這種對你的控製力在關係中刻意製造交織的欲望與絕望。在這種壓倒性的情感旋風麵前,你美夢般的戀情終於變成了恐怖的夢魘。

踐踏你的底線

情感上的施虐者慣於讓他們的受害者沉浸於羞恥、不安以及信心不足等情緒之中。因為他們都是一些無法與強大而獨立的個體發展健康戀情的膽小鬼。被他們選中的目標往往是既成功又有些理想主義的,因為這樣的人擁有更多可以失去的東西。但情感施虐者無法直接控製這種擁有優良品質的人,所以他們才要通過貶低、嘲諷、刻意激發嫉妒等伎倆打破目標的自尊心。這樣的目標又往往有著程度不等的完美主義傾向,以至於他們會拚命努力去迎合施虐者那根本不可能達到的目標,這最終會體現為一種詭異的化學反應:盡管施虐者懶惰又不忠,他們的形象卻是理想化的,而受害者哪怕為了這段感情盡心盡力、對這段感情的付出前所未有,他們的價值也一再被貶低。

通過一種精心計算的、往複於甜蜜與刻薄之間的循環,心理變態會像砂紙一樣一點一點把你的自尊打磨殆盡。你的標準會慢慢地變得越來越低,到了最後,可能一點點最基本不過的正常待遇都會讓你感激涕零。這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在為時已晚之前,你可能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身上都發生了些什麽。雖然你的家人和朋友可能會為曾經精神又活躍的你身上發生的改變而疑惑不解,但你隻會瘋狂地為伴侶的行為開脫,並且無法認識到這段戀情背後那讓人痛心的真相:有些東西早就不一樣了。

你可能會花上好幾個小時盯著手機幹等著,隻盼著那個人像說好的一樣給你打個電話或者發條短信。你可能會推掉自己的計劃,隻為你想確保不論那個人什麽時候想找你,你都會有空陪他(她)。你可能還會開始更加主動且頻繁地試圖與那個人交流,並努力無視那種揮之不去的、對方其實根本不想跟你說話的感覺——那種那個人就是單純地“受夠你了”的感覺。你甚至可能開始在他們的臉譜主頁上用可愛的笑話和讚揚刷屏式留言,希望這樣可以找回一點戀愛剛開始時的那種既夢幻又完美的感覺,但是那個人給你的最好回應也不過是不疼不癢、空洞無味。

而你呢?你會編浪漫的故事講給任何願意傾聽的人,你會在講述中過分地誇大那個人的優點,因為隻有通過向別人力證你的戀人依然很好,你才能繼續活在這個謊言之中。哪怕你正經曆著一段再糟糕不過的關係,你的親友們眼中你的伴侶卻依舊如同你描述的一樣完美,以至於當你們分手以後,對他們解釋你到底經曆了些什麽會變得既麻煩又難堪。你這時候再講什麽故事都聽著不像真的,你的親友們總難免會埋怨你為什麽不早點把這一切都說出來,而且對於你對自己遭受了情感虐待卻毫無意識這一點,他們會很難理解與相信。

更糟糕的是,就在你努力克服焦慮感的時候,心理變態的惡情人會抓住機會進一步踐踏你的底線。這個時候的你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因為你簡直願意為了那個人做任何事——隻要他們還會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

但是他們對你外表的評判會變得越來越苛刻,他們會突然開始關注你身上的每一個細節,並且對一些不足之處大肆批評。而你很有可能因此放棄好好照顧自己,甚至冒著罹患飲食紊亂的風險節食,因為你想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對那個人的吸引力。心理變態們往往很熱衷於身體、形象問題,他們會施舍一些讚許作為你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的獎勵,並以此刺激你繼續以這種病態而勉強的方式追求完美。而此時那個人搖擺不定的觀點完全能決定你對自我價值的定義,這會讓你的情緒也變得異常不穩定。

那個人甚至會開始在朋友們麵前寒磣你——關上門來吐槽你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而且這種寒磣還往往披著“幽默”這層皮作為掩飾。所以當朋友們絲毫不顧忌你的感受,而是跟著那個人的笑話哈哈大笑的時候,你會感覺格外受傷。心理變態才不會在意自己的笑話是不是過分,你的意見不但會被駁回,還會讓你背上過於敏感之類的指責。而你也會慢慢習慣這種待遇,習慣於扮演一個瘋狂而不明智、唯一的目標就是取悅另一半的戀人角色,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也會逐漸相信這種設定。

而就算到了這種時候,那個人還會不時地在相處中讓你看到一點理想化階段的影子。比如當你終於到了崩潰的臨界點,那些曾經的海誓山盟和柔情蜜意便會突然卷土重來。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行為有什麽不對,因為這些已經足以轉移你的注意力,讓你相信自己當初愛上的那個人沒有變,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

