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與不安全感

雖然你經曆了操縱、羞辱、貶低與漠視,應該為此負責的都隻是那個心理變態。這與你是否容易受到傷害或者有強烈的不安全感無關——沒有人應該利用他人的弱點。你的經曆並不是你自己的錯誤導致的。

走到現在這一步,你已經用心理變態行為相關的知識武裝了自己,你記住了所有預警信號,對自己的經曆有了正確的認識。你一定對心理變態感到異常惡心、反感,並且再也不希望遭遇這樣的人。我希望你相對平穩地走完了悲傷的那幾個階段,踏上了通向自我寬恕、治愈和愛的新旅程。但是你也許還是會被不安全感困擾,難以相信自己的判斷,想著既然自己曾經盲目地落入了心理變態的圈套,那麽你接下來做出的各種決定也許就不那麽值得信賴。我希望你已經去尋求了康複專家或者互助小組的幫助,並為自己的創傷恢複找到了可靠的支持。這會為你走向徹底遠離心理變態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不管外部支持有多麽重要,你還是得學會重新信任自己。這本書和我們的互助社區不是支撐你走下去的拐杖,而是敲門磚與上馬石。所有幸存者都或早或晚地要學會獨立自主地做決定,而不需要向身邊所有人詢問意見。因為更好的人生決策隻可能來自於你的內心,當你的本能與自尊突飛猛進地增強,你會意識到做這些決定的時機何時到來。那時的你一定不會再需要尋求什麽外界的肯定。

自省是用來發掘你為何需要外界的肯定的好方法。它可能來源於你童年的經曆、一段過去的友誼和心理變態的情感糾葛,或者以上所有因素的結合。為了理解這一切,你不妨再仔細回溯一下那段關係,並審視一下那種有毒的動態。實際上,心理變態鏡像模仿他人特質的能力,剛好可以被此時的你用作一次獨一無二的正視自己內心中的惡魔的機會。

“魔鏡,魔鏡,告訴我……”

是向心理變態的魔鏡提出問題的時候了。那一切都是因何而發生?你的弱點究竟是什麽?當然,這些弱點並不是你的錯誤,但是你也應該知道自己是如何被那個人利用和榨幹的。這會有助於你進一步斬斷自己與那個惡情人之間的聯係,並保護自己在未來遠離潛在的情感虐待。這段學習的經曆隻是為了幫助你培養來自內心——而不需要任何外界確認——的自尊心。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安全感和虛榮心,而其中的一些我們自己可能都並未察覺。真正的自我發現,就是要通過自省發現這些之前被忽略的小缺陷。

這部分具體的內容實際上因人而異。但是我可以給你列舉一些其他幸存者在談到自己為什麽會落入心理變態的陷阱時給出的主要理由:容貌、金錢、職業、對原本的婚姻不滿、需要關注、需要讚美、害怕孤獨。如果我們挖掘得更深一點,就會發現不安全感是這些答案背後的主要東西:我找到了好看的對象,也就能證明我是很吸引人的;我在乎那個人的錢是因為我為自己的經濟能力與經濟實力擔心;我想尋找事業成功的對象,因為這樣也能證明我自己的成功;那個人的注意力會讓我感覺自己是美麗、有趣並且有價值的……諸如此類。

現在再看看你和心理變態的那段關係。不管你最需要的是什麽,那個人都會驗證它並且把它表現出來。尤其要注意那個人對你進行奉承的具體內容,因為那都是你最需要得到外界肯定的東西。

所以你現在知道自己的不安全感都是什麽了嗎?拿出紙筆來把它們記下來吧。這可能在未來會繼續挽救你的生活。一旦你對這些不安全感有了認識,假如有人再試圖利用它們,你就能夠及時發現了。而且更棒的是,你還可以開始做出改變——去成為更好的自己,給自己更好的生活。比如說吧,你為什麽非得需要別人承認才能感覺自己很漂亮啊?

