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東線與西線,1916—1917年
羅賓·普萊爾 特雷弗·威爾遜
對德國的高級指揮官來說,1916年東部戰線的戰役絕不是一場全麵戰爭。1915年俄軍的撤退已經使沙俄的部隊遠離德國前線。因此,法金漢將主力部隊調到西部戰線去,他認為那裏的戰事更為緊急,但這並不意味著德國對1916年俄國前線的頑強抵抗無動於衷,隻是德國不會再對那裏進行重大的進攻行動了。
與此同時,1915年12月,在尚蒂伊(霞飛總部)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協約國指揮官正在商討來年的協調作戰計劃。一旦達成共識,法國、英國、俄國和意大利的軍隊將共同作戰,來對抗德軍和奧匈帝國的軍隊。這樣德、奧將無法利用國內交通線把軍隊轉移到西部或者東部前線。
布魯西洛夫攻勢
在這一偉大行動中,俄國一開始以為這隻是西南戰線進攻哈布斯堡王朝軍隊的一次小型戰役。但就在那之後,俄國西部和北部戰線對抗德軍的重大戰役打響了。相應地,士兵和武器裝備都將集中在反擊德軍上。該行動定於1916年6月開始,屆時沙俄的軍隊將已重新整頓和獲得補給。
有了上次的經曆,並非所有的俄國軍事指揮官都願意立即再次開展對抗德軍的行動。1915年末的一係列成功之後,他們更加遲疑了。1916年 3月18日,俄國部隊在納羅奇湖周圍對維爾納發動了襲擊。他們原本打算幾個星期前就行動的,好利用結冰的湖泊和晚冬堅硬的地麵。但士兵和武器未能及時集結,導致行動時湖麵正好開始解凍,這也使行動陷入被動。其後果之一就是夏季攻勢中反擊德軍的熱情進一步減退。
因此,4月份,俄國總司令積極籌備6月即將打響的戰役,主要目標還是維爾納。但是他們西部和北部戰線的軍隊指揮官都躊躇不前。他們表示可以行動,但要等重型彈藥足夠用時才行——這種反應可能會越來越強烈,但這未必是件壞事。
最終說服他們同意采取行動的是西南戰線新上任的指揮官。布魯西洛夫將軍指揮他的軍隊在反抗德軍的同時,也在對抗奧匈帝國。雖然這些軍隊本身供給不足,但這將牽製敵人的軍隊並提高他在北方戰場的勝算。布魯西洛夫的提議通過了,條件是他的部隊不會得到額外的士兵或彈藥補給。這樣他們就達成了(某種)共識——夏天,三位俄國指揮官會按照尚蒂伊計劃一同出擊。
從某方麵來說,結果是皆大歡喜的成功。剛好,布魯西洛夫在兩支北方軍隊之前行動,這兩支軍隊仍在等待上級批示下來的大量裝備。為響應意大利在特倫蒂諾遭遇奧匈帝國襲擊、需要支援的請求,布魯西洛夫於6月4日發起攻擊。他的作戰方式與當時的正統戰術背道而馳。他並沒有把他單薄的武器和人力集中在一個特定的地域,而是沿著前線進攻。需要說明的是,如果他一直與德軍正麵作戰的話,隻能是死路一條(但這一點經常被忽視)。而對抗正處於士氣低迷且兵力不足的哈布斯堡王朝軍隊,(因為部分士兵被轉移到了特倫蒂諾),作戰從一開始就非常成功。6月的頭幾周裏,布魯西洛夫的軍隊勢如破竹,捕獲了大量的戰俘,占領了大片的土地。
但這樣的成功無法一勞永逸。俄國高級指揮部將兵力集中在北方戰線,而布魯西洛夫的攻擊是分散的,雖然這使他可以占有攻其不備的優勢,但裝備不足使他無法完全發揮這種優勢。而且他很快發現,德軍數量越來越龐大,因為德國東部指揮部意識到奧匈帝國的艱難處境,德國援軍必須火速趕至南方。
與此同時,俄國指揮部還在搖擺不定,是繼續準備維爾納之戰,還是將資源支援給布魯西洛夫?最後,7月初,俄國發起對德行動。但行動很快陷入困境。在那之後,俄國北部和與哈布斯堡王朝交戰的前線都出了問題。羅馬尼亞預計奧匈帝國將會潰敗,於是加入俄羅斯方麵參戰(結果可悲)。這使布魯西洛夫的部隊轉移到了喀爾巴阡山脈,並與羅馬尼亞一起遭受了滑鐵盧。不久,布魯西洛夫在德國的壓力下被迫放棄所有戰果,德奧軍隊的傷亡總計約為140萬。
