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阿那克薩哥拉——萬事萬物的“種子”

上一章我們介紹了善於觀察而又感性的恩培多克勒。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哲學家,與恩培多克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他們都屬於愛利亞學派,其實算是師兄弟。你們還記得這個學派嗎?沒錯,就是巴門尼德開創的哲學學派。

巴門尼德旗幟鮮明地反對赫拉克利特關於“世界流變”的觀點,認為世界是不變的。恩培多克勒把老師的觀點稍微折中了一下,提出“有些東西在變,而有些東西不變,世界是多元的”。

而這一章我們要介紹的這位哲學家,比恩培多克勒的思考更進了一步。他的名字叫阿那克薩哥拉。

1

說起這位阿那克薩哥拉,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

不知道你們還記得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是誰嗎?沒錯,就是我們稱之為“古希臘哲學起源”,也是我們開篇就介紹的第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水是萬物之源”的泰勒斯。

阿那克薩哥拉雖然是愛利亞學派,但他也向米利都學派的阿那克西米尼學習過一段時間——阿那克西米尼是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也就是泰勒斯的徒孫。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這師徒三代,被稱為“米利都三傑”。

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水,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把萬物的本原稱為“阿派朗”(apeiron),有人把它翻譯成“無定形”,意思是沒有固定形狀、性質和界限的東西。而泰勒斯的徒孫阿那克西米尼說萬物的本原是“氣”,萬事萬物都是由氣的聚散形成的——火是稀薄的氣,水是凝聚的氣,土是凝聚再凝聚的氣,連靈魂也是氣。

米利都學派和愛利亞學派有一個觀點是針鋒相對的——前者認為世界的本原雖然單一,但是運動的,但後者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不會變的。

這就有意思了:阿那克薩哥拉屬於愛利亞學派,又向米利都學派學習過,先後經曆過兩個觀點截然不同的學派,那麽他對世界本原的觀點,究竟是怎樣的呢?

阿那克薩哥拉把米利都學派和愛利亞學派的學說融會貫通,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種子說。

2

還記得嗎?恩培多克勒認為世界有四種元素,而阿那克薩哥拉認為世界上有無數種元素,並稱之為每種事物的“種子”。

阿那克薩哥拉認為,萬物都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哪怕是很小的一個顆粒中也包含著各種不同的“種子”。但是在人們眼裏,每一樣事物都有它特定的性質,水就是水,火就是火,沒有人會覺得水裏有火,或者火裏有水。

那麽阿那克薩哥拉是怎麽解釋這一點的呢?

他說,如果在某個事物裏有一種“種子”的數量占優,那麽它就會表現出這個“種子”的特點,比如我們看到一滴水,那就說明這裏麵水的“種子”最多,但是,這滴水裏不僅有水,還有別的“種子”,甚至有它的對立麵——火。

聽到這裏你可能會說,恩培多克勒對世界的看法跟阿那克薩哥拉差不多嘛!隻不過一個叫“元素”,另一個叫“種子”;一個說有四種基本元素,另一個說有無數種。這不是換湯不換藥嗎?

別急,看下去,就能知道他們觀點的區別了。

3

還記得恩培多克勒是怎麽解釋人感知世界的方式的嗎?

他說物體的元素粒子流射到了眼睛裏,接觸到了眼睛裏同種元素的孔道,所以人能看到事物——也就是說,物體的元素和人體感官裏的“接收器”是一一對應的。

我們當時評價說恩培多克勒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關注到了認識世界的主體是“人”。但是在他的學說裏,人的感官好比是一台有四個頻道的機器,而且跟其他高等動物相比也沒什麽獨特之處。機器是“死”的,隻能接受設定好的東西。我們來打個比方,你用空調遙控器去開電視機,它肯定不理你,因為空調遙控器隻能開空調,電視機沒有對應空調遙控器的接收器。

阿那克薩哥拉就不同了,他認為人的感官可以感受到各種各樣的“種子”,不需要對應的“接收器”——從某種意義上,你可以把這理解為“萬能遙控器”。

當我們看到一塊麵包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感受到了麵包的“種子”,當我們品嚐一塊麵包的時候,我們的舌頭感受到了麵包的“種子”。換句話說,你來什麽,我人就能感知什麽,不需要借助“接收器”!

在阿那克薩哥拉心目中,人是一個和世界麵對麵的主體,不是一個由各種零部件組裝起來的精密儀器。人直接認識世界,是有主觀意識的。

換句話說,在阿那克薩哥拉的觀點裏,人不是一部冷冰冰的機器,人和客觀世界的萬事萬物不一樣,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

恩培多克勒把人看作是一個“觀察者”,與世間萬物區別,而阿那克薩哥拉更進一步,把人的主動性和與客觀世界事物的區別進一步明確,這是他觀點的一大特色。

4

那麽問題又來了。

恩培多克勒說,掌控世界變化和運動的力量是“愛”和“鬥爭”,但他沒解釋說“愛”和“鬥爭”是怎麽來的。阿那克薩哥拉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努斯”(nous)。