心理變態對那些能戰勝自己心中的惡魔的人是無能為力的。如果你再也不需要用外界的肯定來證明自己,並且能坦然地接受稱讚,那麽心理變態的引誘對你就不會有什麽效果。因為心理變態需要的是他人不健康的需求,而非普通而坦誠的善意。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自己身邊那些一味過度奉承你的人越來越少。

你得記住這一點,不是所有的弱點都是消極的。你的夢想——人生的目標、對羅曼史的向往、擁有自己的家庭的渴望——也是你的弱點,但它們是美麗的,它們讓你成為有血有肉的人。不要讓心理變態的影響改變它們。在你的不安全感列表之外,你不妨給自己的夢想也列一張清單。千萬不要把你的**誤以為缺陷,你的同理心也不是弱點——雖然心理變態會讓你懷疑這一點。

懦夫的“愛”

心理變態不僅僅向你傾瀉褒揚和讚美——他們還會訓練你做出回報。在你們戀情的初期,那個人可能會非常頻繁地給你發短信,就好像他們特別想隨時知道你的動態一樣,而如果你回得不夠快,他們會繼續給你發更多近似的好話。在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感覺那個人的確非常需要你——就好像你是唯一能夠挽救他們與前任帶來的不安全感的存在一樣。你會越來越依賴這種交流,甚至把它視作快樂與價值感的重要來源,而這時那個人就會逐漸收手。一旦你正式上鉤,那個人就會對你試圖保持**的想法表現出些許厭煩,這會讓你感覺壓抑而緊張。你終於發現真愛的狂喜瞬間轉變為擔心失去它的憂慮。這就是心理變態這樣的懦夫在他人身上捏造的“愛”。因為他們的本性無法讓他們真正愛上什麽人,他們可能很早就學會了如何用愛的錯覺製造欲望和絕望。

對惡魔的同情

可愛、迷人、討喜,這些形容詞經常被套在心理變態身上,這也正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畢竟沒人會被傲慢自大的渾蛋吸引吧。實際上最初引誘你的也一定是一副純真可愛的麵孔——那個告訴你隻有你才能讓他(她)幸福的人。可是那之後不久一切就變了,你不僅不再帶給那個人幸福,反而絕望地期待那個人能施舍給你一點幸福。這是在很多幸存者身上都會出現的一個模式:從關注的施與方一眨眼就變成了索求方。這種轉化是怎麽發生的呢?你是怎麽在那個看起來似乎一點架子都沒有的人麵前反而丟了自己自尊的呢?

當你和那個心理變態相遇時,你可能會真心實意地替他(她)感到遺憾。那個人身上有那麽多令人憐惜的地方:前任虐待過他(她),他(她)看上去是那麽茫然不安,他(她)在遇到你之前是那麽不快樂,等等。

這時你的同理心就會發生作用。你之前也一直是這麽做的:你看到了某個人正在受苦,而你相信自己有辦法讓他(她)好起來,你想去治愈那個人,所以你會全身心投入地試圖把那個人從低穀中挽救出來。而心理變態會表現出一副深受你的努力感動的樣子。他(她)會拿你和前任對比,把你捧得比所有人都高。這感覺就好像你的所有付出都有了意義,因為它得到了那樣熱烈的承認與感謝。

很多幸存者表示,其實一開始他們並沒有特別被心理變態的外形所吸引,但是相處的時間一長,他們最終會把那個惡情人看作世界上最好看的人,甚至對其他所有人都提不起興趣來。這種現象又是什麽導致的呢?在試圖治愈那個人所謂的不安全感的時候,你會把所有的同理心都傾注於那個人身上,以至於你逐漸開始相信那些你出於善意和憐憫的表達。你告訴那個人他(她)有多麽聰慧、風趣、成功並且美貌,久而久之,你自己也會逐漸相信這些。而且由於你認定那個人的問題在於不安全感,你會異常執著地想要證明自己的忠貞。你會完全坦誠地告訴那個人你是多麽需要他(她)。因為你相信如果你讓自己脆弱而人性的一麵展示出來,那個人也許能走出自卑。

可是你知道,那個人的問題從來就不是自卑或者不安全感。

現在你已經明白,你花費的這些時間和精力不過都是在追逐一個人為捏造的幻影:那個他(她)遇到你實屬幸運的印象。你可能不太喜歡這種情況,所以你會努力讓那個人感覺好起來,而你實際上就是這樣落入圈套的——正是你的同情把你引入了心理變態的羅網。如果你把那個人視作一個孩子一般的存在,那你的本能也許就會驅使你努力去關心他(她)。就像你之前應對那些沒有自信心的人一樣,你試著為那樣的人建立自信心。

能夠察覺到他人的不安全感所在的不僅僅是心理變態,你也完全可以。讓你和心理變態不同的隻是你們怎麽對他人的不安全感做出反應。心理變態會把它用作操縱他人的工具;而富有同理心的人會試圖用愛與同情去治愈它。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幸存者在分手之後身邊還是會圍繞著很多消極的人:他們可能早已習慣於通過讓不幸的人變得幸福來建立自我價值。

