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紐約“瘋狂炸彈客”
偏執狂實際上就是偏執型精神障礙,這種人內心中的所思所想與正常人是完全不同的,FBI之所以能夠如此精準地分析出罪犯的心理,是因為他使用了診斷精神病患者的技術——歸納推理法。
1940年11月16日,在美國紐約市人口最稠密的曼哈頓行政區內,發生了一起“恐怖炸彈”襲擊事件。事發地點在曼哈頓區一家臨街的電廠窗外,該電廠的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疑似炸彈的可疑物體。電廠管理人員迅速向當地警方報告,警方趕到現場之後,發現這個可疑物體竟然真的是一枚尚未引爆的炸彈,盡管這枚炸彈製作比較粗糙(在銅管中填充炸藥),但是它的爆炸當量足夠使這家電廠遭受滅頂之災。排除炸彈之後,警方還在炸彈後麵發現了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寫著一句話:“騙子愛迪生公司,這是給你的!”字條的署名則是兩個英文字母:F.P。顯然,襲擊者的恐怖行動是衝著聯合愛迪生公司來的。
在當時,雖然這起“恐怖襲擊”使聯合愛迪生公司感到擔憂,但因為炸彈沒有爆炸,所以當地警方並沒有花費大量精力著重調查這起案件。在警方眼中,凶手的恐怖行為很可能與他的遭遇有關,而聯合愛迪生公司又不願意承認自己“虧待了”某人,這讓警方嚴重缺乏線索,他們甚至沒有調查的方向。再加上放炸彈的襲擊者可能並不想引爆炸彈,他的恐怖行為隻是為了讓聯合愛迪生公司對自己妥協,所以在權衡得失之後,當地警方就將這起案件擱置起來。沒過幾個月,當地警方再次接到聯合愛迪生公司打來的報警電話——工人們又發現了一枚炸彈,襲擊者放置炸彈的地點依然是聯合愛迪生公司旗下的電廠。盡管這一次襲擊者並沒有留下字條,但炸彈的製作方法和點火原理與第一枚炸彈是完全相同的,所以這枚炸彈是同一人所為。警方終於意識到這名襲擊者是真的要實施恐怖行動,他們必須在這個人再次采取行動之前將他抓獲,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就在警方竭盡全力展開大範圍搜查的時候,美國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在美國參戰後的不久,曼哈頓警方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寫信的人稱自己就是1940年在曼哈頓聯合愛迪生電廠放置炸彈的人,而他因為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不會在美國參與二戰的期間繼續在曼哈頓製造炸彈恐怖襲擊,但他聲明他的行動會在戰爭結束後繼續,因為他要從聯合愛迪生公司那裏討回公道!當地警方自然不會相信這個自稱襲擊者的話,在他們看來這是襲擊者釋放的煙幕彈,他很可能馬上就會再次采取行動。警方出動了大量警力,駐守聯合愛迪生公司旗下的電廠,他們在這裏排查炸彈和任何可疑的陌生人,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名恐怖分子竟然真的按照信中的說法做了。從1941年美國參與二戰開始到1950年的整整10年中,這名恐怖分子不曾向聯合愛迪生公司投放任何一枚炸彈。但襲擊者也沒閑著,他開始使用信件恐嚇當地警方、聯合愛迪生公司以及當地媒體,恐嚇官方的行為成為襲擊者獲得“樂趣”的另一種方式。
雖然恐怖分子的恐嚇行動讓警方非常煩惱,但沒有實際行動的恐嚇也非常容易為人們所遺忘。就在警方將這個沒有“響過”一次的“恐怖炸彈”引為笑談的時候,恐怖炸彈再一次出現了,而且這些炸彈出現的地點也不再局限於“聯合愛迪生電廠”了。1950年3月,警方在紐約市的中央車站內發現了一枚炸彈,經過對比這枚炸彈與前兩枚炸彈係同一人所為。不久,警方接到報案,在紐約市公共圖書館內的電話亭中發現了一枚炸彈,而這枚炸彈在警方趕到之前就爆炸了。此後“恐怖炸彈”接連出現,出現的地點和爆炸的時間以及是否爆炸都沒有明顯規律,截止到1954年,這些“恐怖炸彈”一共出現了8次,紐約市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在這些恐怖襲擊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恐怖襲擊者向人群最擁擠的廣播音樂廳內投放炸彈。在此之後,公眾輿論開始將這名襲擊者稱為“瘋狂炸彈客”。1955年凶手再次實施了6起“恐怖炸彈”襲擊,而且這些炸彈的投放地點全都集中在人流量最大的公共區域,其中有2次在圖書館,4次在長途車站。