刻意造就的極端情緒

在與心理變態的交往中,你可能會體驗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極端負麵情緒:瘋狂的嫉妒、情感匱乏、憤怒、焦慮以及偏執。而在每次情緒爆發之後,你可能都會這麽想:“我要是沒有表現成那樣就好了,我沒有那麽表現,那個人應該就會對我滿意一點了。”

真的是這樣嗎?再好好想想。

這些情緒其實並不屬於你啊。重要的話我得再說一遍:這些情緒並不屬於你。它們是由那個心理變態精心捏造出來的,目的就是讓你開始質疑自己原本善良的天性。心理變態的受害者們總是傾向於自己可以理解、寬恕並且包容情感關係中的一切問題,但是當他們不得不過於頻繁地試圖在另一半那些荒唐的行徑中尋找合理性的時候,最終往往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

“連環挑釁狂”

所謂的“連環挑釁狂”精於鎖定隨和而靈活的人為目標。他們會緊緊咬住“隨和”這一點,通過隱蔽的刺激、貶 低,惡毒的幽默以及盛氣淩人的姿態耗幹目標的這種品質。為了回避正麵衝突,被“連環挑釁狂”盯上的目標往往會試圖保持和善、友好,試圖通過寬容和為對方的行為開脫來維持當下的和諧。但是“連環挑釁狂”會繼續激化矛盾,直到他們的目標耐心耗盡而決定反擊為止。目標一旦反擊,“連 環挑釁狂”反而會退後一步,什麽都不做,並裝出一副由於對方表現出的憤怒、不穩定以及消極攻擊性而大為震驚的模樣。這種姿態會立竿見影地讓他們的目標感覺自己也許做得過分了,並且把錯都包攬到自己身上。他們會因為自己失去耐心的行為而感到羞恥,哪怕他們的行為實際上並非不合理,而那個“連環挑釁狂”實際上一直都在這麽做。區別就在於目標會為自己的行為而後悔,“連環挑釁狂”則不會。 目標認為,不論發生了什麽,自己都有責任保持平靜並且維持和氣,“連環挑釁狂”則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

舉個例子來說吧,可能你在遇到這個惡情人之前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嫉妒心很重的人,你甚至一直以自己開闊的心胸和淡然的心態自豪。這些品質剛好就是惡情人會格外注意並加以利用的地方。在馴化你的階段裏,他們著重奉承、誇獎你的這些品質來吸引你上鉤——比如說你完美得讓他們不敢相信之類:你們從來不吵架,你們之間從來沒有戲劇性的扯皮,你和他們既神經病又討厭的前任比起來實在是太隨和了。

但是在這些表象之下,那個惡情人醞釀的是另一套戲碼。心理變態非常容易感到無聊,所以一旦把你騙到手,理想化過程在他們眼裏就已經沒什麽意思了。而他們對這個過程的興趣一耗盡,你的強項會立刻變為他們用來針對你的弱點。那個惡情人會玩命地作妖,把你置於各種困境,並且會根據你的反應來對你恣意評判。

讓我們來看幾組(雖然有些誇張的)典型的對話:

案例1:

男朋友:嘿,我高中的校友要到咱們這個城市來,你想見見她嗎?

女朋友:我才不要!你都有我了,為什麽還需要別的女性朋友?!

在這個案例裏,女朋友看起來確實需要稍微麵對一下自己嫉妒過頭了這個問題。如果該男朋友在過去沒有虐待過她的話,她這麽表達自己的嫉妒很明顯是不太合適的。

案例2:

男朋友:我前任要到咱們住的這個城市來了,就是我之前跟你說過那個,既神經病又虐待狂,但是對我特別著迷的那女的。

女朋友:哦,聽到這個我很遺憾。

男朋友:晚點時候沒準兒我們要和她出去喝一杯,她以前一喝了酒就愛衝我放電。

女朋友:等等,我有點搞不明白了。咱倆能私下談談這事兒嗎?

男朋友:怎麽?你對這事兒有什麽看法?

女朋友:沒有!我沒什麽意見!你不總是說她對你特別不好嗎?所以我有點蒙。你們倆現在已經沒事兒了?不過和前任還能做朋友總是好事呢。

男朋友:嘖嘖,你有時候醋勁兒還真大。

女朋友:對不起,我真的沒想吃醋的,我一開始真的沒太明白你什麽意思。

男朋友:我跟你說,你這麽愛吃醋咱們倆這戀愛就沒法好好談了,你這不是瞎折騰嗎?

女朋友:我都說了,對不起!我沒想把這件事弄成這樣的,咱們不再提這個了好嗎?

