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李白《上陽台帖》 人到中年,職場危機怎麽辦?

李白?中國藝術史?是的,你沒看錯,李白在我們這本名叫《大話中國藝術史》的書上自己一個人就占了一整篇,而不是在一本文學史或詩歌集上。

從小到大,我們背了多少首李白出品的詩句。但你一定想不到,李白還是個書法家。而且,這位隱藏書法家僅有一件書法作品仍存於世,那就是——《上陽台帖》。

整幅字帖很短,正文隻有16個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加上後邊所注的“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這些關於時間、地點、署名的記錄,也不過短短25字。

雖然字帖名為《上陽台帖》,但你可別以為這跟我們今天晾曬衣服的陽台有關係。陽台宮是道士修煉的地方,當時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道士在此地修煉,叫司馬承禎。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但他其實是很厲害的一個人物,是當時皇帝的老師。李白之所以會寫下這一篇《上陽台帖》,和這位老道士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

《上陽台帖》 李白(唐)

故宮博物院藏

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那就得從李白的小時候開始說起了。

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受當地民風的影響,從小就很自由奔放。5歲的時候他被家人帶到了四川,還喜歡上了擊劍。等到他25歲時,向往自由的李白幹脆仗劍走天下,出去闖**江湖了。

就這樣,李白順著長江一路走啊走,有一天在陽台宮遇上了一個白胡子老道士。他一上來就跟老人家一頓沒大沒小地亂侃。沒想到老道士非但一點都不生氣,還反過來誇說:“你小子有仙根,可以一起結伴去做神仙。”

這個白胡子老道士就是司馬承禎。那時候,他已經是八十幾歲的高齡,足足大了李白六十多歲。

再看李白,得了司馬承禎的誇讚後那是相當開心了。你想,這老道士可是皇帝的老師,連皇帝的老師都誇我,想必就是皇帝見了我也同樣會如此喜愛我吧。

當下李白大筆一揮,反手就寫下了一篇《大鵬遇希有鳥賦》。

他把自己比喻成扶搖直上九萬裏的大鵬,把司馬承禎比喻成昆侖山上的希有鳥。他們要一起去登頂,一起修道升仙去了。這裏麵有一句話,叫作“此二禽已登於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於藩籬”。什麽意思?大概意思就是“燕雀安知鴻鵠之誌”:我們兩個是高級的鳥,我們兩個俯視眾生之巔,而其他那些小家雀根本不懂我們的遼闊。

這要換作我們,25歲的年紀,剛大學畢業初入社會,很多人都會小心翼翼,唯恐犯錯誤。而25歲的李白恰恰相反,一個毛頭小子就敢把自己跟皇帝的老師放在同一個層級上麵俯視眾生。這該有多狂啊!

不過狂歸狂,李白還是很有事業心的。他別過司馬承禎,前往京城。就像我們今天許多年輕人奔赴北上廣一樣,李白來到了當時的首都長安,想要在朝堂之上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現實生活並不順利。

一個五六線城市的小鎮青年,一沒名氣二沒權勢,如何能在天子腳下立足呢?李白唯一能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海投簡曆,給當官的獻詩,結識權貴名人,希望他們能夠引薦自己。然而從25歲一直到41歲,在一個人職業生涯最為寶貴的十幾年裏,李白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升遷。

昔日扶搖直上的大鵬鳥淪為了小小的燕雀,這對李白來說該是多大的打擊。他不禁想:人到中年,一事無成,我的人生難道到這裏就要畫上句號了嗎?

慶幸的是,命運在這時候給了李白一個驚歎號。他遇見了他生命中的兩大貴人,一個是玉真公主,一個是賀知章。賀知章我們熟悉,《詠柳》的作者,當朝第一網紅。而玉真公主則是當時唐玄宗的妹妹。

這兩位看了李白的作品後驚為天人,賀知章直接就把李白稱為“謫仙人”。緊接著,他們兩個一起向唐玄宗推薦了李白,唐玄宗看了作品後也是愛不釋手,當即決定召見李白。而這次最終麵試結果如何呢?

唐玄宗麵試完李白後覺得“這個人不錯,我要留下來”,當即封李白為翰林。什麽叫翰林呢?就是跟在皇帝身邊,每當有宴請或者娛樂活動的時候,給皇帝寫寫詩文,供他娛樂的這麽一個職位。

等了十多年才等來了這樣一個職位,但這是李白真正想要的嗎?