這個單詞在希臘文中是“心靈”的意思,可以引申為“理性”。有的學者把它翻譯成“心”,也有的把它翻譯成“精神”,或者就音譯來保持它的獨特含義——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把它理解為人的“心靈”也可以。

這個“努斯”與一般事物不同,在它之內就再沒有別的東西了,它不與其他事物混同。阿那克薩哥拉認為,“努斯”是各種運動的原因:所謂宇宙,最早是無數無窮小的“種子”組成的混合體,在“努斯”的作用下,這個原始的混合體開始產生運動,首先從一小點開始,然後逐步擴大,產生了日月星辰,天空海洋——濃的、冷的、濕的和暗的物質結合為大地;稀的、熱的、幹的和明的結合為高空,最終構成了有秩序的宇宙。

換句話說,恩培多克勒所說的“愛”和“鬥爭”之類的力量是從哪裏來的呢?阿那克薩哥拉認為,都是由“努斯”,也就是“心靈”發出的。

“努斯”能讓各種微小的種子結合起來,產生了我們所看到的日月星辰,以及萬事萬物的無窮變化。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阿那克薩哥拉指出:這一切都是由“努斯”安排好的。

由於阿那克薩哥拉的“努斯”學說常常被理解為與人的心靈相關,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唯心主義”。

請注意,這裏所說的“唯心主義”不是一個貶義詞,恰恰相反,阿那克薩哥拉提出的“努斯”強調萬事萬物都可以無限分割,其實為後來的“原子唯物理論”奠定了基礎。

隻是由於他把萬事萬物的動因解釋為“努斯”的結果,卻沒有明確解釋“努斯”本身的動力何在,所以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後來的黑格爾,慢慢傾向於把“努斯”解釋為精神實體,也因此把“努斯”定義為“唯心主義”的術語。

5

其實一個人一旦認識到萬事萬物不是由“神”創造,而是由一些基本的“元素”創造,看待事物就會越來越理性。

阿那克薩哥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既是一個哲學家,又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他提出的一些觀點和理念,盡管現在看起來還是有些謬誤,但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是很有突破性的。

比如他提出太陽其實就是一團熾熱的物質,甚至就是一塊燒得又紅又熱的石頭(雖然他認為太陽比希臘大不了多少);隕石是從地球之外掉下來的石頭(不過他認為是從太陽上掉下來的);月球和地球一樣,也是行星,上麵也有山穀(但他認為月球上也有居民)。

而還有一些觀點,現在看起來是很了不起了:

他首先提出雷是雲彩撞擊產生的;閃電是雲與雲之間摩擦的結果;月光隻是月亮反射了太陽光;而日食和月食,隻是因為月影遮擋地球,地影遮擋月亮。

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阿那克薩哥拉是在用一種接近科學的目光來審視人類生存的世界,但在那個時候,他這樣的行為不但驚世駭俗而且相當危險。因為那時候絕大多數人認為,產生這些現象的背後主導隻有一個——神的力量。阿那克薩哥拉這樣的解釋,相當於抹殺了神的作用。

所以阿那克薩哥拉後來的命運有點悲慘:他以“不敬神”的罪名被指控,並被逐出雅典,晚年隻能找一個地方隱居起來。

但你們看,這也恰恰就是思考的魅力:哲學家的探索和思考未必完全正確,他們卻從未放棄思考。這些思考非常超前,遠遠超出普通人可以達到的境界,領先於他們所處的時代,超越了他們擁有的文明和科技水平。也正是這些當時看起來離經叛道,現在看起來有些荒誕的思考,推動科技進步和人類認知的一步步發展。

這或許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即便不被人理解,遭受各種非議乃至非難,卻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觀點,捍衛真理,啟迪後輩。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不知你們是否發現,從我們最初說的泰勒斯開始到現在的阿那克薩哥拉,從單一的“水”或“火”到目前的“四元素”和“種子說”,古希臘哲學家對世界本元的認識正在越來越複雜化和多元化。

正所謂“真理不辨不明”,在各種思想的激烈碰撞之下,問題的本原也在漸漸浮出水麵。

那麽,讓我們繼續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看看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麽吧!

人物卡:阿那克薩哥拉

愛利亞學派哲學家,曾向米利都學派學習過,融合兩派思想提出了“種子說”。他用一種接近科學的目光而審視世界,打破了人們對“神”的幻想。

知識卡1:種子說

阿那克薩哥拉認為世界上有無數種元素,他把這稱為每種事物的“種子”。萬物都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哪怕是很小的一個顆粒中也包含著各種不同的“種子”。但是,在人們眼裏,每一樣事物都有它特定的性質,水就是水,火就是火,沒有人會覺得水裏有火,或者火裏有水。

知識卡2:人如何感受到種子呢?

阿那克薩哥拉認為人能感受到萬物的種子,不需要對應的接收器,人是作為一個主體來接收的,這點和上一講所說的恩培多克勒不一樣。

知識卡3:努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努斯”理解為“心靈”,阿那克薩哥拉認為“努斯”是產生各種運動的原因,這個理論甚至可以擴展、應用到宏大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