男朋友:好吧,我不怪你。但是你的嫉妒心很成問題,咱們得慢慢解決。

在這個案例裏,心理變態的惡情人主要做了這麽三件事:

1.把女朋友置於一個完全無解的、是個正常人就會感到嫉妒的語境之中,尤其是通過談論他的前任依舊多麽愛他。

2.雖然女朋友已經試圖用最通情達理的方式做出回應了,他還是指責她吃醋。

3.分明是他先挑起的問題,他反而轉回頭來扮好人去“原諒”女朋友,並且像老師訓學生一樣教育起她來。

這種情況維持得越長,以上案例中的“她”就越會相信自己的嫉妒心可能真的是個問題。

實際上,這種刻意捏造的情緒並不僅限於嫉妒。比如在和惡情人交往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感覺自己變得特別黏人,特別需要關注,這種情緒也同樣來自那個人的誘導。想想看,那些沒完沒了的對話和源源不斷的注意力都是誰起的頭?是那個人,而一旦那個人感到了厭倦,你接著他們起頭的事情繼續做下去反而成了你的錯。

當然,我們都同意某一方太黏人肯定是對情感關係不利的,但是真正的黏人和心理變態捏造出來的“黏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

案例1:

女朋友:我今晚不能陪你了,我奶奶想和我一起吃晚飯,不好意思!

男朋友:可是我已經三個小時沒見到你了!這樣可不行,你最好隨時給我發短信。

在這個案例裏,該男朋友黏人的問題的確比較需要重視了。如果女朋友在過去沒有虐待過他的話,他這麽黏人很明顯是不太合適的。

案例2:

男朋友:嘿,我都三天沒有你的信兒啦,我發這條短信就是想問問你最近怎麽樣?

女朋友:哎,我又不是沒跟你說過,在你之外我也是有自己的生活的。

男朋友:我知道,但是咱們曾經每天都聯係的呀,每天早上你都會給我發信息。

女朋友:你怎麽這麽纏人呢,我自己的事兒多著呢,不能什麽都不幹光給你發短信吧?

男朋友:對不起,我真的不是想纏著你,這三天以來我不就給你發了這一次短信嗎?

女朋友:真受不了,我就沒遇見過這麽黏人的男朋友。

男朋友:對不起,我真的錯了!我不再煩你了。

女朋友:好啦,我不怪你了。不過你這麽黏人很成問題呀,咱們得想辦法解決一下。

在這個案例裏,心理變態的惡情人同樣主要做了這麽三件事:

1.把男朋友置於一個完全無解的、是個正常人就會主動尋求注意力的處境之中,特別是在理想化階段裏她曾經持續不斷地給予他關注的情況下。

2.雖然男朋友已經試圖用最通情達理的方式做出回應了,她還是指責他黏人。

3.同樣分明是她長期的冷落引起的問題,她反而轉回頭來扮好人去“原諒”男朋友,並且像老師訓學生一樣對他進行教育。

和嫉妒的案例一樣,這種情況維持得越長,以上案例中的“他”就越有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是個纏人的家夥。

這樣的案例我還能舉出很多很多:憤怒、偏執、妄想、歇斯底裏——你在那段有毒的感情裏感受到的每一種負麵情緒,我都能舉出這樣的案例來。當你被這種情緒裹挾的時候,想到“我這是出了什麽問題”是完全正常的。你沒準兒還會覺得自己要發瘋了,而這正是心理變態的目的所在,他們就是想讓你以為自己要發瘋了,這樣在外人看來你才是這段關係中的那個不穩定因素。但是一旦那個人從你的生活中離開,你會發現一切都會逐漸恢複正常。如果你經曆的是正常—“發瘋”—正常這麽一個流程的話,那你就並不是真正的發瘋,而隻是有人把你刺激成這樣而已。

你要知道,在正常的、充滿愛的情感關係之中,根本不會有人讓你麵對那些無解的困境。你的邊界受到了挑戰,而就當時的情形來說,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在未來的情感中,你再也不應該讓別人告訴你你是誰或者你應該有什麽感受了。

言語大亂燉

當心理變態的惡情人感到百無聊賴或是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的時候,他們就會使出所謂的“言語大亂燉”來折騰你。簡單地說,那就是對話能呈現的最糟糕的形態:他們說的話裏一點實質性的內容都沒有,隻是單純地對著你叨叨個沒完。你還沒來得及對某個離譜的觀點做出回應,那個人就已經向你拋出了下一個,把你搞得頭昏腦漲。記住以下的幾個危險信號,會有助於你在未來及時從這種情況中脫離,並且有效規避它可能帶來的傷害。

1.死循環式對話

很多時候你以為你和那個人在某件事上已經講清楚了,結果沒過兩分鍾你們就再次就那個問題掰扯了起來,而且他們會把同一個觀點來回來去地重複個不停,就好像你從來沒有發表過意見一樣,而你表達過的意見和觀點也會被完全無視。就算你們真的能討論出個什麽結果,那也一定是由那個人主導的。在和心理變態交往的過程中,同一個問題會反反複複地出現:為什麽他們又和前任特別親近了?為什麽他們突然不理你了?為什麽他們總是急著想掛你的電話?而每次你和那個人提起這些問題的時候,情況都會像你們之前沒有為這種事兒吵過架一樣,你們又得從頭開始毫無結果的扯皮,再次陷入僵局,你會覺得這一切簡直又瘋狂又讓人心力交瘁,特別是最後往往都是他們決定“我在這件事兒上都吵煩了”。這是個旋轉木馬一樣的死循環。