有必要對這次行動做一次總結。布魯西洛夫在尋求實現一個目的的同時,即為他的北方行動尋求強大的側翼支持,暫時看來似乎還想同時實現另一個目標:削弱奧匈帝國的戰鬥力。然而,他隻重視了戰爭剛開始時候從東部戰線傳來的消息。如果俄國不能擊敗德國,則在其他戰場上也無法取勝。
1917年7月的東線進攻
1917年東部戰場的突破帶來了轉機(與前一年有些許不同)。德國高級司令部再一次選擇在東部采取防守策略(而在西部戰場,德軍期望用潛艇戰來更好地代替陸上作戰)。俄國發生的事件(十月革命)使德國更加堅定了這一戰略。因為俄國無心戀戰,德國指揮官也不願意繼續進攻,以免重燃俄國人民的鬥爭精神。
而在戰線的另一端,俄軍依照年初製訂的計劃,準備再次對德國和奧匈帝國采取行動,但這次的首要目標是西南戰線以及易於攻打的哈布斯堡王朝軍隊。然而,俄國革命的爆發很快中止了這些計劃。革命情緒的擴散,以及人們對戰爭的認識逐漸覺醒(1917年3月和4月有200萬士兵逃亡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人們懷疑俄軍進一步作戰的能力。但臨時政府(沙皇下台後建立)認為,隻有盟軍的勝利才能保住新生政權,隻有一場偉大的戰役才能重新鼓舞士氣。
因此,布魯西洛夫成為總司令後,在6月和7月展開了更大的行動。突擊隊在作戰中打前鋒,戰鬥力較弱的部隊緊隨其後。在整個前線,盡管這些行動最初獲得了短暫的勝利,但幾周後行動全都失敗了。突擊隊很快變成了殘兵敗將。後續部隊或拒絕行軍,或幹脆準備投降。
布魯西洛夫被解除職位後,科爾尼洛夫將軍繼任。他停止了進攻,並熱衷於對抗平民政府,從而導致士氣進一步衰退。俄國在一戰中的戰鬥走向終結。此後,西方盟國不得不在俄國退出的情況下繼續堅持戰鬥。
炮兵與西線
如果1916年和1917年,東部前線上德軍占上風而俄軍處於劣勢的話,那麽西部戰線的戰況將會更加難以預測。英國和法國軍隊發起的三次進攻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從最樂觀的角度來看)。但是對同盟國來說,德國對協約國西部盟軍的攻勢,包括1916年的陸戰和1917年的海底戰同樣並不樂觀。
協約國1916年的西部戰線計劃源自1915年末的尚蒂伊會議,計劃提出英法軍隊將在仲夏時節聯合跨越索姆河進行攻擊。但是他們在1916年 2月被德國先發製人,作為法國大本營的凡爾登被攻打。
兩次行動的目標經常被人們拿來做比較。英法兩國在索姆河的進攻目的是在20英裏的戰線上破壞德軍防線,並讓步兵和騎兵通過攻破的戰線攻入門戶大開的德國。但人們都覺得這是異想天開。相反,德軍在凡爾登的目標,看起來更加合情合理。法金漢,這位德軍總司令並沒指望能夠取得突破。他在回憶錄中說到他的目的是消耗,就是在自己的軍隊不遭受相應損失的情況下,折損大量法國士兵。他會首先與敵軍短兵相接,然後向前推進騎兵和炮兵,以便在敵軍武裝支援抵達時立即將其消滅。這樣,他就能一點一點地做到覆滅法國大本營,並將敵軍耗盡(而不是他自己的軍隊)。
法金漢的想法似乎與黑格的野心勃勃形成對比——這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現實。實際上,他們兩個並沒有可比性。兩個指揮官意圖的不同,對他們的行動並不具有長期的影響。從根本來看,法金漢和黑格都很有遠見,但也被同樣的妄想所困擾。
