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戰爭目的與和平談判
大衛·史蒂文森
普魯士軍事理論學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從其他的角度來講,戰爭其實是一種政治工具,也是政治活動以另一種形式的延續”。本章內容將會從這一角度出發,再次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本章內容將通過分析此次戰爭雙方的目的:即他們打算使敵人陷入何種境地,進而從政治角度集中討論這次戰爭雙方鬥爭的原因。雙方目標相互衝突,使得任何企圖通過談判來獲取和平的努力都變成了徒勞。即使到後來,戰爭變得比1914年任何國家政府所預期的更加持久,花銷更大。這種從政治角度來揭示戰爭核心原因的方法隻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但它確實是最有啟發性的。戰爭目的與和平談判的曆史,為我們了解軍事行動提供了更好的背景。接下來將分為三個部分論述:1914—1917年初同盟國與協約國的戰爭目標的發展變化;1917年通過協商實現和平的努力失敗;1918結束戰爭的決定。
德國的戰爭目標
相關檔案的解禁,改變了我們對戰爭時期的外交政策的認知,現已有大量的資料可供查閱。但還是弗利茨·費舍爾教授那本開拓性的書——《德國在一戰中的目標》開啟了這個話題。盡管遭到了批判,但這本書仍是所有後續討論的起點。
費舍爾認為“德國戰爭目標”整體上前後一致,並得到了德國社會大多數和幾乎所有政治階層的支持。這兩個說法都是有理由的。很顯然,德國人在很嚴肅地看待他們的戰爭目標。他們沒有仔細審視目標就開始了敵對行動,甚而妄圖牽製法國和俄國,使他們為了保證在歐洲大陸的安全而無暇顧及其他,並以此來為自己的對外侵略擴張創造更多的機會。就在短短的幾天內,審議就在總理西奧博爾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的辦公室開始進行了。很快,相關的部委就製訂了一連串的規劃,開展定期的高層會議和更廣泛的公開辯論活動。
費舍爾最轟動的成果叫作“九月計劃”,總理貝特曼在1914年9月 9日批準了這項計劃。這項計劃中闡明了這場戰爭的總體目標,即保證德意誌帝國在西部和東部一直處於安全狀態。這項計劃還設想,在西部戰線上,盧森堡將會被德國所吞並,比利時也會淪為德國的附屬國,即“在避免國內政治動亂的情況下實現兼並”。德國會將列日(海軍部門後來提議的)以及布魯日—奧斯坦德—澤布魯日三角區作為海軍基地。比利時其他地區也將被一直占領,且將加入德意誌的貨幣和關稅聯盟體係,其鐵路運輸也將會被德國所控製。至於法國,主要的吞並部分將會是布裏埃—龍韋盆地,其鐵礦產量占據法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九。另一方麵,盡管法國可以支付一筆沉重的賠償金,以阻止德國再次發起進攻,但條件是法國與盟友割裂並單獨與德國議和,則它的賠償金會得到相應的減免。如果不這樣做,那麽法國將麵臨更嚴重的賠償。極有可能的是,包括北部的煤田和海峽港口在內的地區也將被德國所控製。
雖然到了1917年德國有意使目標更為溫和,但是德國在“九月計劃”製訂的針對西部的目標在戰爭中相對保持了前後一致。帝國殖民部又推行了第二個野心計劃,即將中非地區一個連通東西海岸的殖民地從法國和比利時的手中瓜分過來。第三個野心計劃則是派遣海軍分別開往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基地,與佛蘭德斯據點相結合——這將會威脅到大英帝國的通信係統。然而,德國接下來的兩個目的卻與此前的不甚一致。第一個目標也是初步的經濟目標,是中歐計劃,這是一個關稅同盟,涵蓋了歐洲的中西部。此舉意在鞏固“九月計劃”中德國對中歐的經濟統治地位。貝特曼認為,這一舉措主要是另一種政治上控製德國鄰國的手段。而德國商業界卻認為如果這意味著隔絕外部市場,那麽它並無價值可言。在隨後的戰爭中,隨著協約國封鎖的加強,重新在世界貿易中獲得一席之地成了至關重要的商業目標。德國將中歐計劃作為一個保密的軍事協議,同時也是與奧地利互通特惠關稅的協議。但是,奧地利過分謹慎的態度阻礙了這一計劃的實現。
