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與世界

“愚者”正準備踏出旅途的最後一步,卻發現自己回到了旅程的起點。他所麵對的正是當他年幼無知時,因為不懂關注腳下的路而險些從上麵墜落的懸崖。但是現在的“愚者”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將身體與心靈分開,先把其一的奧秘研究殆盡,再探索另一個中隱藏的知識,但是到了最後,一切最終都在他身上歸於一個統一的自我,萬物歸一:靈與肉、過去與現在、個體與世界、“愚者”和魔術師——通向宇宙之奧秘的門扉。帶著了然的微笑,“愚者”邁出了使他墜下懸崖的最後一步……但是他的身體反而騰飛而起。他越飛越高,直到整個世界都在他眼前一覽無餘,直到群星將他包圍,“愚者”就在這群星中跳起舞來,與宇宙合而為一。他在起始之處尋得了終結,而又在終結之處重新開始。世界之輪開始轉動,“愚者”的旅程至此圓滿。(Acelectic.net,塔羅牌解析)

請想象一個二十二歲的櫃內同誌小處男,剛剛勉強結束了自己的青春期,穿著沃爾瑪買的破牛仔褲走進大學校園去上他的編程課。

你猜怎麽著,那個人就是當年的我。

你沒準兒也能想象,那時候的我屬於那種特別缺乏安全感的人。我那會兒還是一個愛長痘痘的紅毛小子,從來沒交過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因為從來沒有人覺得我有什麽吸引力。我的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的性取向。雖然聽起來很淺薄,但是我當時也特別因為自己的相貌而不安。而且那時候的我對自己缺乏安全感這件事並不知情,這基本上就是缺乏安全感的最糟糕的情況。

但是那也隻是當年的傑克森身上的一小部分特質。在絕大多數時候我還是喜歡到處活躍,廣交朋友,享受安靜的時光,以及給貓蓋房子。當時的我無憂無慮,不會為任何事情感到心煩,不對任何人懷恨在心。我喜歡逗悶悶不樂的人開心——因為我以為沒什麽是一點點善意治愈不了的。我喜歡冒險,我更夢想著擁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以上那一切全部相加起來才構成我完整的性格,但是在我一生中最黑暗的那段時間裏,我的不安全感接管了一切,成了我全部的自我同一性。我推開心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隻為了給我的錯誤騰出空間,這一點在我一點點被那個惡情人扯入黑暗的深淵時尤其明顯。而當那段感情終於結束,我認定過去的自己就是導致這些痛苦的罪魁禍首。我並沒有逐個分析和檢查自己的不安全因素,而是整個拋棄了之前的性格。我想要成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這是多麽不走腦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啊。我也為自己的這種輕率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我丟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嚇壞了我的朋友們,揮霍光了辛苦積攢的存款。我搬進了一間昂貴的公寓,試著去做一個硬漢,試著變得性感,但是這些嚐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特別是嚐試著變性感這事兒)。

而當我現在回首過去,我發現最奇怪的就是,如果把這條路看成一條直線,那麽我實際上真的沒有走多遠。我在療傷過程中所付出的絕大多數努力,實際上都是在讓自己回歸曾經的麵貌——雖然肯定還是會有一點點變動。我曾經以為自己的康複需要把一切都連根拔起才能有意義,但是事實根本不是這樣。實際上那些向過去的我宣戰、否定我重視過的一切的行為,反而讓我心煩意亂、惴惴不安。

你可能也有屬於自己的不安全感:童年創傷、隱秘的虛榮心、惡情緣或者其他與這些完全不同的東西。不過不管你具體麵對的挑戰是什麽,如果你能把它挖掘到一定的深度,我相信你都會在自己身上發現一些很棒的品質。而且比這個更棒的是,沒準兒你可以學著欣賞過去的自己在那種情況下做出的努力,因為它已經盡其所能做到最好了。

一旦我們學會了用更加溫柔的眼光看待過去的自我,整個康複療傷的過程就會變得更加令人愉快了。我們終於可以把那種牽扯過多時間與精力的性格轉換拋到一邊,而隻需要做一點自省,了解我們與生俱來的那些品質,因為正是它們決定了我們是誰。這個發現在最開始可能會有點讓人泄氣,因為你可能會感覺自己已經失去了那種富有愛心、容易相信他人的精神。

關於這一點嘛,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你過去的自己從來沒有消失過,永遠也不可能消失。

壞消息是,我又用Windows自帶的畫圖軟件畫了下麵這個難看的圖。

如圖所示,從A點到B點有兩種方式。你要麽直接向上走一厘米,要麽走過那條又長又繞的路到達那裏。而生活這件事的麻煩之處,就在於除非你選擇了那條又長又繞的路,否則你永遠都不會知道那條捷徑的存在。別人的確可以告訴你怎麽走捷徑,你可能讀過許多關於如何尋找它的書,父母會教孩子們走那條捷徑的方法,有些人甚至為了找到它不惜花費重金,然而你知道,這一切最終都不會奏效。你此時能看到那條捷徑的存在,是因為我把它在示意圖上畫了出來,而在現實生活中,你隻有走過那條長路才會發現原來有捷徑。

可是你要知道,這一點雖然麻煩,卻並不是什麽壞事。在那條又長又繞的路上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東西。那雖然看起來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很快你就會發現,在每一個轉角都會有無數機會和秘密等待著你去發掘。你每前進一步,都會對這個世界和你自己產生一些全新的認識。在這條旅途上,有些日子會讓你感覺悲傷無望;而另一些日子帶給你明銳的洞察與滿滿的信心。也許在踏上這條路的時候,你曾經是一個滿懷同情心與盲目的信任的人,你在路上也許會決定徹底否認這些品質,因為你認為是它們讓你成了個逆來順受的受氣包,但是當你離B點越近,你越會發現這些特質的美好之處——它們實際上都很棒,你隻是需要謹慎的意識和對自己的尊重來讓它們完全發揮應有的功能。

我們在這條路上每一個小小的發現,都會強化我們的洞察力與理解力。這也是為什麽當我們終於接近終點時,回首來時的路會忍不住這麽想:“嘿,我當時都在想些什麽啊!分明有那麽多更好的路可以走!”因為這些都是馬後炮嘛。站在終點看那些捷徑,並想著自己怎麽那麽笨居然錯過了它們,當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隻有走過了那條漫長的遠路,我們才能擁有進行這種評判的能力——不僅僅因為我們到達了終點,更因為那些錯誤、尷尬與失敗教給我們的東西。

我喜愛“愚者與世界”這個典故,正是因為到達旅途的終點時,“愚者”依然是那個“愚者”。雖然在路途上收獲了全新的知識與智慧,但是他依舊是最初踏上這段旅程的人。

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道理呢?就我個人來說吧,我得到的教訓是大概下回在二十一歲之前結束青春期會比較好。玩笑歸玩笑,不論你得到了什麽啟示,你都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繞著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專屬於自己的彎路。而且我已經開始懷疑B點不但根本不是什麽終點,反而甚至連終點的邊兒都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