他少年學劍習武,是希望自己能像戰國的縱橫家,以一人之力阻擋萬國之軍,然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可是在唐玄宗眼裏,李白或許就隻是一隻解悶的百靈鳥——今天朕有宴請,玩高興了,李白來,你給朕唱兩聲。

不僅老板不重視,工作中遇到的同事也讓李白過得相當憋屈。當時在朝堂上混得風生水起的人是誰?是殘殺異己的李林甫,是攀附裙帶的楊國忠,還有那個曲意奉迎的高力士。這是李白,這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所不能接受的。

我們都知道李白愛喝酒,酒一喝多就難免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曆史上李白醉酒戲耍高力士的故事就是這麽來的。想必那時候李白的內心已經憋悶到了極點,就趁著酒勁讓高力士脫靴,一解自己心中的不快。可誰曾想高力士一小人,哪受得了這氣,直接就在唐玄宗麵前給李白穿小鞋,說他壞話。這一來二去,唐玄宗就把李白貶出了長安。

熬到了41歲,李白的人生好不容易才迎來一個轉機,到頭來卻發現這並不是他真正的機會,夢想破滅了。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難·其一》

茫然失落的李白,離開了長安又能去哪呢?

他想起了一個人,就是年少時遇見的忘年之交司馬承禎。當年的大鵬鳥已經折翼了,那希有鳥過得怎麽樣呢?

那一天天氣很好,李白一早出發前往陽台宮。當時他內心的想法或許是:多年未見,不知道這位忘年知己是否還記得我。

但是,當他到達山頂以後才發現,這裏早已四下空空,隻有眼前的牆壁上還遺留著曾經的主人畫下的壁畫。司馬承禎早已去世,距離他們第一次見麵已經過去十七八年了。

而這十多年來,大鵬鳥終究沒有實現自己“扶搖直上九萬裏”的宏偉誌向,希有鳥也已經羽化登仙而去。李白就站在那裏,靜靜地看著好友留下來的壁畫,沉默不語。他返身下山,寫下了這一幅他唯一留存於世的書法作品《上陽台帖》。

書法有五大字體,篆隸行草楷,這其中唯有草書是真正寫給情感的。因為你很難看得懂草書在寫什麽,但它的線條一氣嗬成,讓你覺得那個線條就是他心境最直接的表達。李白的這一幅《上陽台帖》就是草書,承襲了唐代草聖張旭的筆法。

起筆,字的變形程度還不高,一、二行之間的間距也比較工整。再往後,有幾個字匆匆掠過,比如“壯、可、窮”,而有的字又力透紙背,比如“老、清、台”,形成了3個醒目的**,吸人眼球。

雖然隻有 25 個字,但李白越往下寫越流暢,行與行之間的間距越來越大,好像是拋去了所有的顧忌,任由情感恣意地揮灑。這就好像你在彈奏一首樂章,越彈越快,越彈越快,等到**的時候重重按下,聲音在此刻戛然而止,感情也來到了最為濃烈的地方。

整幅《上陽台帖》哪一個字寫得最重呢?你一定發現了,這一個筆墨濃烈的“老”字。對於李白來說,近20年過去了,他的人生已經過去了大半,可夢想依舊遙遙無期,連忘年之交也離自己而去。這時候,即使是再不可一世的李白,也不得不對歲月低頭,感慨時間的無常和人世的悲傷,無法改變也阻擋不了。

一時之間,百感交集,李白大概很想要跟司馬承禎說:“我好想你啊,我現在好愁啊,我的人生變成這樣,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該往何處去,我好迷茫啊。”但他不這麽寫出來。

李白說山高水長,說天地間的變幻。他不再講具體的人事哀愁了。那些具體的職業抱負也好,人生誌向的迷茫也罷,歸根到底,真正讓所有人都感到不可逆的,其實是時間的無常。

寫下《上陽台帖》的這一年,李白43歲。11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整個大唐帝國由盛轉衰,李白也在這個傾頹的亂世中死去。

我們小時候讀李白的詩,總覺得大詩人太豪放,太不羈了。同樣是寫愁,杜甫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陳子昂寫“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他們把整個國仇家恨都背負在身上。而李白卻把他的愁,掩藏在恣意的狂歡裏,在山高水長中“以樂寫哀”。

當我們看懂了那字裏行間的變化,或許就能穿越千年,聽到一個詩人和智者的心聲。他從自己人生中提取了大蒼涼與大悲傷,蘸上墨水寫進了每一個字,也融進了每一首詩,待後人去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