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0年的西歐及其他地區的鐵器時代社會2
在溫帶歐洲的這一大塊土地上,密集分布著居住在農莊或更大村落聚居區的群體,他們在周圍的土地上耕作。原材料似乎是在正常的社會交往過程中,從一個群落交換到另一個群落的。沒有證據表明存在著密集的長途貿易,但許多村莊顯示出工藝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跡象。到移民潮消退、歐洲蠻族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社會穩定時,羅馬征服地中海的第一階段正接近尾聲。現在,兩個世界又一次建立了一種新的、充滿活力的關係。
最後,我們必須討論的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表明歐洲的西部和北部屬於泛歐凱爾特文化(或拉坦諾文化)的一部分。曆史上沒有任何人群向西遷移的記載,也沒有考古證據能夠表明西部人群文化與中部拉坦諾地區的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相似性。事實上,拉坦諾的手工製品和藝術風格被當地係統吸收並且往往被當地工匠改良,這一牢固延續似乎已成為一種普遍情況。例如,在阿基塔尼亞,一組獨特的金飾環在裝飾中運用了凱爾特藝術的基本圖案,但這種使用是以一種原始的方式進行的,完全沒有純凱爾特形式的雅致。再往北,布列塔尼文化既保留了它的高度個性化的特點,同時也采用了凱爾特人的設計,這很可能是從金屬製品中學到的,以適應當地製作的精美陶器組合。阿摩力克半島的陶器連同其他元素,譬如可能用於儲存的地下窖穴(福戈斯),以及一係列精心製作的石碑,有助於將布列塔尼的文化和社會與法國其他地區明確區分開來。再往北,在英國中南部,公元前6世紀時的山地堡壘現象明顯地持續存在,而且得到了加強,發達的山丘堡壘在調整社會再分配體係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防禦的更加重視,意味著侵略正逐步升級。但是,置於這一狹隘連續性之上的,是從歐洲大陸進口的一係列拉坦諾金屬製品,其數量足以激發當地工匠開發出具有他們自己的嫻熟工藝且能高度表現其思想的造型。
在這個歐洲西部邊緣地區,土著傳統的延續性遠比與泛歐拉坦諾文化的相似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結論肯定是,影響歐洲很多地方的民間遷移運動遺忘了這一外圍地區,使得它基本上未受影響。這並不意味著該地區沒有接納任何移民群體。在約克郡發現的許多車葬,歸於當地命名的阿拉斯文化,與塞納河流域和法國北部地區的車葬極為相似。這使得許多人認為,這些墓葬映現出移民中的精英階層,這一觀點從部落的名稱“巴裏西人”與塞納河流域“帕裏西”名稱的相似性得到了進一步支持。然而,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種觀點,即傑出人物是土著人,隻是采用一種“外來的”墓葬方式來使自身區別開來。
拉坦諾的金屬製品向北傳播,穿過北歐平原進入波蘭,但拉坦諾文化真正的北界線大致位於從萊茵河口以南,穿越德國南部,直到前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山脈,再到喀爾巴阡山脈這一條線上。在北部,北歐平原的村民們繼續放牧和種植莊稼,就像他們的祖先1000多年來所做的那樣,絲毫沒有受到南部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影響。對羅馬作家來說,不久之後,可以將這些完全不同的群落歸並為一個通用的名稱——日耳曼人,而這個名字很快就在羅馬曆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不穩定的平衡,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40年
公元前206年,羅馬軍隊占領了港口城市加的斯,他們成為由迦太基人控製的伊比利亞南部領土的主人,但半島其餘地區的土著部落卻並不畏懼。羅馬人迅速開發了新贏得的領土:公元前206年,在塞維利亞附近的意大利加建立了殖民城鎮;公元前179年,又進一步在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建立了科爾多瓦。在加的斯淪陷後的十年間,有5.9萬千克的白銀和1800多千克的黃金被運往羅馬。在喀他赫納附近的銀礦裏,據說有4萬名奴隸在勞作。羅馬控製著當時半島上最富有的地區——不僅有喀他赫納的銀礦,還包括科爾多瓦後麵的莫雷納山脈的金銀資源,以及裏奧廷托地區的銅礦和銀礦。同樣重要的是瓜達爾基維河流域廣大肥沃的土地,它盛產橄欖、葡萄酒和穀物。而西班牙的探險使羅馬的殖民回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豐厚。
伊比利亞的土著部落並不甘願忍受羅馬人的剝削,公元前197年,瓜達爾基維爾地區的圖爾登塔尼人發起了反抗運動;公元前194年,占據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地區的盧西塔尼亞人也加入進來。對羅馬人的抵抗一直以一種雜亂無章的方式進行著,直到公元前154年,一場全麵的叛亂爆發,這次西部的盧西塔尼亞人與占據西班牙中部地區的一個部落聯盟凱爾蒂貝裏進行了結盟。叛亂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領袖維裏亞圖斯的超凡魅力。當他在公元前138年死於謀殺後,反對派變得支離破碎,結果當時葡萄牙的大部分領地都被羅馬人占領。凱爾蒂貝裏人繼續鬥爭了幾年,但最終於公元前133年屈服,當時他們位於杜羅河上遊河段和埃布羅河之部偏北的最後據點——努曼提亞要塞在羅馬指揮官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的長期圍困後陷落了。