恐怖襲擊者在製造炸彈的同時還向各大報刊投遞匿名信,他曾向《紐約論壇報》投了這樣一封信:在信中襲擊者聲稱,如果聯合愛迪生公司不能夠公平地將它曾經做下的齷齪事件處理掉,那麽恐怖炸彈行動還會繼續,並且他會不斷增加投放炸彈的頻率。在襲擊者被捕之前,他曾先後投放了33枚炸彈,其中有22枚爆炸,導致15人傷亡。這些信件激發了紐約市民內心中的恐懼,對他們來說,此時的紐約甚至不如電影《蝙蝠俠》所放映的“哥譚市”安全。在得到當地警方多次“調查無果”的回複後,紐約民眾開始集體抗議。事實上,當地警方也麵臨著巨大的困境,他們根本沒有處理類似案件的經驗和手段,這讓他們苦不堪言。在警方所掌握的線索中,襲擊者寄給愛迪生公司或者報刊的匿名信大多是使用黑色的鉛筆書寫的,但有些則是用一些從報紙上裁剪下來的詞語拚成的,這種形式的書信讓警方感到很棘手,他們幾乎不能從信中得到任何有效信息。再加上襲擊者所選定的襲擊地點是隨機挑選的公共場所,“瘋狂炸彈客”的危險性越來越大,而破案的希望則異常渺茫。所以當地警方無奈之下,決定向FBI尋求援助。
犯罪心理學家詹姆斯·布魯塞爾接手此案,他決定利用手中僅有的線索對凶手進行心理側寫,通過心理分析找出瘋狂炸彈客的心理和行為規律。詹姆斯仔細分析了襲擊者寄出的匿名信以及他製作的炸彈和爆炸現場的照片。從這些線索和警方整理的卷宗中,詹姆斯根據襲擊者計劃報複聯合愛迪生公司旗下的電力公司已經有將近15年的時間,推算出襲擊者很可能是一名中年人,他的年齡大約在40歲左右。襲擊者寫給官方信件的字跡很工整,說明他有著良好的生活規律和優異的工作表現(曾經,現在很可能無業)。信中出現的個別語法錯誤說明襲擊者很可能是一名外籍移民或者是曾在國外生活過。
在所有襲擊者親筆書寫的信件中,他所書寫的字母“w”是非常有個性的,這些“w”看起來就像是兩個連起來的“u”(形似一對**),而且襲擊者非常喜歡將炸彈塞進牆壁的夾層中,這是否意味著襲擊者對性有著某種嗜好或幻想呢?所以詹姆斯推測凶手可能未婚,他有一定程度的戀母情結,而且他有可能就和自己的母親居住在一起。詹姆斯認為,襲擊者所使用的炸彈都是自己製造的,而製造這些東西必然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且製作者必須有獨處的空間,這就要求他不能夠被家庭生活所束縛,他必須有足夠多的獨處時間以及空間。換言之,襲擊者應該是單身。
侮辱官方的信件以及喜歡在公共場所安裝炸彈的行為說明襲擊者有著很嚴重的反社會、攻擊性傾向,他的心理是較為幼稚、偏激的,這種心理不成熟的男性最容易產生戀母情結,這種情結嚴重的人在成年之後很難脫離原有家庭而獨立生活。襲擊者選擇放置炸彈的地點都在東歐移民的居住區內,從數字概率學上來講,襲擊者很可能就是東歐移民。在襲擊者的信中,詹姆斯發現他經常使用一些重複的字句,這意味著他很可能有強迫症,這種人對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他會格外注意自己的衣著打扮。
在做完這些推理之後,詹姆斯對FBI的辦案人員說:如果襲擊者被你們找到,那他就會在你們找上門的時候對你們說這樣一句話“我就是你們要找的人”,而且他會請求你們給他換衣服的時間,而他一定會穿一件雙排扣的西服隨你們回警局,這件衣服的扣子一定是全部係好的。
就在詹姆斯對襲擊者進行心理分析的時候,美國警方再次收到了兩封襲擊者寄來的匿名信。襲擊者在信中詳細解釋了自己是如何製造這些炸彈的,他還介紹了自己製造炸彈所必需的火藥來源(來自於霰彈槍子彈或者手槍子彈),襲擊者提供的這些信息和警方所掌握的證據一致,而且襲擊者聲稱自己的病情已經加重(肺結核),他的時日不多了,所以他會盡快“尋求公正”。在這兩封信中有很多細節我們在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但襲擊者無意中透露出自己患有肺結核的信息,無疑給警方留下了一條重要線索。
FBI迅速和聯合愛迪生公司的管理層取得聯係,他們需要調查聯合愛迪生公司的員工檔案。迫於外界輿論和官方的壓力,聯合愛迪生公司派遣負責行政管理的艾麗斯·凱利協助FBI的探員進行調查。艾麗斯認為,襲擊者很可能是一名曾受雇於聯合愛迪生公司的電廠員工,而且他極可能是因工負傷,他的肺結核也可能是這次工傷所致,這次工傷就是導致襲擊者與聯合愛迪生公司之間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FBI非常認同艾麗斯的觀點,他們決定在已經辭退的員工資料中查找線索。在經過四天的排查之後,FBI終於找到了一名嫌疑人——喬治·密特斯基。