所以當心理變態出現,你會傾盡所能讓他(她)幸福。你不斷地稱讚他(她)的相貌,你一點也不介意每次約會都自掏腰包,哪怕他(她)的笑話很無聊你也會哈哈大笑。而你也會得到那個人強烈的感激與承認作為報答,這讓你的生活變得有意義,讓你的自我價值感格外高漲。可是局勢在某個點上猝不及防地發生了翻轉。你從滿懷憐惜地照顧著那個可憐的姑娘或者小夥的人,突然變成了向那個“倒黴孩子”乞求讚同的一方。那個人開始宣稱自己並不需要這麽多注意力,這隻會讓他(她)心煩。當你試圖恭維那個人時,得到的卻隻是一陣傲慢的大笑,或者一句敷衍了事的“你也是啊,親愛的”。那感覺就好像你成了戀愛新手,而那個人掌握了主動權。而且那個人一定會讓你知道,他(她)還有其他的關注來源,你自以為獨一無二的、讓他們的幸福的能力根本沒什麽特別的。這種三角關係就是**裸的折磨。

然後那個人會用冷落來懲罰你,並且對你曾經那樣需要同情心大加嘲諷。你開始感覺自己愚蠢、醜陋、貪婪並且無用。而你的選擇是繼續自我犧牲,好為那個人的“感受”騰出空間。你強壓下對那些欺騙和背叛的抱怨,因為你清楚地知道這樣的對話是不被容忍的。

現在你明白了嗎?如果把這比作一場球賽的話,心理變態會讓發球權無論如何都在自己這邊。可怕的是,不管你自己曾經怎麽認為,你從未真正在這場比賽中掌握過皮球的控製權。那個人隻是給你虛假的自信和被需要的感覺,讓你相信自己曾經擁有過主導地位,並迅速敞開心扉。這就是為什麽你那樣迅速而毫無防備地把心理變態迎進了自己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麽這場戀愛的終局會那麽可怕:它直接踩碎了你的自我價值感。你曾經把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那個人身上,這就給了他(她)把它撤走的權限。你從來沒有發現那隻是心理變態的一個遊戲,因為你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取悅那個虛假的、孩子一般的人格上了。一個孩子怎麽能策劃這種充滿了邪惡的操縱與霸權的陰謀呢?所以當你以為自己在陪著小孩下跳棋的時候,那個“小孩”對你喊出了“將軍”!

最艱難的部分就在於,你不僅僅是對那種關注和奉承上癮,實際上你更離不開那個人給你的肯定與感激,因為這種肯定與感激讓你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沒有它們你會感覺異常空虛。因此你的康複之旅才需要那麽長時間:你不僅僅是在治愈情傷,更是在從零開始重新構建自我價值。

這也會讓你在與未來的新伴侶相處時格外在意他們的反應。直到你的康複徹底完成之前,你可能會像沒頭蒼蠅一樣試圖尋找一個可以替代那個人的、認同與讚許的來源——那種可以為你的人生重新賦予意義的東西。

好消息是,一旦你開始療傷,你的生活就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你自己的價值觀、行為以及心靈會讓你找到嶄新而強大的自我價值。還記得我之前提到過的那些消極的人嗎?我相信他們也會從你身邊慢慢消失的。也許你一開始還會回想起自己和那些人在一起時有多麽開心,但是當你重新定義了自己的價值所在之後,你會發現你才是創造那些快樂的人。和心理變態的戀情也是同理。你曾經以為那些人需要你來製造快樂,可是現在這些都不關你什麽事兒啦。你還有比那更好的事情要忙呢。

你的性格到底是什麽樣的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麽你不喜歡批評和衝突,但是有些人就可以從容應對?或者為什麽你喜歡一個人靜靜待著,而有些人就完全忍受不了獨處?你會不會有時感覺孤獨、被誤解,就好像你看到的世界和其他所有人的都完全不一樣?

在我們的論壇上,最受歡迎的一個帖子就是邁爾斯-布裏格斯性格測試(MBTI性格測試)。如果你之前沒做過這個測試,我強烈推薦你到personalities.psychopathfree.com上做一下試試看。在做測試之外,我也推薦你仔細看看每一種性格類型的描述,以及其他幸存者關於測試結果的留言。這個測試會以做出決定和觀察世界的方式為依據,把人分為十六種不同的性格類型。當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某項能夠概括好幾百萬人的標準。但是很多幸存者都認為這樣的性格測試幫他們更好地認識了自我。

在這個測試中,每個性格類型的結果都用四個字母表示,其中每一個字母代表以下的兩種可能之一:

1.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

2.感覺(Sensing)和直覺(Ntuitive)