2.每次他們自己犯錯,都會把你以前的錯誤翻出來當擋箭牌

如果你指出了他們做的某些惡心事兒——刻意忽視你、甚至在外麵偷腥什麽的——他們會立刻翻出一件你以前做過的、與此完全無關的錯事作為搪塞。比如你是不是曾經有過酗酒的毛病?如果有過,那麽那個人在外麵偷腥的問題和酗酒一比就不算什麽了。比如你們兩年前第一次約會的時候你是不是遲到了?那麽你還有什麽理由抱怨那個人三天不理你?而如果你試圖翻那個人的舊賬,那麽你立刻就會被說成一個愛抱怨的、刻薄的神經病。

3.居高臨下的姿態

在和你爭論的全過程中,心理變態的惡情人都會端著一種看似平和、冷靜的架子,用一種近乎嘲諷的態度衡量著你的反應、觀察著你到底能承受多少。一旦你的情緒終於激動了起來,他們會立刻挑起眉毛、露出輕蔑的冷笑,並做出一副貌似失望的神情告訴你冷靜下來。這整套“言語大亂燉”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陷入錯亂,從而讓他們占得先機,因為對於心理變態來說,對話和討論本身——還有生活中所有其他事情——都是必須分個高下的競爭。

4.把自己做的事情都推到你頭上

在激烈的爭吵中,心理變態是不知廉恥的。他們會把自己身上的惡劣品質全都當成標簽貼在你臉上。這已經不僅僅是潛意識的投射了,因為正常人的投射都是無意識的,而心理變態就是存心把自己的缺點當成潑向你的髒水,並且他們就是在等著看你做何反應。說真的,有人對著你這麽睜眼說瞎話,你怎麽可能沒有反應呢?

5.多重人格

在典型的“言語大亂燉”式的對話中,你很有可能會同時看到那個人的好幾張完全不同的麵孔:好人、壞人、瘋子、跟蹤狂、巨嬰。如果你終於受夠了他們的錯待和謊言,下定決心要抽身離開的話,那個人就又會重新喚起你一點理想化階段的回憶,用這種小小的折磨和空虛的承諾來引誘你回心轉意。一旦這麽做不能奏效,他們便會開始毫不留情地辱罵他們曾經理想化過的一切。你可能感覺自己根本不認識眼前的那個人,因為他們的性格在試圖重新奪回對你的控製權的時候崩壞得麵目全非。我們的在線互助平台上有一位親愛的會員維多利亞,對這種現象做了很精辟的總結:“一旦他們的畫皮被揭開,露出底下的惡魔,它便會在絕望和狂怒之下大發雷霆:狂亂、扭曲、掙紮、阿諛、火花四濺、令人作嘔。”

6.“永恒的受害者”

不知怎的,每次關於那個人的出軌或者謊言的討論最終往往都會引回到他們自曝過去悲慘的經曆上:要麽有過受虐待的經曆,要麽前任特別有病。總之你會因為這些慘事而對那個人產生同情,哪怕那個人剛剛做了一些難以原諒的錯事。你甚至可能會把他們此時複雜情感的流露視作一次難得的、建立更深層的情感聯係的機會。可惜心理變態這麽做唯一的目的就是轉移你的注意力,一旦這個目標實現,一切都將恢複原狀,不會有實質性的進步與改變,更不可能有什麽深層的情感聯係。雖然惡情人總是把自己受到的“虐待”掛在嘴邊,但是到了最後,真正承受虐待的那個人不是他們而是你。

7.你不得不對他們講解最基本的人類情感

在爭論中,你發現自己居然開始解釋起諸如“同理心”“友好的表現”以及“他人的感受”之類最基本的概念來。這些與人相處時最基本的注意事項,正常的成年人應該早在幼兒園裏就學到了。你並不是第一個依然期待著能喚起那個人善良的一麵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你這麽做的時候很可能暗自這樣期待著:“如果那個人能理解我為什麽感覺受到了傷害,他(她)應該就不會繼續那麽做了。”但是那個人不會,他(她)既不會理解你為什麽受傷,也不會停止對你的傷害。如果那個人真的是一個心懷善意的好人的話,你從最開始就不會受到那種傷害。而更糟糕的是,在你們初遇的時候,那個人完全可以偽裝成一個好人的模樣——為了用溫柔可親的性格騙你上鉤。心理變態的惡情人不是不知道如何表現得和善、友好,但是他們就是不想這樣做,因為無聊。

8.無窮無盡的借口

是人都會犯錯,都有可能把一些事情搞砸。但是心理變態給自己找借口的頻率比起他們按照自己所承諾行事的頻率要高多了。他們的言行幾乎從未一致過。你失望的次數實在太多,以至於那個人把一件事做到哪怕隻是馬馬虎虎,你都會感到如釋重負——因為惡情人已經把你調整到哪怕一點點最基本的合理對待都能感恩戴德的狀態了。

9.“這都是些什麽事兒啊?!”