最後是東歐。雖然在“九月計劃”中德國設想“俄國最好節節敗退……而且俄國對非俄羅斯附庸民族的控製將被打破”,但是德國在東歐地區的目標遲遲沒有實現,直到1915年期間德國和奧匈帝國才占領了俄屬波蘭。戰前東部的這三個帝國在控製波蘭的問題上有著共同的利益,但是此時波蘭歸屬權不僅會使俄國與同盟國決裂,還會使奧匈帝國與德國決裂。起初,貝特曼同意將俄屬波蘭並入哈布斯堡王朝,以換取後者接受中歐計劃中的經濟和安全關係,但是1916年夏天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凸顯了依靠哈布斯堡王朝是十分危險的。於是德國最終決定,俄屬波蘭應該在名義上獨立,但是要與德國結成貨幣和關稅同盟,並由德國控製,這樣的結果遠遠超出了比利時方案的預期。波羅的海沿岸的庫爾蘭省和利沃尼亞省也同樣在名義上獨立並接受德國政府的間接控製。1917年,這一方案被應用於烏克蘭。
盡管德國的目的一直都在於抵抗西方列強,但是此時的東部戰場卻在德軍不斷進攻下開始擴大。戰爭目標不具體並且經常處於爭論之中,也就沒有必要設置強製性不可協商的要求。貝特曼把“九月計劃”當作德軍駐紮西部的“臨時計劃”,而隨著德軍逼近巴黎,這一計劃似乎勝利在望。然而3個月後他就認同了新任總指揮埃裏希·馮·法金漢的觀點——想要完全戰勝所有協約國成員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與這些強大的敵人長期對峙的話,德軍就會顯出疲態。貝特曼認為從現在起主要的目標是努力分裂敵方聯盟,為此,他和法金漢不打算設立什麽明確具體的目標。他們都認為最有希望的目標就是俄國,因為1915年德國對其做出過和平試探,而攻打俄屬波蘭和巴爾幹地區也是為了迫使其做出回應。德國人起初隻打算吞並波蘭疆域的邊疆地帶,(然而,這裏的斯拉夫人和猶太人將被消滅),而1916年後他們目標的東移也證明,俄國的反應並沒有使他們滿意。同樣,他們也希望凡爾登戰役能迫使法國投降。但到1916年末為止,俄國和法國都沒做出回應。法金漢的繼任者保羅·馮·興登堡和埃裏希·魯登道夫則認為,德國不需要做出讓步。但受奧匈帝國的激勵,並且考慮到了以後可能會和美國展開潛艇戰,貝特曼獲批在12月做聯合聲明,表示同盟國願意提出和平協議,但如果協約國對起初的和平試探做出回應,他也提供不了什麽承諾,不過實際上協約國憤慨地拒絕了同盟國的和平協議。
德國政府在先實現戰爭目標規劃還是先分裂協約國之間搖擺不定。德國並不願意接收大批他國人口,所以德國希望能借助緩衝國以及經濟主導權來實現本國擴張,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其歐洲霸權。在公眾麵前,德國當局聲稱自己的目標是維護“安全”以及提供“保障”,而從不將真正的目的宣稱於世。盡管如此,德國國內還是有大批強大勢力想要求取帝國間的和解,其中包括德意誌帝國議會中的右翼和中心人物,許多重工業、農業代表、知識分子精英以及威廉二世本人。
協約國的戰爭目標與凝聚力