3.思考(Thinking)和情感(Feeling)4.判斷(Judging)和知覺(Perceiving)

我自己是INFP型——理想主義者,而這個結果也的確讓我對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

就第一部分而言,內向者完全有理由保持內向。以前我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去交朋友,隻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有趣並且能夠把生活過得有趣的人。但是那時我一直暗自希望能一個人待著,坐在河邊看看日落,想想事情之類的。而現在我已經不用“暗自”希望什麽了,我選擇了自由地享受獨處的時間,再也不會覺得自己性格內向是什麽問題。

而第二部分的結果(直覺大於感覺)隻能說明我更願意從整體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我在這本書裏表現出的“研究”方式還沒讓親愛的讀者你發現這一點的話,那我就實話實說啦:我不是一個特別在意細節的人。我更願意把世界看作一個廣大的整體——更願意用更加概括而寬泛的方式去看待和描寫人與人的互動,並把這些感受用他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轉達出來。

我對自己第三部分(情感大於思考)的結果倒是一點也不意外。因為我本來就是走在街上聽到傷感的音樂就會莫名其妙地哭起來,還把其他路人嚇一大跳的那種人。

最後一項結果(知覺大於判斷)則說明,我不喜歡明確的最後期限、條理與規劃。它也意味著我身邊最好配備一個隨時都記得啥時候該付賬單,啥時候該把爐灶關上的有條理的人。以防我哪天看萌貓的圖片入了迷忘記關火把房子點了。

所以把以上這些特質相加,你得出了什麽結論呢?一個沒救了的麻煩鬼!呃,等等,我是說——一個理想主義者!這就好聽多了。

隨著我越來越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我也意識到了自己麵對的挑戰。首先,INFP型人士身上極易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每當不快的回憶突然造訪,那感覺往往糟糕得像再也沒有獲得幸福的希望了一樣。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少把這些情緒與他人分享。我更傾向於自己對抗它們,而它們也往往會在一次陽光下的散步或者一晚充足的睡眠過後消失不見。學習如何應對情緒波動一直是我療傷與成長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一環,時至今日我也一直在努力學習。

另外引起我注意的一點是,除非出現了嚴重的原則性問題,INFP型人一般來說都極其隨和。一旦這個類型人的原則與底線的確受到了侵犯,他們就會拿出與本性不符的強硬姿態來應對。所以為了避免讓自己成為衝動的傻瓜,我發現自己還是應該從和不會侵犯我的原則的人們相處開始更好。這樣我就不會在衝動之下拿出強硬的姿態,從而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有更好的認識,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應對自身的缺點,在長處與弱項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並避免被自己的缺陷綁架、束縛。這會讓我們更容易發揮自己的力量。

讓我再舉一個例子,INFP型非常重視愛情,並且會對伴侶抱有極大的戀慕與忠誠。有時這一點會演化成對他人身上並不存在的品質過度浪漫化,因為我們一旦愛一個人就會想要愛上那個人的全部,所以隻好用幻想去掩蓋一些缺陷。而當我意識到,即使自己身上擁有那些缺點,我也可以接受並且愛我自己之後,我也逐漸學會了在愛上他人時接受他人缺陷的存在。

如果你覺得這些性格分析很有趣,那麽請務必去做個測試吧。它對你來說可能沒有那麽重要的意義,不過沒準兒你也能有一些很酷的新發現呢。

獨處時光

我要在這裏坦誠一件事:如果有人取消了和我的約會之類的,我會在心裏暗自竊喜。因此讓我來教不喜歡獨處的人麵對獨處的時光,似乎多少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獨處的時間對你是有好處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世界裏,到處都是惹人分心的元素。所以比起在晚上花點時間回想白天發生的事情,我們更願意在電視裏或者網絡上消磨時間。這作為休閑消遣來說無可厚非,不過這也會讓我們錯失一些自我擢升的機會。

你獨處時也有很多事情可做:冥想、寫日記、繪畫、做園藝、烹飪、散步、鍛煉、聽音樂……這個清單我可以列得很長。當我們能夠和自己更加自如地相處時,我們會對自身有更多了解。雖然在療傷階段初期這會有點難熬,我們的頭腦裏依然有那麽多消極情緒,和那些想法共處可不怎麽好玩,但是獨處的魔力也就在這裏啊。在獨處時你對自己的幸福感有百分之百的控製權,你可以盡情展開想象,把壞心情變好。你也可以任由壞心情發泄,讓自己盡情痛哭一場,而不用擔心受到他人的評判。當你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你完全不用擔心被來自周圍的壓力逼迫著換上另一副麵孔。我自己就很需要通過不時地獨處來記住自己到底是誰。當我們總是被人群包圍的時候——尤其其中有些有毒的存在的話——我們很容易遺忘自我,受到負麵情緒與流言蜚語的裹挾。