無休無止的爭論會讓你感覺心力交瘁,頭疼對於你來說可能已經不再僅僅是個形容。一連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你的精力都會牽扯在扯皮上,而你所有的情感與能量的付出都似乎沒有任何回報。你可能為一些沒有解決而你又完全不能認同的觀點在腦內準備了無數條駁斥;你可能得時刻準備著為自己辯護;你可能不斷嚐試尋找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嚐試過和對方平攤引發問題的責任,希望能給彼此一個道歉和解的機會,但是到了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是唯一一個道歉並做出讓步的人。

惡意蠱惑與投射

頭號公敵

心理變態不僅會對目標精挑細選,還會通過巧妙地模仿目標的性格來與之迅速建立信任和情感聯係。但是由於這種模仿對於他們來說隻是角色扮演,他們無法永遠毫無破綻地演下去,所以他們的目標總有一天會看到那張完美的麵具上出現小小的裂痕——那些難以解釋的、和他們原本的形象大相徑庭的微妙時刻。而任何敢於指出這一點的目標都會變成心理變態的頭號公敵。他們不但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和欺騙,反而會不擇手段地試圖讓目標也失去理智。通過心理戰、營造三角關係、求全責備以及冷落處理,他們用一副看似無辜的嘴臉推動著目標走向自我毀滅。鑒於絕大多數目標當時都並不知道自己的對手實際上是心理變態,他們可能隻是感覺到“我們之間有些東西變了”。但是在心理變態看來,這一點簡直就是最大的侮辱——這質疑了他們偽裝成健全而正常的普通人的能力。所以在找到下一個能夠被謊言蠱惑的受害者之前,必須先把“瘋狂”這個汙名貼到當下的目標頭上。

所謂惡意蠱惑指的是心理變態的一種策略,他們會刻意歪曲現實——並且通常是通過一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謊言與不當行為——來激起你的反抗,然後再徹底否認事情的起因存在過。像絕大多數心理變態的受害者一樣,你可能也是一個隨和而不輕易做出反抗行為的人,但是在和心理變態交往的過程中,你總有一天會感覺忍無可忍,並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但是這正是心理變態想要抓住的時機,他(她)要麽會把事實向著偏向於自己的方向扭曲,要麽會直接否認你抱怨的事情發生過。這會讓你逐漸開始質疑自己的精神是不是還正常,而心理變態會以此為契機,逐漸侵蝕你對真相的理解與掌握。

作為情感虐待的惡意蠱惑往往表現得非常不直接,隻是體現在說一套做一套這樣簡單的事情上。比如那個人可能告訴你自己在去健身房的路上,實際上他(她)根本沒有去健身,而是和朋友們去聚了個餐。這種小事的意義何在呢?為什麽那個人不能直接告訴你,自己原本就計劃去和朋友吃飯呢?在你們剛剛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不明真相的你問起那個人的健身計劃執行得怎麽樣,他(她)可能還會編一些借口和解釋來搪塞你,當這種虐待隨著你們的關係進展而逐漸加深,那個人很有可能直接不承認自己說過要去健身。而你呢?你會反駁,你會試圖複述當時你們的對話,然後你會發現自己的這種表現似乎既無聊又瑣碎,還特別招人煩。

而惡意蠱惑的重點就在這裏:你的那種表現確實無聊、瑣碎、招人煩。因為誰沒事兒閑得會把健身改成吃飯這種小事兒沒完沒了地討論呢?這種事兒能有多重要?在正常的情感關係中,這種事兒出現一次兩次你根本不會在意。但是在和心理變態的交往中,這種毫無意義的謊言出現得實在是過於頻繁,你總是讓自己陷入這種荒誕而毫無出路的對話之中,感覺簡直像個走火入魔的偵探一樣。

說到偵探,如果你的確能拿出一些證據來——短信或者郵件之類的——證明惡情人說了謊,那個人就會用冷遇和“妄想狂”“神經病”之類的指責來懲罰你。長此以往,你會相信自己的確很煩人,並且意識到開誠布公的交流已經不容於你們的關係之中了。

“黑洞”

在心理變態看來,不管他們怎麽對待過別人,他們永遠是受害者。什麽都不是他們的錯,永遠是別人在冤枉他們。對於心理變態來說,他們的謊言、背叛以及虐待從來就不是問題,問題隻是你開始意識到了這些行為的存在。為什麽你就不能滿足於理想化階段呢?你怎麽敢不聽話、站出來為自己發聲呢?和這種人的糾纏就像被吸入黑洞一樣絕望、無助,因為不論你受了多少傷害,一切錯誤都還是會被推到你身上。

