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韓滉《五牛圖》 職場保命法則

1950年年初,“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時任新華社駐香港分社秘書的黃作財,接到一封來自北京中南海的電報。電報是周恩來總理發過來的,上麵隻有8個字:“不惜代價,搶救國寶!”。[10]

周總理電報上所說的“國寶”,是來自唐代著名畫家、政治家韓滉創作的《五牛圖》。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紙質畫作,也是代表唐代花鳥畜獸畫的最高成就之一,其價值不言而喻。

我們前麵說了,唐朝的繪畫在強大經濟的推動下,進入了全麵發展的時期。越來越多的畫家開始有了流芳千古的姓名,既有像閻立本、吳道子這樣的宮廷畫師為皇帝服務,也有像王維這樣的大文豪為自己發聲。

而韓滉,在他們中間是一個特別的存在。畫家隻是他的副業,他的正職其實是一個政治家,官至宰相。

你可能會很好奇,堂堂一國宰相,為什麽要畫牛呢?

這就是這幅畫的厲害之處,既有技巧,又有深意。韓滉把他想說的話,都藏在了這幅畫裏了。讓我們一起來仔細看看這幅畫。

整幅畫很簡單,除了右邊有一叢荊棘之外,幾乎沒有多餘的環境交代,它也讓我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這5頭形態各異的牛身上。

這5頭牛看似各有姿態、互不關聯,但你發現了嗎,它們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都擁有人的性格和情感。那麽究竟韓滉想通過這幅畫,來表達什麽呢?

跟我們一樣好奇的還有《五牛圖》曆代的收藏者。他們在後麵的跋文裏,也寫下了他們猜測的答案。

最早的解釋者是元代的大書法家趙孟頫。

他先後三次在畫上題跋,並且稱讚這幅畫“神氣磊落,稀世名筆”。趙孟頫認為,韓滉畫這張畫,其實是在效仿梁朝的陶弘景畫牛。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南朝梁武帝想要招陶弘景做官。陶弘景卻給武帝畫了兩頭牛,一頭在田野水草間自由自在,一頭卻套著個金籠頭,後麵有人拿著繩子捆著它,拿著竹杖驅趕它。陶弘景這幅畫的寓意,明顯就是告訴皇帝,自己閑散慣了,如果做官,就像是那頭被束縛的牛一樣可憐。

所以趙孟頫認為,韓滉畫牛,是想向當時的皇帝唐德宗辭官。但韓滉終生都在為官,連死都死在任上,他心中真有退隱之意嗎?

至少乾隆爺不這麽認為。乾隆爺也深愛《五牛圖》,同樣三次在這幅畫上題跋,並且還在畫裏留了一首詩。

《五牛圖》 韓滉(唐)

故宮博物院藏

第一頭老黃牛,身體朝向左邊,眼睛好像在看著我們。韓滉在這頭牛旁邊,畫了一叢荊棘。這也是整幅畫裏,唯一和牛無關的事物。這頭牛把腦袋湊了過去,好像在蹭癢癢。根據考證,他畫的是棵野酸棗樹,是長安近郊最普遍的植物。

可是不對呀,野酸棗樹荊棘叢生,牛蹭了難道不會受傷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來看看第二頭牛。

這頭黑白相間的牛,看起來非常悠閑。它正昂首挺胸、不慌不忙地向前走,眼睛依然在看向我們。它看起來特別壯碩,背部凸起,肌肉發達,像是健過身一樣。它為什麽那麽自信,它又想表達什麽呢?

在畫麵中央的是第三頭牛。它也是唯一一頭身體正向麵對著我們的牛。這很奇特。

它直勾勾地看著我們,張口鳴叫。我們可以注意到它看似發須皆白,像是一頭經曆了滄桑的老牛。但我們仔細觀察這頭牛的畫法會發現,它其實是不符合解剖學規律的。一般來講,正麵的牛,我們通常隻能看到頭部,沒辦法看見它的屁股。如果要看見屁股,它的後腿就必須比前腿多一倍高。但在第三頭牛這裏,韓滉卻把牛的屁股抬高了。為什麽要這麽畫,他想表達什麽呢?