在和心理變態打過交道之後尤其是這樣。因為那個心理變態曾經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每天的爭吵、謊言、騙局和操控耗盡了我們的全部精力。我們不再是完整而真實的自己,而是那個人的附屬品,每天忙於試圖理解那個人令人困惑的行為,並徒勞地試圖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所以如果那個惡情人有朝一日終於消失了呢?這原本應該是莫大的喜事,然而我們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在那麽多戲劇性的衝突之後,我們實在是很難讓自己重新放鬆下來。何況我們又能拿什麽來填滿內心的空虛呢?

這正是獨處時間發揮重要作用的時機。

我們的思維已經過度運轉太久了,它需要退後一步,並努力想起生活中沒有那麽多衝突、沒有那麽多戲劇性時的樣子。在新生活裏,你不再需要拚命地博取他人的歡心;不再需要擔心一著走錯全盤皆輸;不再需要疑神疑鬼、為某人可疑的行徑搜尋蛛絲馬跡。但是與此同時,你也不會再得到奉承與愛慕帶來的快感。

當我們獨處的時候,我們就排除了那些會讓我們的行為搖擺不定的外部因素。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沒人可以認證(或者否定)我們的想法。我們可以麵對最真實而**的自己,而取決於你看待這件事的眼光既可以顯得異常恐怖,也可以為你帶來啟迪。

就我個人而言,情況其實是二者的結合。最開始真的有點恐怖,因為在我終於可以退一步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時,我一點都不喜歡我看到的自己。我在分手之後做了很多糟糕的事情,還騙自己相信那都是出於想要幫助和警示他人的高尚動機。可是實際上那就是著了魔一樣的報複行為而已。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讓我不爽的已經不再是前任的行為——我基本不會再想起他了——我掙紮著試圖去理解和接受的,反而是我自己做過的事情。我怎麽變得像怪物一樣?我怎麽能容忍自己做出那種可悲又可鄙的行徑?我甚至打破了自己關於倫理與價值觀的規則,而我曾經以為那些規則是為人的根本。我看到了自己的陰暗麵,而它實在是醜陋不堪。我不能收回這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我也不能把它們怪罪到其他人頭上。

在剛剛分手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的情緒就像是一列脫軌的火車。但是像所有預料之外的情緒一樣,這依舊是一個讓大腦學會新習慣的過程。在最開始的時候,那感覺非常令人失望。可能有那麽一周我會停止到處約會,不再試圖為我失落的“愛”尋找替代品。可是下一個周末我可能就再次難以忍耐地想要出門,並且重新回到之前瘋狂約會的模式上。一個愚蠢的決定就可能讓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費。

這是一個進兩步退一步的局麵,但是我堅持了下來。

所以到了最後我發現自己其實更喜歡靜靜地獨處。出門約會什麽的也變得無趣而累人了起來——更累人的是和那群消極的人一起打發時間的念頭。我不再對別人無故付出了——哪怕是對沒有壞心的人——也不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了。我的腦子裏就像是有什麽東西斷線重連了一樣。我開始更多地到戶外活動,並且習慣了一邊活動一邊思考。我其實一直夢想著寫一本書,所以我也就真的動筆開始寫了。我擁有了一套全新的情緒,而那輛可怕的脫軌列車早已無影無蹤。

那年夏天我有了個新愛好:在河裏遊泳,然後一邊喝著加冰的甜白酒一邊看日落。這比想著“不行,我一定得找個男朋友”讓我快樂多了。時至今日,我在工作之後也會在河邊坐上幾個小時,想想小說的構思,滿懷敬畏地欣賞著這個世界的美。

如果你自己就是那個能給你帶來最大的失望或者鼓舞的人,你會發現生活變得有趣了許多。因為做一個安靜而真實的自己,可比在不同人麵前努力維持不同的麵孔要簡單多了。如果你拚了命都想要向世界證明某一張麵孔就是真實的自己,那恰恰說明它肯定不是。

我也曾經害怕過獨處,我害怕過直麵那些有關我自己和我的生活的醜陋的事實。但是現在我已經和自己達成了和解。雖然我依然有些浮躁、缺乏安全感,並且情緒化,但是這些事情再也不會掌控我的人生。它們隻是我遊泳時會在腦子裏試圖解開的,小小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