我們另一位親愛的會員“破壞貓貓”,對這種難以置信的洗腦過程進行了明確而清晰的闡述:

“心理變態把自己的行為投射到你身上,然後用它們來責備你。他們會指責你太消極,然而他們自己才是負能量滿滿的那個人。通過裝神弄鬼的蠱惑,他們會讓你相信導致問題的不是他們的情感虐待,而是你針對虐待做出的正常反應:如果你因為他們的冷落、失信、謊言以及背叛感覺痛苦而憤怒,那一定是因為你出了問題。如果你挑明了他們的行為有哪裏不對,那一定是因為你神經過敏,而且什麽事都隻看消極方麵。

“這些都是他們對你進行洗腦的必要工序。先是做出各種既難以接受又很明顯是在放肆地施虐的行為,再想辦法證明這些都是因為你自己有錯。他們無端給你帶來你本不應該承受的痛苦,又拒絕承認自己對你做了什麽。而且他讓你相信那是你自己的錯,你隻會因為這些責備自己,為了那些恐怕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責備自己。

“對,回頭再看看那個,確實很沒邏輯是吧。

“作為臨別的‘贈禮’,心理變態會把導致這段感情破裂的所有罪責都扔到你頭上。但是問題在於,這段感情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沒有希望和未來。

“如果你能一直保持住最開始那個人用愛情轟炸你時的樂觀與天真——哪怕經曆了那些欺騙與虐待——那就什麽問題都不會有了。如果你從來沒有對他們後來根本就不承認自己寫過的信裏那些謊言和紕漏提出過質疑;如果不管看到了多少說服力充分的、能揭穿他們謊言的證據——那些他們刻意留下、當作對你的考驗的證據——你都能保持順從和沉默,那就什麽問題都不會有了。

“即便如此,他們也會對這樣的你感到無聊和失望,因為你沒有跟上他們的節奏,沒有接受他們的挑戰。於是他們就會給你憑空安上一個罪名,好讓自己的虐待顯得正當、合理,還能多點刺激的戲劇性。不論你做什麽,在心理變態麵前等待你的都是兩敗俱傷的局麵。他們會拚命讓你相信,你是這場愛情戰役的失敗者,然而真正的輸家分明是他們自己。”

床笫之間的操控

和心理變態的**最初看起來是非常完美的:他們剛好知道該如何愛撫你的身體,該對你說些什麽,能夠完美把握這場遊戲中的每一個時機。你們在**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兒,不是嗎?

從某種角度上說還真是。

就像他們可以映射其他事情一樣,心理變態同樣可以映射出你內心深處對完美**的幻想,這解釋了為什麽在你們剛剛在一起的時候,你們的每一次床笫之歡都是那麽完美無瑕又**四射——也解釋了為什麽當他們開始逐漸抹殺你的自我同一性,和那個人上床總會有被強暴一樣的感覺。因為心理變態實際上無法與你分享那些親密的幻想,他們隻是通過觀察來讓自己的行為能與你的相配而已。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一定會很震驚,因為你會發現,那些親密時光中充斥了你的精神和情感的歡愉,擁抱著你的那個人從未體會過,在那種你毫無防備的時刻中,他們隻是在冷靜地觀察和學習。

這會把你置於絕望的境地,你需要那個人在**的奉承與讚揚來獲得自信,而那個人會用這一點來操縱你,先撩撥起你的欲望又故意抽身離去,讓你顯得饑渴、絕望而****。在理想化階段裏,那個人好像怎麽要都不夠,一旦你上了鉤,那個人則會和你鬥智鬥勇起來,把**作為掌握在自己手裏的籌碼。

當你躺在那個人身邊時,你能明顯感到他(她)在等你主動邁出下一步。那個人已經準備好了要耍弄你——讓你感覺自己像個不自然的急色鬼。那個人會嘲笑你,對你開一些比起有趣更多是傷人的玩笑。你們曾經擁有過的、**四射的美好**早已變了樣,現在它是一場賭局、一場競賽。

那個人會通過抱怨自己沒什麽興趣而讓你感覺自己醜陋而卑微——比如當他(她)表示自己幾周都沒動過那個念頭的時候,這其中的暗示實在是不能再明顯:他(她)這幾周都根本沒想過你。

而當那個人開始製造三角關係的時候,你會很難接受他(她)和別人也能擁有你們體驗過的床笫之歡這個事實。在**擁抱彼此的你們是那麽契合,簡直靈肉合一。在其他人那裏怎麽能一樣呢?沒錯,那個人似乎是和你擁有同樣的喜好,但是別忘了,這些都是刻意偽裝出來的。如果你在**有某些特定的嗜好,心理變態能夠在馴化階段很快學會。而換了一個目標以後,他們也能迅速掌握相應的新把戲。