如果貝特曼想要分裂協約國,他們必然會團結一致。衝突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成為國際聯盟的通病。早在1914年之前,德國就已經感覺到自己處於俄、英、法協約國三方組成的包圍圈中,所以德國開戰的部分原因也在於想要分裂三方聯盟。協約國也意識到了,如果放任德國行動,就會打破相對獨立的三方平衡,所以三國在1914年9月簽訂的《倫敦公約》中決定不再單獨和解或單方麵談判。兩方聯盟存在根本區別,即德國是同盟國中最強大的一國,如果德國想要和解,那麽其他盟友必將效仿。但在協約國之中,英、法、俄三國勢均力敵,且目標都直指粉碎同盟國的陰謀。
英國對歐洲以外國家的目標是確定的,但對歐洲國家內部的目標是不確定的。它認為,戰敗的德國將失去艦隊和殖民地——它們對於英國的航道及海外領土是極大的威脅。但對於其他歐洲國家,英國的一個明確承諾是,恢複比利時戰前的獨立和完整。除此以外,英國領導人在經濟上不想太過壓製德國(因為他們意識到德國作為貿易夥伴的重要性),抑或是苛求數量極高的賠款;在戰略上,他們也不想過分削弱德國而讓法國和俄國漁翁得利。英國希望這種民主化的處理方式使德國維持統一,並約束其行為。德國自身的戰敗也足以說明侵略是得不償失的。法國人則更為激進,他們立刻投身於收複阿爾薩斯—洛林的戰爭中。此地區失守於1871年普法戰爭,是法國鐵礦石、磷酸鹽、鋼鐵的重要來源,也是萊茵河的邊界,寄托著法國人深深的愛國之情。他們希望,戰後比利時和盧森堡能同意建立關稅聯盟和開展安全合作。法國在1916年6月舉辦了巴黎經濟會議。此次會議原則上通過了一係列措施,以便把協約國統一成一個經濟聯合體。而且1917年2—3月,法國與沙皇尼古拉二世秘密協定(《杜梅格協議》),同意俄國在波蘭問題上的要求,以換取俄國放棄萊茵河左岸管轄權。萊茵河左岸的國家,將在法國統治之下分為多個緩衝國,大部分薩爾河煤田會連同洛林一起被兼並;而除了德國的戰敗國則繳付賠款,解除武裝。英、法的主要敵人始終是德國,但對俄國來說,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也幾乎是同樣程度的敵手。1914年,英、法、俄三國宣告,他們將收回波蘭主權並收回波蘭人居住的所有地區(包括從德國收回波茲南,從奧地利收回加利西亞)。但除此之外,他們沒有再發起針對德國或是奧匈帝國的行動,不久,他們便遭受了重大軍事失利,計劃也因此暫時陷入擱置狀態。
1914—1917年,協約國締結了各種條約以吸引新的夥伴,同時留住同一戰線的盟國。其間,他們通過提高德國分離附屬國的難度,從而進一步使其與同盟國的和平進程複雜化。日本於1914年8月參戰,協約國承諾認可其對中國膠州半島和對德國太平洋島嶼的主權。意大利也於1915年5月與英國進行談判,簽署了《倫敦條約》。該條約承諾,它將會得到哈布斯堡王朝在特倫蒂諾、南蒂羅爾、伊斯特裏亞以及達爾馬提亞的領土。羅馬尼亞在1916年8月參戰,作為回報,它也將得到奧匈帝國的利益。另一個使事情變得更加複雜的因素是土耳其的介入。俄國想得到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魯斯的亞洲海岸,英、法兩國在1915年3—4月簽署的《海峽協定》中承認了這一點。1916年6月阿拉伯起義之前,在開羅的英國高級專員與麥加的謝裏夫間來往的“侯賽因—麥克馬洪信函”中,英國承認阿拉伯獨立,而起義的勢頭則加速了與巴黎簽訂協議的進程。1916年5月簽署的《賽克斯-皮科協定》圈畫出了對土耳其位於亞洲領土的控製和影響範圍,確立了英國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地位,以及法國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統治地位。1916—1917年進一步確立了俄國在土耳其亞美尼亞和意大利在小亞細亞南部的主導地位。普遍意義來說,1916年6月,在巴黎經濟會議上,協約國同意戰後對德國商業區別對待,但是要盡可能地做到協約國自身的自給自足。最終,在1917年1月10日,美國總統邀請兩個陣營對戰爭目的進行陳述(貝特曼秘密做了回複),而協約國公開明確了他們的目標,如果不是有意擾亂視聽的話,那這個目標的精確性是前所未有的。
