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恩培多克勒——四大元素構成了世界

上一章,我們介紹了一個與赫拉克利特持相反意見的人,叫巴門尼德。

然而,巴門尼德與赫拉克利特兩人相反的觀點,恰好又可以用“辯證法”來解釋,因為它們構成了對立統一,推動了思想的發展。

其實,在西方哲學史上,這種看上去截然相反,但其實是對立統一的理論並不少見。

比如在歐洲的文藝複興之後,哲學這條軌道就分出了兩條岔路:一條叫“唯理論”,一條叫“經驗論”。

“唯理論”派的哲學家,希望依靠頭腦來思考真理是怎樣的,而“經驗論”派的哲學家,更關心人是怎樣通過各種感官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對“對立統一”。

而這些思想並不是在15世紀以後突然出現的,如果要往前追溯,就必須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家了。

這一章我們要講的哲學家,就是一位非常注重感性經驗的人——恩培多克勒。

1

首先,我們來回答一個問題:什麽叫“感性”?

“感性”是跟“理性”相對的說法,每個人都有感性的一麵。

舉個例子,比如你喜歡一個長毛絨的兔子玩具,它就是一個普通的長毛絨玩具,不會像有些電子產品那樣會唱歌說話,不會通過人工智能和你互動,也不會告訴你天氣情況之類的。但你就是喜歡它,因為你覺得它似乎是有生命的,它一直在陪伴你,你抱著它睡覺特別安心——這就是一種感性的表現。

也有一些特別感性的人,他們對於感官和心靈的體驗會更加敏感細膩,而且往往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也比較容易對神秘的事物感興趣。比如有的同學很愛幻想,對於生活的點點滴滴有著獨特的感受,或者說起什麽血型性格、星座性格時頭頭是道。他可能就是個偏感性的人。

說到這裏,你們的腦海裏有沒有浮現出某個朋友的形象呢?或者,幹脆就是你自己?

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就連他的哲學著作都是用詩的語言寫成的。他還曾對外宣稱自己是神,這一點是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畢達哥拉斯曾經說過自己是神使赫爾墨斯的兒子。據說恩培多克勒還預言過自己的死期。

雖然恩培多克勒如此感性,卻有不少科學發現。

2

恩培多克勒在科學上最大的貢獻是發現空氣是一種“實體”。

要知道,在恩培多克勒的時代,大家都認為“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虛無縹緲的。

但恩培多克勒反對這種看法。他認為空氣是實實在在地占據了某一處空間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個杯子裏沒有水,我們會說這個杯子是空的。其實杯子並不是真的“空”,因為杯子裏還充滿了空氣,隻不過我們看不見,摸不著。

我們現在覺得這個認識毫不稀奇,但放到古代,是極具突破性的。而且恩培多克勒並不是隨口說說,他還通過一個實驗證實了。

他把杯子快速倒扣到水盆裏,發現水並不會填滿這個杯子,他就因此作出判斷:杯子內部的空間被空氣占據了。

恩培多克勒還觀察到了離心力的存在。他把繩子係在裝了水的杯子上,拉住繩子的另一端快速旋轉,然後他發現即使杯口朝下的時候,水也不會灑出來,就好像有一種力量把水“壓”在杯子裏一樣。

雖然恩培多克勒還不能解釋其中的原理,但他比別人更早地注意到這種現象,並且把它描述了出來。

恩培多克勒還曾大膽地提出一種生物進化假說。他認為世界上最初散布著各種生物,有的有頭但沒有脖子,有的有背但沒有肩膀,有的有眼睛但沒有額頭……這些東西會隨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生物:有的長著無數隻手,隻能在地上爬行;有的長著許多臉,能夠看到四麵八方的東西;還有的長著人的身體和牛的腦袋……這些奇奇怪怪的生物顯然不可能全都生存下來,不能適應環境的就被淘汰了,最後隻留下了少數物種。

雖然他說得有些離奇,但是“不能適應環境的就被淘汰了”這種想法和我們現在接受的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到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其實是一個意思。

而達爾文提出這個觀點,是在恩培多克勒提出假說後的兩千多年之後了。當然,達爾文是在大量的研究和證據的基礎上作出這樣一個判斷的。恩培多克勒雖然隻是說出了這一個猜想,但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在那個時候,人們都認為物種是神創造出來的,怎麽可能是自己進化出來的呢?

既然恩培多克勒如此關注世界的多樣性,我們又要回到之前說的那些古希臘哲學家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了:

在恩培多克勒的心目中,世界的本原又是什麽呢?

3

恩培多克勒的觀點和他之前的哲學家都不同——他認為世界不止一種本原。

在他看來,這個世界因為豐富而精彩,因為多樣而充滿活力,所以世界不止一種本原。他認為宇宙的本原有四種,分別是土、氣、火和水,各種事物就是這四種元素按照不同比例構成的。由於這四種元素的比例有無數種可能,於是也就形成了各種事物。

我們可以按照他的思路來推想一下,天上的白雲肯定是水和氣多一些,火和土少一些;美麗的花朵就是土和水多一些,火和氣少一些;火山裏的岩漿就是土和火多一些,水和氣少一些……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恩培多克勒的學說解釋了世界萬物多種多樣的原因。

大家千萬別小看他的這個觀點,他這個觀點叫作“四根說”,後來經過大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發揚光大(我們後麵也會講到他),對西方的哲學和醫學影響非常大。

聽到這裏,你們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恩培多克勒好像隻是比較善於觀察和思考嘛,這種特性又不是他獨有的。

沒錯,我們之前說過,泰勒斯也是個注重觀察的人,他曾親自察看在洪水退去後留下的淤泥;畢達哥拉斯的想象力也很豐富,他說宇宙間充滿各種聲音,就好像在演奏交響樂。

那麽恩培多克勒的思想有什麽獨特之處呢?為什麽還是把他歸類為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呢?