在有關喬治的文件中,FBI發現了好幾封喬治寄來的索賠信,信中喬治所使用的黑色鉛筆和他的筆跡與襲擊者寄給警方和媒體的信件筆跡非常相似,而喬治之所以向聯合愛迪生公司索賠,是因為他曾在1931年的一次電廠事故中受到了傷害。在那次電廠事故中,過熱的蒸汽傷到了喬治的肺,而這次工傷就是致使喬治患上肺結核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聯合愛迪生公司僅以半年工資作為喬治的解雇賠償金,並不曾給予工傷賠償。喬治在被解雇後就多次向聯合愛迪生公司提出賠償請求,但因為時移世易和聯合愛迪生公司的人事調動等原因,使得這些訴求都被擱置了下來,所以這很可能就是導致喬治伺機報複的根本原因。
FBI特工在掌握了這些信息後決定向上級申請搜查令,他們需要從喬治那裏找到更多證據。但讓警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們敲開喬治的家門,要求他書寫一個樣本對照筆跡的時候,喬治·密特斯基竟然非常坦然地承認自己就是製造“恐怖炸彈”的人,他對著警察說:“沒錯,我就是你們要找的人。”麵對坦然認罪的喬治,警方還是決定搜查他的房屋。在這裏,警方發現了一些銅管、舊手表、電池等物品,這些東西與襲擊者製造炸彈所使用的銅管、定時器相同。這些物證和喬治的供詞證明他就是那個被警方找了整整16年之久的“瘋狂炸彈客”。最讓警方驚歎的是,喬治在生活中果然是一個一絲不苟的人,他的生活極有規律,而且他是一名東歐移民,雖然他沒有和自己的母親住在一起,但他未婚的姐姐卻和他住在一起。在被警方帶走之前,他果然請求警方給他更換衣服的時間,在得到警方的允許之後,喬治便去室內換了一件雙排扣的西服,他還將自己的頭發梳得整整齊齊,一絲不亂。
在隨後的審訊中,喬治·密特斯基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他還向警方供述了匿名信上署名的含義(F.P),這兩個字母分別代表fair和play,意思是“公平較量”,即喬治希望自己能夠和聯合愛迪生公司有一次公平較量的機會,而且他希望這次較量可以在法庭上進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前幾枚炸彈沒有爆炸的原因。審訊過後,喬治·密特斯基被警方控以謀殺未遂、企圖炸毀建築物以及故意傷害他人等共計47項罪名,但精神科醫生認為喬治患有精神病,應該接受專業治療,此後喬治便被轉移到精神病院接受隔離治療。1973年,在美國最高法院宣布了精神病人可以不接受刑事處罰的決議後,喬治·密特斯基獲釋。1994年,喬治·密特斯基於家中病逝,享年91歲。
【恐怖主義和偏執狂】
恐怖主義是指實施者對非武裝人員實施有組織的暴力威脅或傷害。實施者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將一定的對象置於他所營造的恐怖氛圍中,以此達到某種政治目的。
嚴格意義上來講,喬治·密特斯基的“炸彈恐怖”並不能算是恐怖主義,因為他在實施恐怖襲擊的時候並沒有提出相應的政治、金錢上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喬治的恐怖行為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他並不要求任何物質性的東西,所以他在被警方抓捕前是不會停止實施犯罪行為的。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喬治是一個偏執狂。
偏執狂實際上就是偏執型精神障礙,這種人內心中的所思所想與正常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當地警方通過常規方法去推測喬治的行為是不能產生預見性效果的,而詹姆斯之所以能夠如此精準地分析出喬治的心理,是因為他使用了診斷精神病患者的技術——歸納推理法。
這種根據經驗做出合理假設的方法完全打破了警方根據犯罪分子行為判斷其個性特征的局限。雖然這種方法不適用於大多數連環殺手,但它絕對適用於像喬治這樣的偏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