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一個騙子建立了肉體聯係,你們在**的默契全部建立在謊言之上。很多心理變態的受害者都會在事後責備自己,因為他們無法擺脫那種把他們和施虐者緊緊綁在一起的、令人上癮的**體驗。但是這不是你的錯。在馴化的過程中,你被那個人誘騙著產生了難以抗拒的強烈依戀,而他們會把這種依戀操縱於股掌之間,恣意玩弄這種在你體內燃燒的、有毒的渴望。

你的身體會重獲自由的——我向你保證。我們在psychopathfree.com上有一個開明而誠懇的、關於**的討論專區。這是遭受心理變態虐待的情感康複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你療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畢竟康複是一個身心一體的過程。

過渡期目標

這個板塊直接來自於我和一位好朋友的對話,所以它可能顯得有點個人化,為了麵對更多讀者,我盡了最大的努力把它修改了一下。這一部分不妨看作一段特別提示,送給那些感覺自己和其他受害者相比像是個一次性替代品的人。

心理變態總是在尋找下一個目標。但是當他們從一個相對穩定的目標移動到下一個時,總需要某件事(某個人)來填補這期間的空虛:一個一旦找到稱心如意的新對象就可以直接拋棄的臨時目標。如果你不幸被選為了這個臨時目標,你所經曆和體驗的可能和我之前描述的有所不同。哪怕心理變態還沒有發現下一個目標,他們也早就明確了不會長時間地和你耗在一起,所以最好還是速戰速決。正因為如此,針對你的理想化進程會結束得格外快速,而且還會非常不上心:不在你身上花錢,沒有什麽特殊的表示和行為,隻有花言巧語而已。你會被那個人鋪天蓋地的好話淹沒,並且會迅速投身其中,因為你如此強烈地想相信那些話都是真的。但是到了你終於能看清真相的時候,你會發現那個人的作為從來不會兌現自己的承諾。

但是對於你來說,這段感情就是你的一切——因為那是你之前從未感受到過的關注與欣賞。那個人所謂的痛苦與悲傷,滿足了你內心深處的想要給一個你在乎的人幸福的夢想。那個人是那麽理解你。在漫長的孤獨和失望之後,你似乎終於遇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

隻可惜這一切都不是真的。對於心理變態來說,你充其量就是個消遣。心理變態對他們的過渡期目標格外不上心,這種漠不關心會讓你以為他們隻是比較遲鈍。你會試圖用自己的愛來感化他們對你的虐待,以期重現那段簡短的理想化過程。過渡期目標往往會體現出某種認知上的偏差,試圖用自身的推論來揣度某個根本不講道理的人。但是心理變態的行為實際上都是有目的、有計劃的。

而且很快那個令人心碎的時刻就會到來:那個人拋棄了你,不但馬上找到了另一個對象,還進展神速。他們搬到了一起住,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親密的合影,一起買東西,一起過著你夢想過的能和那個人共度的日子。你沒有得到任何一種這樣的優待,這對你來說簡直是莫大的羞辱。簡單地說,一旦他們在你那裏獲得了能量,完全取得了對你的控製,心理變態就會精神百倍地去尋找下一段冒險。

數據表明,絕大多數經曆了典型的與心理變態的情感關係的受害者在下定決心做個了結之前,平均會反複回到施虐者身邊七次。但是過渡期目標往往並不會這樣。以下分別是這兩種關係的結束方式:

典型的與心理變態的戀愛關係:

理想化、貶低、理想化、貶低、理想化、貶低(重複)→最終的崩潰點。

而過渡期目標隻會得到以下的待遇:

隻是包括花言巧語和海誓山盟的理想化階段→毫無預兆地突然拋棄。

這會讓過渡期目標根本不可能陷入困局不可自拔。因為你根本沒有其他人經曆過的、精神暴力的循環可以用來回溯。雖然你肯定也不會想那麽做吧,但是你基本上就是從天堂被直接扔進了地獄,被沒著沒落地撇在那裏,根本來不及也顧不上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麽。這是可怕的情感折磨,留給你的隻剩下尚未消解的、濃烈的感情和惡劣的拋棄行徑。

心理變態對每個目標都會用上他們那套鬥智遊戲——這一點他們改不掉。但是區別在於,過渡期目標不會體驗到“全套的”理想化進程,不會得到最終爆發之前的那些時間和穩定。這是因為心理變態從來沒想過讓過渡期目標成為自己生活中相對穩定的一部分,他們隻是想要從你身上榨取一點自己當時需要的東西:仰慕和關注。

但是他們也會意識到,你是一個心智健全並且直覺敏銳的人。你會翻開這本書並不一定是意外的心血**——而是因為你在尋求真相,你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麽。