他們洞察到的最關鍵的就是,事實已經證明什麽才是武器中的勝者,它不是毒氣,毒氣在1915年失敗了;它也不是坦克,因為坦克對條件的要求很苛刻。而且無論如何,坦克在1916年末才得以使用。取得勝利的武器是高爆炮彈。這場戰爭中其他值得注意的武器,如機槍和帶刺鐵絲網,可能更適合防禦。而高爆炮彈,如果大量使用的話,可不分防守和進攻。防禦工事下的守軍將如置曠野,屈服於它的暴怒。
法金漢看到了這一點,同時黑格也看到了。戰爭最終會(也有權)證明他們的見解是正確的。1918年的勝利主要是由炮兵取得的。除了其他因素,西方協約國贏得了這場大戰的原因是,在戰場上他們裝備了足夠的炮彈,並使其發揮了最大的作用,還分析了什麽是可行的和能夠受益的目標。但是1918年與1916年不同。到了戰爭的第四年,槍支和炮彈以及使用技術都得以普及。而1916年並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法金漢和黑格在策劃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時忽略了這一點。他們隻注意到自己儲存的大量炮彈,認為這是史無前例的。最荒謬的是他們心中的目標:要麽是法國被耗盡,要麽是德國戰線崩潰。
法金漢至少盡力限製他攻擊的範圍,從而讓炮擊足夠猛烈以使目標地區一個活口都留不下。即便如此,炮兵顧問仍懷疑轟炸是否猛烈到足以達到他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選擇隻攻擊前線有限的一部分(默茲河右岸8英裏),德國指揮官當時必定無法顧及法國炮手在左岸的類似行動,這個區域在法金漢的攻擊範圍之外,但仍在其炮彈的射程之內。
相比之下,黑格預見到,來自側翼的火力可能會威脅到試圖前進的部隊。他選擇通過攻擊20英裏的前線來消除這個威脅,從而將他行進的步兵和騎兵放置在側翼火力射程之外的中心地帶。他從而陷入了與法金漢相反的誤區。對如此寬闊的前線,以他的槍支和炮彈數量,他根本無法直接突破他麵前敵人的防禦,所以在這次戰役中,他的部隊將在敵人的炮兵和機槍的攻擊中全軍覆沒。因為他的轟炸太微弱,根本無法阻止敵人的進攻。
兩名指揮官都未能認識到問題的關鍵,即他們實際需要擁有多少武器才能完成當下的任務。這導致和凡爾登和索姆河戰役相似的問題持續出現,盡管在計劃和意圖上有所不同。雙方都持續遭受了巨大的傷亡,隻有小範圍土地的頻繁易主(有時隻是暫時的),沒有任何一次行動使進攻者或防禦者獲得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
凡爾登戰役
法金漢於1916年2月21日發動了凡爾登戰役,並進行了毀滅性的轟炸,隨後取得了驚人的初步成功——奪取了杜奧蒙要塞。此後,行動陷入困境,而且再也沒有恢複勢頭。這次襲擊一部分是靠前線的幸存火力在頑強抵抗,但更多的是來自默茲河左岸的側翼火力。法金漢不得不迅速重新調整他的行動。他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默茲河左岸,從而擴大了他的前線,但也令他失去了方向感。直到5月下旬,在雙方激烈的血腥戰鬥之後,他才消滅了位於默茲河另一岸的法國炮兵主力,並設法回到原來的目標上去。6月,他完成了對法國堡壘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抓捕行動。此後,即將到來的索姆河協約國聯軍行動給了法金漢停戰的理由——或許隻是借口。