在此後大約70年的時間裏,羅馬軍隊取得了對伊比利亞大部分地區的牢固控製權,這一半島上的資源價值在羅馬經濟中得到了體現。公元1世紀,普林尼這樣寫道:
西班牙的晶石和她的雲母,還有她沙漠地帶的物產,為我們增添奢華的色料。這裏的人民在辛勤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熱情,對奴隸的完美訓練,男人的強健體魄,以及他們性格的堅定性,都優於高盧行省。
令人關注的重點是——雖然原材料是受歡迎的,是羅馬經濟的必要條件,但現在迫切需要各級人力資源。愛德華·吉本以其特有的敏銳眼光審視了曆史,指出西班牙對羅馬就像秘魯和墨西哥對舊世界一樣重要。
羅馬人普遍不喜歡長途海上旅行,這意味著隨著羅馬人對半島控製權的加強,他們對從意大利到西班牙經由高盧南部的陸路使用率越來越高。緊隨軍隊而來的是商人,來自意大利的商人一心想要開拓高盧南部的市場。通過羅馬進口商品的大量湧現,他們的活動得到了鮮明體現,在公元前3世紀末以後發展起來的南部城鎮遺址層,越來越多地發現了這些商品遺存。逐漸地,在整個公元前2世紀,羅馬的利益,無論是軍事的還是商業的,都與高盧南部沿海地帶的命運聯係在了一起。但這條路線的一部分很不安全,利古裏亞山地部落一直是一個威脅。公元前189年,一位總督及其隨行人員在前往西班牙的途中遭到伏擊,不久就去世了;15年後,又有一位總督被殺,情況可能類似。除此之外,還有利古裏亞海盜對沿海航運的掠奪。情況越來越糟,直到公元前154年,來自山地部落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逼近了希臘的尼西亞和昂蒂波利斯兩個城邦。為了減輕這種危險,馬薩利奧特人向羅馬請求軍事援助。後者的介入成功地摧毀了兩個相鄰部落的武力,其領土被轉讓給馬薩利亞,但它要求羅馬軍隊在該地區越冬。
敵對山地部落的持續威脅,不僅威脅到羅馬對西班牙和羅馬沿海城市盟友的軍事補給線,而且還危及日益有利可圖的南部高盧市場,而意大利商人正成功地利用這一市場。最後,為了維護羅馬的利益,除吞並整個地區外,別無他法。因此,到公元前120年,山北高盧行省已經初具規模。
雖然羅馬的利益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阿爾卑斯山脈西端的本土事務中,但東端的局麵卻大相徑庭。在卡林西亞州(今奧地利的一部分),當地的凱爾特群落,自公元前3世紀起就占領了該地區,已經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治體製,並且很快就建立了諾裏庫姆王國。該地區的經濟實力在於對金屬資源的掌控,特別是銅礦和優質鐵礦石以及豐富的鹽礦床。羅馬人挺進波河流域,並在該地區建立了殖民地(公元前189年在博洛尼亞,公元前183年在摩德納,公元前183年至公元前181年在的裏雅斯特附近的阿奎萊亞),使羅馬世界第一次與東阿爾卑斯山凱爾特人直接接觸。有一群凱爾特人曾向南遷入阿奎萊亞領土,並試圖建造一座奧皮杜姆城堡。羅馬軍隊阻止了這一行動,在羅馬使館參議員的陪同下,將凱爾特入侵者送回其阿爾卑斯山以外的家園,並向他們說明了情況,與其王國建立了友好關係。這次訪問在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兩國幾十年來一直和睦相處。
羅馬最初的考量是軍事利益——在阿爾卑斯山東部建立一個強大的友好國家,為抵禦外來威脅形成一個有效的緩衝,並使羅馬的防護擴展到伊斯特拉半島和利古裏亞。但不久之後,這種局勢的經濟潛力就開始顯現出來。到了公元前2世紀60年代,羅馬商人開始使用當地的馬格達倫斯堡作為主要的交易港口,與諾裏庫姆王國進行貿易,不久之後,人們發現了一處豐富的金礦,從而引發了淘金熱。緊張局勢接踵而至,意大利淘金者被驅逐出境,但這一事件並沒有破壞兩國之間的外交和經濟關係。
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新生的羅馬帝國迅速意識到歐洲蠻族的巨大潛力。地中海中部和西部基本上是安全的,而西班牙正順利地被納入羅馬體係。同時,位於地中海和歐洲溫帶地區之間兩個古老的邊緣區域——高盧南部和亞得裏亞海的海角,正在建立新的有利可圖的市場。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裏,意大利麵臨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是創造需求,而這些需求隻能通過大規模擴張才能得到滿足,最終將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納入帝國版圖。
[1] 原史(英語:Protohistory)是史前時代與信史時代中間的一段時期,指在一種文明還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書寫係統,但被外部其他文明以其文字所記載的時期。——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