第四頭牛,是整幅《五牛圖》裏最可愛的牛了。

它身體雖然向左,但是頭卻轉向右側。它的大眼睛也在看著我們,眼睫毛又翹又長,就像是現在的洋娃娃一樣。它伸出了小紅舌頭,表情微笑,好像在對我們做鬼臉。相比於前麵幾頭牛,它的存在讓畫風突變,多了一絲俏皮的趣味。

看到這裏,我們愈發感覺到,他可能不是單純地在畫牛。

最後,我們來看第五頭牛。它也是所有牛裏頭唯一一隻戴上了韁繩的牛。而這也同時意味著,它是一頭家養的牛。隻見它緊鎖眉頭看著我們,牛角明顯向前彎,步伐看起來比別的牛要沉重很多。

“一牛絡首四牛間,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齕詎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他好像在隔空回應趙孟頫:陶弘景的故事,隻是你的想象而已。你看,這5頭牛裏,隻有一頭牛紅繩絡頭,是因為韓滉要效仿那位路見牛喘而致問的古代先賢丙吉,體察民生疾苦呢。

當然,站在乾隆的立場上,更希望通過這幅畫告誡和教化自己的臣民。而這究竟是不是韓滉的本意,其實也說不好。

在他們之後,也有很多的學術觀點討論韓滉為什麽要畫牛。有些人認為韓滉畫牛,是為了鼓勵農耕;有些人認為,其實是在比喻他們韓家五兄弟;有些人幹脆覺得,這5頭牛,就是韓滉人生的5個階段。

真真假假,或許隻有我們回到韓滉的人生裏,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韓滉,是唐朝著名宰相韓休的兒子。父親去世以後,他就被任命為京兆府同官縣主簿,相當於都城裏某個縣的辦公室文職,雖然官職不大,但離中央很近。[11]

而且他的官運一直不錯,一路從參軍做到了刺史,後來又被調到吏部、戶部任職。48歲的時候,韓滉就已經開始管理國家財政了。這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差事,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嫉妒。

在管理財政期間,韓滉向唐代宗提議,把賦稅製度做一個調整,有錢的行業就多征一點,沒錢的行業少征一點。這就直接得罪了當時的權貴階級,他們開始瘋狂彈劾韓滉,並且向唐代宗控告韓滉私自斂財、中飽私囊。

後來繼任的皇帝唐德宗聽夠了韓滉的壞話,登基沒多久就幹脆把韓滉外調到陝西去當地方官。4年後,“奉天之難”發生了。

當時,藩鎮勢力很大,危及中央。唐德宗打草驚蛇,貿然對藩屬下手,於是其他藩鎮便聯合起來,對抗中央。因為當年韓滉的提議沒被采納,國庫窮得叮當響,連派去鎮壓藩鎮軍閥的中央部隊也造反了。他們反手就占領了長安,把唐德宗趕到了奉天(今陝西乾縣)。

在這危急存亡之刻,韓滉挺身而出。他一邊把防線封鎖,一邊送錢送糧。但都到這時候了,唐德宗還在懷疑韓滉,以為他的“封鎖防線”是為了叛變。幸好當時的宰相李泌拿全家百口的性命力保韓滉,才讓唐德宗終於放下戒備,讓韓滉再多運點糧食來。[12]

韓滉把自己在地方經營時候的老底捐出,給當時的唐軍“輸血”,幫助他們平定了叛亂。而經此一戰,唐德宗覺得韓滉真乃大臣之器,於是讓韓滉入朝為相,並封他為晉國公。

一夕之間,韓滉達到了自己權力的巔峰。但巔峰之下,卻是危機四伏。

韓滉是鐵吏,尤其到了晚年更加嚴苛急躁,有犯罪嫌疑的,就要處以極法,[13]有人要分他權的,他就到皇帝麵前詆毀對方。[14]

有人開始在唐德宗耳邊吹風,說韓滉功高震主。這下皇帝也不得不忌憚起韓滉來。等到韓滉一死,皇帝迅速把他管轄的地方劃分成3個部分,降低了後來者的權力等級。[15]

縱觀韓滉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就是個職場的鐵麵人。可能因為他的性格過於剛硬,於是下不斷遭到流言蜚語,上不斷遭到皇帝猜忌。在這個職場裏混得,那真叫一個如履薄冰。

這個時候我們再回來看《五牛圖》。在農耕社會裏,牛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所以禁止無故殺牛。在唐朝,殺牛的人是要坐一年半的牢的。所以你可以說,韓滉畫牛是為了鼓勵農耕,或者純粹是因為他喜歡牛。但也許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他想借牛喻人,向當時的皇帝表明:我很重要。

可為什麽是5頭牛呢?