法國軍隊在大部分戰鬥中都有著堅定的意誌;但到戰爭後期,士氣有了明顯下降,且遭受了殘酷的打擊。不過德國的損失幾乎一樣慘重(幾乎每100萬傷亡中就有三分之一是德國人)。最後,法金漢隻能無功而返。他試圖在不造成自身重大損失的情況下消耗法國軍隊,並占領大量土地的這種想法,被證明是無稽之談。
索姆河戰役
當英法聯軍於7月1日開始行動時,法國在凡爾登的失利,使得索姆河戰役成為英國人主導的一次進攻。相應地,製訂作戰計劃和指揮的責任主要落在作為總司令的黑格和英國第四軍的司令亨利·羅林森爵士身上。
1915年,黑格和羅林森在所有西部戰線上的行動中都一起戰鬥。他們學到了重要的一課:隻有密集的火炮攻擊才能突破精心布置的防禦工事;沒有捷徑來為進攻者打開突破的大門,進攻步兵行動速度要快,利用掩護並采用相互協助的火力和移動戰術。(甚至新到達的基奇納部隊也證明了這些戰術的可行性。)
索姆河的計劃幾乎未采納這些積累下來的經驗。羅林森關於定點攻擊的計劃被束之高閣,整個英國的計劃都集中在突破和探索騎兵的使用方法上。因此下令攻擊20英裏的前線,初步深入4500碼(1碼等於0.9144米)。黑格的400門重炮和1000門野戰炮都不足以保證攻下這樣一個區域。同樣,關於步兵戰術的經驗被擱置一旁;相反,攻擊主力將以整齊的隊形緩慢穿過無人區。
因此,1916年7月1日,戰役的第一天,成為一場不可避免的災難。戰壕防守未被清除,敵軍炮兵甚至還沒有參戰。那天過後,一共12萬人的進攻士兵中,傷亡人數達5.7萬,其中兩萬人喪生,但隻奪回了南部戰區前線的一小部分領土。英法聯軍在右翼得到大量法國炮兵的援助,才控製了德國前線,並向第二條防線挺進。相比之下,北部和中部的進攻一無所獲。毫無疑問,出師不利使得這場戰役被迫暫停。為履行對協約國的承諾以及黑格的意願,戰役才繼續打了下去。後續行動分為三個階段:7—8月, 9月,10—11月。
在第一階段,黑格和羅林森很少對日常戰事進行指導。從典型戰役中可以看出,這支軍隊的小分隊在不同的時間段攻擊著狹小的防線。這種方法卻讓德軍可以集中他們的火力,一次性對一個地方進行反攻。因而英軍大部分戰役都以慘敗告終,隻有偶爾會出現比較好的狀況。7月14日,一連串猛烈的炮火攻擊,吞噬了德軍第二條防線中的很大一部分,但並不是所有戰役都是這樣。從7月2日到8月末這段時間內,英軍損失慘重,為了奪取和第一天攻獲的差不多大的地盤,傷員多達8.2萬人。同英國協同作戰的法軍隻能在右翼跟隨英國的節奏。
到了9月,進攻形勢似乎有所好轉。英國的炮兵能夠在行進的步兵之前打出徐進彈幕。這種“移動的彈幕”有效地壓製了處在戰壕中的防禦力量(但很難壓製敵方炮兵)。而且,一種類似坦克形式的新型武器即將投入使用。結果,首次使用的時候(9月15日),這種新型武器以及新型炮兵技術並沒有得到充分使用。為了不擊中坦克,彈幕轟擊中留下了空隙。如果坦克發生故障而不能及時到達,步兵就會既得不到坦克也得不到炮兵的保護。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黑格就會再一次將他的炮兵散布到很寬廣的區域,以便讓裝甲兵進入。因此在9月15日,坦克的首次亮相僅對德軍的防線造成了很小的破壞,但在10天後卻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所有的坦克都按兵不動,僅由炮兵來保護步兵。除此之外,黑格的目標也十分切合實際。最終,德軍的第三道防禦體係遭到瓦解。