心理變態隻會在看不穿他們的惡行的目標那裏安頓下來。如果你正在讀這段話,這就說明你永遠不會成為心理變態長期安身的對象。因為在幾個月、幾年乃至於幾十年的時間裏,你看透了那個人的畫皮,那個人需要的則是一個永遠無法與其匹敵的對手。

很多受害者都分享過那種奇怪的追求過程:看似是用愛情轟炸,卻從來沒有過可見於那個人與前任或者下一任的那種真正的求愛期。你和那個人在一起的時間比前任或者下一任都要短,是不是?你的體驗是一段短暫得多的衝刺,在理想化階段中途戛然而止,結束還往往伴隨著惡毒得難以置信的自我同一性侵蝕。而當那個人和下一任一起安頓下來的時候,你會因為他(她)居然有和某個伴侶共度好幾年的能力而大感意外,因為那個人似乎和你在一起幾個月就撐不住了。

這正是關鍵點所在——心理變態一般來說和具有高度同情心的人就是處不長(除非有孩子),因為你傾向於吸收那個人釋放的毒性。沒錯,讓你五體投地,把你變成頭腦遊戲中完美的奴仆的確會讓那個人感覺很刺激,但不利的一麵是,你會在完全無意識的狀態下把吸收的毒液直接噴回那個心理變態臉上。你當然並不想毀掉理想化過程,但你就是無法讓自己不去揭穿那個人的謊言和惡行。

過渡期目標和追求真相的目標能識破心理變態的伎倆,能看穿他們惡劣的內心。心理變態雖然嘴上不會承認這一點,對能看透他們本質的人卻總是抱有一些惡毒的敬意。這也會讓他們更加憎惡那些看不穿的人——哪怕隻有和這樣的人他們才能維持長期關係。這也是為什麽在戀愛的遊戲中他們總是在失敗之後重新製訂規則,他們也要說服自己,讓自己相信做出的選擇都是正確的。

因為事實就是心理變態總會長期安頓下來,所以在安頓之前他們得先毀掉你,好證明自己失去的東西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所以為什麽不讓你自我毀滅呢?這樣他們自己也能擺脫那糾纏不休的懷疑了。

而從你的角度看呢,這也是為什麽你會在事後感覺那麽憤怒、那麽怨恨。你分明做了那麽多,你分明一直被他們虛假的讚揚推動著不斷前行。那個人哪怕一開始就是個渾蛋都好啊,這樣你至少能知道沒必要付出那麽多感情。但那個人不是,他(她)用承諾給你洗腦,讓你源源不斷、不辭辛苦地付出。所以一旦這些付出沒有得到珍惜——反而被用來糟踐你——你肯定會覺得既崩潰又空虛。而後你很快就能看到那個人和其他人牽著手、主動埋單、搬到一起生活……這會讓你想到:“嘿,看來那個人還是可以踏踏實實地長期過日子的啊,可能還是我的問題吧。”

刻意激起你的防禦狀態

如果你正在和一位心理變態糾纏,一般來說他(她)會在一些時間點上把一些毫無根據的指責強加於你——特別是如果你開始把上文提到的示警紅旗和那個人的作為對應起來的話。這些指責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的:激發你的自我保護意識,讓你處於反抗的姿態。

那麽他(她)這麽做又是為什麽呢?

其實答案比你想象得要簡單很多,自我保護的人看起來往往比較不占理,到底是誰的錯似乎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一旦某人開始激烈地捍衛自己,加之於此人身上的觀點與指控基本就坐實了。這公平嗎?你我心裏都有答案。但是人們的看法往往就是這樣。我們不是沒見過這個效應毀人一生的例子——一個被錯誤地指控為強奸犯的男人可能一輩子都摘不掉這頂帽子,哪怕他實際上是清白的。不論事實如何,都再也不會有人信任他了。

所以當心理變態開始對你胡亂攻擊的時候,你會不假思索地在這些荒謬的指控麵前為自己辯護。你怎麽能不為自己辯護呢?有人在往你的頭上潑髒水——這麽做的還是那個本應該愛你的戀人。可是如果你試圖證明那個人說錯了就是落入了圈套,這也是心理變態誘導你走向自我毀滅的開始。

因為這種時候心理變態隻需要輕鬆地看著你的表演就好了,他(她)可以平靜地指著自己歇斯底裏的受害者說:“嘖嘖,這個可憐的瘋子……”心理變態會刻意激起你的憤怒,然後利用它來證明他們之前強加於你的觀點的正確性。

你可能會試著揭穿那個人的謊言:“那是在撒謊!我有證據!”或者“那個人背著我在外麵有事兒,我有證據!”再或者是“那個人跟之前十個前任都幹過同樣的缺德事兒,我有證據!”但問題是,沒人會在意你到底有沒有證據。外人看到的隻有你絕望地在試圖為自己辯護的樣子,這讓你看起來就像真的有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