對比雙方的陣營,衝突的焦點顯而易見。英國和德國在比利時以及殖民地的問題上產生衝突;法國和德國就阿爾薩斯—洛林和萊茵相持不下;俄國和同盟國爭著要統治波蘭;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也在爭搶阿爾卑斯山脈以及亞得裏亞海;德國和法國對待關稅同盟的政策相互衝突。但是,1914—1916年,幾乎沒有任何和平試探能夠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德國希望分裂協約國,但因協約國團結一致而未能實現。對戰爭目標的外交僵局和海陸的戰略僵局,使德國四麵楚歌。無論是折中妥協,還是訴諸武力,又或者是革命,都無法結束戰爭:參戰人員和後方群眾始終在堅持。從第一次伊普爾戰役到推翻尼古拉二世,三足鼎立是當時世界的主要格局。
1917年的和平倡議
在這個僵局中,1917年的最大變動是國內戰線的凝聚力。沙皇下台,現有秩序受到了更大的挑戰,此外還有德國和英國的工人罷工、意大利的暴亂以及法國的軍隊嘩變。然而,東歐的交戰國,俄國和奧匈帝國的局勢最為緊張。1917年成為嚐試通過談判解決騷亂的**。然而,他們未能實質性動搖任何一方的戰爭目的。另外一個重大變化是美國的介入,這使僵局更為緊張並延長了戰爭的時間。
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領導集團都發生了變動,奧匈帝國弗朗茨·約瑟夫皇帝辭世,卡爾大帝登基,新外交大臣奧拓卡爾·切爾寧上任的同時,俄國臨時政府誕生。二元君主製中的民族分離主義勢頭越來越強,城市的供給不足,於是,卡爾大帝和切爾寧急切想要恢複和平。卡爾在盟國和外交大臣都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通過波旁家族的西斯托王子與法國聯絡,並且偷偷寫信支持法國對於阿爾薩斯—洛林的“正義之戰”。法國和英國與奧匈帝國不存在領土紛爭,對奧匈帝國的提議十分心動,但是他們又不能拋棄意大利。不管怎樣,卡爾想要一個總體的和平,而不是單獨的和平。他既不願意拋棄德國,又不能夠說服貝特曼妥協,相反,這位德國總理盡管仍想盡辦法分裂他的對手們,卻被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所詬病,這便使他的目標更加難以實現。即使7月德意誌帝國會議通過了一項“和平決議”,譴責合並和索賠的行為,但這項決議的起草者並沒有把德國的自治緩衝國算在內。與此同時,由於和平決議的通過,貝特曼被迫卸職,但繼任者喬治·米凱利斯是最高指揮部而不是立法機關的候選人。米凱利斯隻以“他理解的方式”接受了和平解決方案。
俄國在協約國內部施加的壓力幾乎沒什麽效果。與卡爾和切爾寧一樣,臨時政府也從單獨媾和中退出。埃茨貝格爾·考利施科在3—4月期間與德國的對話基本沒取得什麽成果,因為德國似乎想以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作為交換。政府提倡盟國之間召開戰爭目標會議,但遭到英、法拒絕後,此倡議也無疾而終。對俄國的盟友來說,更危險的是有人提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社會主義政黨會議,彼得格勒蘇維埃強烈支持該提議。雖然這個倡議前景迷茫,但它卻有可能激勵法國和英國的左派。反對妥協的人依然存在,法國眾議院在6月通過的杜蒙決議,與德國一樣,對否認兼並含糊其詞。