事實證明,這種效果也是暫時的。此時,在黑格的軍隊和巴波姆之間,德軍第四、第五和第六戰線已經處在建設中。雨從未停止,行動的黃金期即將結束。很顯然,當務之急是叫停戰爭。然而,黑格繼續前進,從10月初到11月中旬,他七次對德國第四防線發起進攻。在到處是積水和爛泥的艱難環境下,行動全都失敗了。隨著人力資源逐漸減少,該行動最終於11月14日停止,距離巴波姆(第一天的目標)還有6英裏。索姆河戰役給英國造成了45萬人的傷亡,法國在側翼作戰行動中的傷亡達20萬。德國人的傷亡人數比較少——40萬人。黑格和霞飛宣布,該行動將在新的一年重新開始。
尼維爾攻勢
在這種情況下,黑格和霞飛1917年的計劃都沒有實現。法國政府不希望索姆河的悲劇重演。他們撤了霞飛的職務,取而代之的是羅伯特·尼維爾將軍,他是最近在凡爾登成功進行定點攻擊的指揮官。
尼維爾1917年的計劃與之前的計劃完全不同。第一種計劃,英軍(由尼維爾指揮)被要求通過攻擊阿拉斯來吸引德國火力。然後尼維爾將對阿拉斯進行主要打擊。他希望通過這次強力的打擊來使法國人能夠突破德國陣地並獲得實質上的巨大勝利。如果48小時內沒有完成,就中止行動。
法國和英國的政治領導人最初很支持尼維爾的計劃。對法國人來說,它似乎遠不如霞飛的“蠶食”計劃那麽代價高昂;對英國首相來說,所有法國將軍似乎都更喜歡黑格的作戰方式;不幸的是,對盟軍來說,這些願望並沒有實現。1917年2月,為了保留人力,德國人已經將他們的軍隊撤回到更短且更具防禦性的興登堡戰線上,因此,尼維爾要攻擊的德軍其實隻剩下很少的兵力。4月9日,在阿拉斯發生的第一次襲擊,英軍確實收複了維米嶺和南部的一些領土,但此後英軍的進攻陷入困境。在“貴婦小徑”,尼維爾4月16日的大規模攻擊取得了初步進展,但既沒有突破也沒有重大損失。不幸的是,進攻也沒有停止。
對許多法國士兵來說,這是無法忍受的,因為尼維爾不切實際的承諾,他們的期望值曾經很高。一些散落在戰線外的小分隊隻願意死守戰壕,不願再參加任何更進一步的行動。而其他人則完全拒絕繼續作戰。到了5月底,最壞的情況出現了,當時大概有3.5萬名士兵參與了集體抗命。法國政府也同樣幻想破滅,尼維爾被撤了職,貝當接替了他,取消了一切進攻計劃,並且承諾改善軍隊的境況。他還以軍法審判了3400名罪魁禍首,並且把其中的450人判處了死刑(其中隻執行了50人的刑罰)。
德軍沒有發覺法軍的動亂。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德軍沒能趁機展開任何行動。事態逐漸趨於平靜。但有一件事很明確,那就是法軍當年不能再進行任何持續性的進攻了。如果1917年協約國再次發起進攻,那一定是英國發起的。
第三次伊普爾戰役
由於法軍在“貴婦小徑”戰役中的失敗,英軍在阿拉斯的支援行動也毫無成效。黑格在恢複對軍隊的掌控權之後,選擇繼續進攻——隻不過是在北方戰場。他從伊普爾的山地地區進攻,並且向比利時的海岸推進。他將會攻占那裏的潛艇基地,而所有駐紮在比利時的德軍都會陷入困境。
但是首先,黑格需要奪下梅西納嶺,才能阻止德軍窺探他對戰鬥做出的準備。6月7日,普魯默將軍率領的第二軍占據了梅西納嶺。在此前的兩年時間裏,英軍在山脊的德國陣地處安置了100萬磅的TNT炸藥。在攻占山脊行動的關鍵時刻,19個內含百萬磅炸藥威力的巨型地雷被突然引爆,同時再配合普魯默軍隊的反炮兵部隊對德軍炮兵的絕對壓製,保證了普魯默以相對適當的代價取得了此次占山行動的成功。
黑格為了主要的北部襲擊,並沒有選擇普魯默做指揮,而是選擇了經驗較少(或許還聽話)的第五部隊司令高夫將軍作為指揮。但令人費解的是,占據梅西納嶺6周後,高夫才開始發起攻勢。而這段時間給了德國喘息的機會。德方抓緊時間將他們的防衛專家陸軍上校馮·洛斯博格接到了梅西納,利用地形優勢把陣地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防守陣地。最終,7月31日,高夫指揮軍隊發起攻擊,但麵臨的是西線戰場上最嚴密堅固的防守戰線。