你會發現,這5頭牛看似互不關聯,但是都在看著我們,好像有話要說。它們像是5個人,有著5種不同的形態和表情。

從第一頭牛的閑庭信步,到第二頭牛的昂首闊步,第三頭牛直麵我們的從容不迫,第四頭牛做鬼臉的情趣,一直到第五頭牛背負著責任的沉重。當然我們可以說這是韓滉在畫他的5個兄弟,最後一頭牛在比喻他自己;我們也可以說韓滉在描述他的5種生活狀態,4種閑庭野鶴,最後一種是他現在的狀態;但無論哪一種說法,我認為,他都是在借牛喻人,向當時的皇帝表忠心——

老板啊,在這個充滿猜忌的職場裏,我才是那個每天盡職盡責,又對您忠心耿耿的老牛呀!

今天,距離韓滉畫《五牛圖》已經過去1000多年了。它曾在八國侵華時期被劫出國外,杳無音訊,幾經輾轉後由香港企業家破產出售。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在當時“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的努力下,這件國寶才終於順利回家,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每當被拿出來展覽的時候,關於《五牛圖》畫中的深意就會被人們重新討論和猜測。誰都不能肯定韓滉畫牛的原因,但大家都一致認為,韓滉所畫的並非是單純的自然界的牛。

他用樸拙的筆法,畫出了趙孟頫所說的“神氣磊落”的韻味。這是牛,也是他的人生。

而唐代之後的中國畫,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文人,把自己的情誌寄托到畫中的山水和花鳥裏,文人畫,也逐漸登上了藝術的大舞台,成了國畫中重要的分支。

[1] 參見唐·佚名《高宗時語》。後一句為:“三館學生放散,五台令史經明”。

[2] 參見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五·唐紀十一》,“吐蕃讚普遣其相祿東讚獻金五千兩及珍玩數百以請婚。上(唐太宗李世民)許以文成公主妻之”。

[3] 援引自《西藏王臣記》。後晉·趙瑩編修《舊唐書·葉蕃傳》中亦有相似記載,“勒兵二十萬入寇鬆州,命使者貢金甲,且言迎公主,謂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4] 援引自蔣勳《漢字書法之美》。原話為:“《蘭亭集序》的真跡早已不在人間,傳世的都是臨摹複製版本。以真跡而論,《祭侄文稿》可以說是‘天下行書第一’。”

[5] 參見《舊唐書·顏杲卿傳》,“至是遣使告杲卿,相與起義兵,掎解斷賊歸路,以紓西寇之勢”。

[6] 參見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顏杲卿傳》,“史思明等率平盧兵度河攻常山。不涉旬,賊急攻城。杲卿晝夜戰,井竭,糧、矢盡,六日而陷,與履謙同執”。

[7] 參見《新唐書·顏杲卿傳》,“賊脅使降,不應。取少子季明加刃頸上曰:‘降我,當活而子。’杲卿不答。遂並盧逖殺之”。

[8] 參見《新唐書·顏杲卿傳》,“杲卿瞋目罵曰:‘汝營州牧羊羯奴耳,竊荷恩寵,天子負汝何事,而乃反乎?’”。

[9] 參見《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杲卿、履謙等妻女數百人,係之獄中,光弼破械出之,令行喪服,給遣周厚”。

[10] 素材來源:廈門衛視紀錄片《兩岸秘密檔案》。

[11] 參見《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七十九》,“少貞介好學,以廕解褐左威衛騎曹參軍,出為同官主簿”。

[12] 參見《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紀四十七》,“上疑之,以問李泌……對曰:‘滉之用心,臣知之至熟。願上章明其無它,乞宣示中書,使朝眾皆知之。’上曰:‘朕方欲用卿,人亦何易可保!慎勿違眾,恐並為卿累也。’泌退,遂上章,請以百口保滉。……上曰:‘善!朕深諭之矣。’”。

[13] 參見《新唐書·韓滉傳》,“婺州屬縣有犯令者,誅及鄰伍,坐死數十百人。又遣官分察境內,罪涉疑似必誅,一判輒數十人,下皆愁怖”。

[14] 參見《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韓滉屢短元琇於上。庚申,崔造罷為右庶子,琇貶雷州司戶。以吏部侍郎班宏為戶部侍郎、度支副使”。

[15] 參見《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分浙江東、西道為三:浙西,治潤州;浙東,治越州;宣、歙、池,治宣州;各置觀察使以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