如果底層不對推進和平施加壓力,那麽政府間的交流也不會有什麽成果,秋季的協商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事件的起源是教皇本篤十五世提出的倡議,他主張要充分了解戰前狀況,然後得出解決方案。盡管雙方都拒絕他的主張,但英國通過梵蒂岡弄清了德國對比利時的立場。在此期間,奧地利與法國舉行會談(阿莫得-萊沃特拉對話)的消息傳到了德國:如果奧地利放棄它的盟友,法國將會為其提供德國的土地。德國外交大臣理查德·馮·庫爾曼察覺到,這將威脅同盟國的統一,他決定以牙還牙。對英國的調查更使他確認了自己的觀點,即英國是協約國的薄弱環節,他告知西班牙中間人維拉博侯爵,暗示他做好雙方交換意見的準備。
庫爾曼的消息於9月發布,同時,法國得知,馮·蘭肯男爵——布魯塞爾的一名德國籍官員願意與法國總理阿裏斯蒂德·白裏安在瑞士會麵,白裏安也願意前行。兩個西歐大國現在麵臨著重大抉擇。白裏安的繼任者——保羅·潘勒維,懷疑即使收回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法國人民仍會繼續戰鬥。潘勒維的外交部部長亞曆山大·裏博特,謀略比白裏安更勝一籌,阻止了此次瑞士之行。事實上,即使米利凱斯願意放棄吞並龍韋—布裏埃地區,以換取鐵礦石的供應,德國人也隻打算歸還少數邊境村莊。至於英國,在貝爾維尤皇家議會上,德國領導人同意不再要求佛蘭德斯海岸,但是對比利時的其他要求不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願意不惜以俄國為代價來實現和平,但是他的內閣絕大多數成員堅持,英國必須與其盟友協商——英國外交部確實這樣做了。結果庫爾曼受邀與全體協約國交流,討論他忽略的那條建議。
談判一開始就證明了德國根本無法分裂英國或是法國。雙方經過深思熟慮,覺得自己仍然可以獲得戰爭勝利。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認為,隨著俄國的陷落,他們能夠取得上風。裏博特和勞合·喬治認為,他們能於戰場中幸存並且在美國的援助下,能確保其戰爭目標的實現。美國的財政貸款已使英國在瀕臨破產的數周內脫離危機,並且能使協約國可以繼續購買必需的鋼鐵、軍糧和石油。在俄國寸步難行之時,美國供應了幾十萬的新兵。雖然如此,美國的援助仍會被盡可能地延遲並予以限製,這就會給同盟國一次最後翻盤的機會。
這麽做不僅是邏輯使然,更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17年2月與德國斷交,原因是德方發動了無限製的潛艇戰。威爾遜想對戰後世界格局施加決定性影響,因此才在4月份對德宣戰。他相信,隻有參戰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在國際聯盟(由威爾遜提議建立)的支持下,威爾遜為重組國際關係設計了一個偉大的宏圖。由於德國軍國主義者是這一宏圖的根本障礙,因此必須打敗德國,使其成為一個民主化國家。然而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的首腦們同時也懷疑威爾遜具有帝國主義的野心。
從短期來看,“威爾遜並不想看到威廉二世的政權安然無恙。他拒絕參加斯德哥爾摩會議,並駁回了教皇本篤的倡議。他從不幹涉其他盟國追求各自的利益目標,盡管他們通過支持國際聯盟來取悅威爾遜”。1917年11月,英國之所以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部分原因是他們知道威爾遜具有悲憫之心,並希望得到美國猶太複國主義者的支持。法國在1916年巴黎和會上放低了經濟爭奪戰的目標,轉而集中精力推舉總統,以保證戰爭結束後,法國能夠繼續控製世界大宗產品貿易。然而,英、法兩國此舉都是徒勞的,威爾遜總統依舊和他們保持距離。他既不承認秘密條約,也不擁護《倫敦公約》,並且與其他國家保持聯合而非同盟關係,這樣就可以隨時和同盟國單獨媾和。威爾遜總統樂於看到夥伴國對美國經濟的日益依賴,同時在歐洲培育激進分子和社會主義勢力,一旦時機到來,威爾遜就準備立即給歐洲政府施加壓力,當事件愈演愈烈,達到**時,美國隨即將以仲裁者的角色登場。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及後果