英方的進攻伴隨著空前規模的轟炸開始了。然而英方計劃本不切實際,他們並沒能完全攻破馮·洛斯博格所布下的防線。而且,一些英軍最開始奪得的陣地也被防禦軍奪回,並落入英軍火力攻擊範圍之外。最重要的是,德軍在戰略地帶格盧維爾特高地上獲得了一小塊土地,從這裏德軍可以俯瞰整個戰場。不過高夫確實在1.4萬碼的前線向前推進了3000碼——毫無疑問,這樣的結果比1916年7月1日那次徹徹底底的失敗好太多了。出於方便考慮,山脊戰役剩下的部分分為三個階段——8月階段、9月階段和10—11月階段。
8月是第一個艱難的階段。雨從7月31日下午開始一直不停地下,持續到整個8月幾乎都沒有放晴。低地大都成了沼澤。而這並未阻止高夫的步伐。這一個月來,他發起了6次進攻。最後,由於傷亡慘重——死傷了6萬名將士,他再難向前推進毫厘。有幾次進攻尤其失利,以至於軍隊幾乎無法爬出戰壕,更別提發動連續攻擊了。終於,黑格行動了。高夫被降級,受命從北部側攻。普魯默的第二軍接手了看似棘手的格盧維爾特高地。
8月就這樣過去了。普魯默終於等到了適宜的天氣,他隨即在9月20日、26日以及10月4日先後發起了一係列定點攻擊,總共在格盧維爾特高地上前進了4500碼。繼而帕斯尚爾山脊也遙遙在望了。帕斯尚爾山是高夫在戰爭剛打響的時候就立下的攻擊目標之一。
10月的頭幾天,雨又開始下,戰爭也進入第三個階段。雨水把本就浸透了的戰場變成了月球表麵般坑窪的泥潭。黑格的軍隊這時也發現,他們正在進入一塊不斷縮窄的凸出位置。那裏沒有足夠的空間用來部署槍炮,反倒是把全軍置於南部縱向攻擊的槍口上了。按照常識,這場戰役該結束了,但黑格和高夫都不願意這樣做。更讓人驚訝的是,普魯默也不願結束戰鬥。所有的英國指揮官都沒來由地放言德軍就要走上窮途末路了。各方都覬覦著帕斯尚爾山脊及其周圍的草場。戰爭還在繼續。
所以,在10月8日這天,英國裝甲軍不負所望,再一次於前線集結。隻是,他們注定無法取得突破。此前步兵部隊在不具備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勉強作戰,雖然時而被逼到匍匐前進,卻也慢慢攻取了通往帕斯尚爾山脊的區域。終於,11月10日,帕斯尚爾村被攻獲,結束了這場戰役。然而,這支時運不濟的軍隊現在發現,自己所處的這片凸出地過於顯眼,一旦敵方發起聯合反攻,他們肯定難以招架。(在1918年的德國春季進攻中,1917年獲得的所有土地都在3天之內失守。)
該行動造成英國27.5萬人傷亡,德國人傷亡人數要少很多,隻有20萬人。它削弱了協約國最大最可靠的軍隊,並且使黑格無法擁有足夠的後備力量來抵擋德軍在即將到來的春天發起的猛攻。
1917年在西部戰線上還有最後一次閃擊戰。雖然帕斯尚爾戰役已經進入最後階段,但是黑格組織軍隊對坎布雷—興登堡線的一個薄弱的部分進行了攻擊。11月20日開始的這次攻擊沒有什麽永久性的收獲——30日,德國收複了他們失去的所有土地。然而,這場戰鬥體現了兩種發展前景。第一,坦克被大量使用。盡管過於機械化,不容易持久,但它們在初始階段確實幫助步兵前進,同時使損失降到最低。第二,而且更重要的是,采用了新型火炮技術。聲音檢測技術極其精準地定位了敵人的火力點,使英國炮兵連在發起攻擊前能夠一直隱藏行蹤,然後用火炮將德國的槍支化為灰燼。戰場上驚喜連連。1918年,炮兵的精確攻擊且出其不意,偶爾由坦克協助,這為勝利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