因為恩培多克勒試圖解釋: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

4

恩培多克勒是古希臘第一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人。

人們把恩培多克勒對於世界本原的看法叫作“四根說”,因為他提出了四種元素。他認為事物的形成和消亡就是土、氣、火和水這四種元素聚集和散開的過程。但這種說法有一個問題:

四種元素又不具有自由意誌,它們不會自己聚集或散開啊,它肯定需要有一種力量來驅動。那麽,是什麽力量讓這些元素聚集或者散開呢?

恩培多克勒的回答是:那種力量就是“愛”和“鬥爭”。

怎麽樣?回想一下開頭我們說恩培多克勒其實是一個很感性的人,這下你們相信了吧?

恩培多克勒認為,是“愛”讓這四種元素聚集,是“鬥爭”讓它們散開。種子慢慢發芽、開花、結果,就是“愛”讓泥土、陽光、空氣、水分中的“四根”聚集起來;而當樹葉凋零、果實腐敗之時,就是“鬥爭”讓這些物質又消散到了泥土和空氣裏。還有像天上的雲朵會變成雨滴,火山裏的岩漿冷卻後形成岩石……事物在不斷變化,每一種實體都是暫時的,而隻有這四種元素以及背後的“愛”和“鬥爭”的力量才是永恒的。

他不僅用“愛”和“鬥爭”來解釋事物的形成和消亡,還說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也是受這兩種力量支配的。你們可能聽說過,在古希臘神話裏有一個傳說中的黃金時代,是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創造的第一代人類,這個時代的人們無憂無慮,生活安閑,沒有紛爭。

恩培多克勒就說,黃金時代就是一個“愛”的力量在內、“鬥爭”力量在外的時代。但是人類社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愛”和“鬥爭”的消長和循環,好的年代與壞的年代就會交替出現。恩培多克勒認為,世界的變化並沒有一個什麽明確的目標,它隻是在必然和隨機的支配中不斷變化著。

那麽,人又是怎麽認識世界萬物的呢?

恩培多克勒認為,人的感官之所以能對各種事物產生感覺,那是因為人的感官裏也有土、氣、火和水這四種元素。

他說:“眼睛內部是火,火的周圍是土和氣,由於眼睛結構精細,所以火能夠像燈籠裏的光一樣通過土和氣。眼睛中有火與水各自的孔道,它們是交替排列的。通過火的孔道我們看到光亮的對象,通過水的孔道則看到黑暗的對象。”他認為事物中的水、火、土、氣都會向外發射粒子,每一種元素的粒子都可以順著眼睛裏對應的孔道“流射”進去,這樣我們的眼睛就能看到各種事物啦!

於是,人們把他的這種學說叫作“流射說”。

簡單來說,就是萬事萬物都在發射水、火、土、氣四種元素,而我們人類的眼睛,有水、火、土、氣四個相對應的接收器。一邊是發射,一邊是接收,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感知到了世界。

那這隻是視覺對不對?還有味覺、嗅覺、聽覺呢?

也是一樣的道理。嘴巴的味覺、鼻子的嗅覺、耳朵的聽覺、皮膚的觸覺都是由於這些器官中有與“四根”相對應的孔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比如我們聞到了百合花的香味,是因為構成百合花的各種小粒子碰到了人的眼睛和鼻子,在對應的孔道裏打了個卡,“嘀!”然後它就通過了,被我們的感官認出了,於是我們看到了色彩,聞到了香味。

恩培多克勒的這種說法很形象生動,但在科學素養極高的現代人看來無疑是非常粗淺的。在他100年後的亞裏士多德就有了一個質疑:

如果人看到事物是由於物體的粒子流射到了眼睛裏,那麽為什麽人在黑暗中看不見東西呢?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眼睛看到事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物學過程,簡單來說,物體反射的光線進入眼球,刺激視網膜形成了物體的像。但是,恩培多克勒的理論有一個可貴的地方,那就是他注意到了“人”。

而他之前的哲學家——我們可以回憶一下——他們對自然世界更感興趣,他們即使提到人或者靈魂,也隻是當成世界的一部分來研究的。

而恩培多克勒是把“人”看作一個觀察者,與世間萬物區別開來。

不過,恩培多克勒也隻是對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提出了看法,在他的學說中,“人”還隻是一個觀察者,遠遠不是一個思考者,將其替換成一些高等動物似乎也是可以的。在恩培多克勒之後的哲學家,對於“人”這個思考主體的探究就越來越多了!

往後看,我們還會具體介紹。

人物卡:恩培多克勒

古希臘哲學家,他觀察到了杯子被快速倒扣在水中,水不會填滿杯子的現象,並提出了“空氣是實體的”這一觀點。

知識卡1:四根說

恩培多克勒最早提出了“四根說”,認為事物由水、火、土、氣四種元素按照不同比例構成,“愛”和“鬥爭”讓元素聚集或散開。這個理論對後世的西方哲學和醫學影響很大。

知識卡2:流射說

恩培多克勒認為事物中四種元素的粒子“流射”到了人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裏,所以人們看到、聞到、聽到、感知到各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