1917年僵局被打破,但還不足以促成和解。1918年,東西線的武力戰爭都結束了。在東部戰區,布爾什維克革命首次以勢不可當之勢登上曆史舞台,成為一個願意單獨締結和平的政權。緊接著,1917年12月停戰,3個月後簽訂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列寧一開始並未料到革命居然傳播到了德國。然而,社會主義革命在德國失敗,布爾什維克政權的生存就變成頭等大事,這就使得停止戰爭變得至關重要。然而,通過公開發表言論和否定盟軍之間簽署的秘密協議,譴責“和平法令”裏麵的兼並和賠償條款,布爾什維克在某些程度上與威爾遜保持一致,達成了內部共識。
結果演變成了一場宣傳戰。庫爾曼和切爾寧認為有機會通過《聖誕宣言》使布爾什維克從西方分離出來,在這份宣言中他們聲稱,如果他們的對手也這樣做的話,他們就放棄兼並和賠償。然而,正如1918年1月5日,勞合·喬治在的卡克斯頓音樂廳的演講,以及威爾遜於1月8日在他的“十四點原則”演講中所說,協約國和美國不會滿足他們和平前的現狀。兩人都向第三股力量發起呼籲:即同盟國陣營裏的社會主義者、工會會員及國內左派,還有俄國。對威爾遜來說,這意味著給列寧改革提出了替代方案,他承諾實施開放外交政策、海上自由通航、商業非歧視政策、軍備限製以及除了盟國“對殖民地要求采取非歧視態度”。但是他也支持精確限製的協約國戰爭目標,包括歸還比利時,糾正法國在阿爾薩斯—洛林問題上的“錯誤”,授予意大利無可爭辯的領土主權。奧匈帝國和土耳其應授予他們的屬民自治權但仍隸屬國家管轄,俄國須有自主權。
同盟國利用這一借口,堅稱《聖誕宣言》無效,並繼續同烏克蘭獨立政府和平交往。俄國高喊著“沒有戰爭就沒有和平”從(與德)談判中退出,這是因為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的絕大多數委員都支持革命戰爭。但是俄國對德國之後的入侵毫無還手之力,之後,列寧說服了支持革命戰爭的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中的大多數人,並說服了他們接受條款。在《布加勒斯特和約》中,俄國放棄了對波蘭、庫爾蘭、立陶宛和烏克蘭的主權,並且從芬蘭撤軍,這等於放棄了原沙皇俄國三分之一的人口、耕地和大部分工業。5月份,根據《布加勒斯特和約》,無路可退的羅馬尼亞隻得向德國出售小麥和盈餘的石油,並接受德國的長期占領。然而,德軍並沒有停止進攻,列寧不得不在8月簽署補充協議,放棄利沃尼亞、愛沙尼亞和格魯吉亞。同盟國沉浸在如此絕對的優勢之中,他們可以隨意地添加條款,並且受到德意誌帝國議會絕大多數代表的支持,這些人投票支持了1917和平方案。德國企圖建立一係列東部衛星國的野心似乎就快要實現了。
此外,俄羅斯的停火使魯登道夫自1914年以來首次在法國獲得少量的民眾支持優勢,並開始了他毀滅性的春季攻勢。勝利有助於重新統一國內戰線並減少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摩擦。此外,在1918年4月所謂的“切爾寧事件”中,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公開了卡爾去年發給波旁的西斯托王子的秘密信件,這因此使得卡爾向德國承諾不再有獨立外交。德國和奧匈帝國針對未來合作的談判更推進了一步,德國似乎不僅鞏固了其在東部的統治地位,還鞏固了它在奧地利的統治地位。
和平不能取勝?
盡管如此,幾個月內,德國在其達到最輝煌的時刻之後,接受了失敗的命運。主要原因是西線戰況的轉折。魯登道夫未能發起攻擊,到7月份,美國軍隊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戰場,協約國重新獲得了主動權。9月28日,隨著保加利亞求和,土耳其軍隊在巴勒斯坦潰敗,英國人越過興登堡防線,魯登道夫發現他也必須請求停火。然而,他的部隊現在無法撤退到德國境內。他很快重拾信心,認為還可以抵抗幾個月。他於10月4—5日發出呼籲,這一呼籲不是指向協約國,而是針對威爾遜一個人,他要求停戰,還提出根據威爾遜條款實現和平。伴隨著政府組成成分越來越複雜,馬克斯·巴登親王被任命為總理,給外界創造了一種民主的印象。德國嚐試過停戰,但仍心有不甘,而且這一次它仍希望能夠分裂敵方陣營。
與1917年不同的是,美國正努力在協約國內獲得如德國在同盟國中的首要地位,威爾遜看到了實施他計劃中下一步驟的機會。與之前的做法不同,他沒有和克列孟梭和勞合·喬治商量,就公開了“十四點原則”。但與此同時,他嚴格遵守停火協議,是想以此換取協約國對德國的同情。當魯登道夫後知後覺地試圖反對時,威廉表現出極少見的武斷,他堅持要罷免這位將軍,但留用興登堡。他已經拯救不了他的王朝了,因為十一月革命席卷了德國城市,9日,威廉退位支持社會主義領導的臨時政府。盡管納粹後來矢口否認,但當時德國內部已全麵崩潰,結果是最高指揮部做出了求和的決定。十一月革命使德國無力抵抗,但停戰條款在德皇下台之前就在巴黎的協約國內部會議上擬定好了。其中,最大的輸家是奧地利。切爾寧事件以來,為抵禦奧地利,西方各國加固防線,認為該國實行的二元君主製在德意誌人的主導下已不可挽回地失敗了,最後的統治權最好還是要依靠各主體民族。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代表都得到了新的承諾。當奧地利政府呼籲根據“十四點原則”達成協議時,威爾遜總統卻稱,“十四點原則”已經失效,可能由於他的聲明,民族主義革命爆發,在社會主義奪取德國之前廢除了雙重君主政體。然而,對於德國,威爾遜基於“十四點原則”,與盟友達成和平協議。從這一層麵上講,德國獲得了比單獨和英法談判更為優厚的條件,“十四點原則”部分被接受(英國拒絕承諾海上航行自由並增加了潛在賠款),在停戰協議的陸軍和海軍條款中,協約國得到了很多好處。德國的殖民地仍為英國所占有,並且交出了大部分海軍,比利時部隊撤離,法國入駐阿爾薩斯—洛林和薩爾河地區,協約國駐守萊茵蘭地區。意大利占據了1915年就承諾給他們的領土,而德國從俄國撤軍,廢除了與布爾什維克簽訂的條約。而威爾遜總統是否真的能夠站在世界各國的角度做出決策,仍然需要在議和會議上商榷。
同盟國和協約國都努力為抵禦外敵、保衛安全而鬥爭;並對其人民說,這場戰爭是為了終止戰爭。但是,隻有擴張的方法才能達到自我防衛的目的,盡管交戰雙方都對徹底的兼並隻字不提,但他們都努力擴大自己的影響範圍,以永久限製敵方的主權。列寧認為,戰爭是帝國主義的,這是事實。這並不一定說戰爭徒勞無益,也不是說那些為了實現國家首腦的目標而遭受如此痛苦的普通公民被愚弄了。1917—1918年,俄國革命以及美國參戰之後,相對自由的國家與獨裁國家之間相互鬥爭,西部國家發言人以公正的態度告誡說,魯登道夫在德國影響很大,與這樣的德國達成的協定不可能持續太久。威爾遜提倡的“沒有贏家的和平”即使求得了穩定其基礎也是脆弱的。盡管《凡爾賽和約》有種種缺陷,但是如果嚴格遵守的話,它就足以維持歐洲超過20年的和平。然而,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一直試圖分裂的協約國最終破裂,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