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巴門尼德——抽象思維哪家強?

在上一章,我們學了一個詞,叫“辯證法”。

赫拉克利特說,宇宙是一團永恒的活火,萬物都是不斷流變的,矛盾事物的對立統一讓這個世界有了運動和變化——這就是“樸素辯證法”。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讚同赫拉克利特的觀點。比如,有一個和他同時代的人就說:

“不對!沒有一樣事物是變化的!”

這是什麽邏輯?我們都知道,雨過之後就會天晴,天空會掛出一道彩虹;年幼的孩子會慢慢長大成人,這些都是我們能看到的變化啊!

這個人說:“你們看到的這些所謂的變化,隻不過是感官的幻覺罷了。”

這個反對赫拉克利特的人,也就是這一章要介紹的哲學家——巴門尼德。

1

關於巴門尼德的生平,曆史上留下的資料並不多。

我們隻知道他出生在意大利南部的愛利亞城邦,出身於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和之前的很多哲學家一樣,隻有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會促成更多的思考。

巴門尼德創建了早期古希臘哲學中最重要的哲學流派——愛利亞學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我們之後會講到的好幾個著名哲學家,其實都屬於這個學派。這個學派的一大標誌,就是他們一直試圖從紛繁複雜的世界現象中找尋到真正的本質,而巴門尼德可以說是愛利亞學派的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者,甚至可以說,他把古希臘人的哲學思考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巴門尼德非常熟悉但堅決反對赫拉克利特的學說,尤其是反對“事物變化”以及“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在巴門尼德看來,“存在”並不是赫拉克利特所說的對立麵的統一。因為他根本不承認事物有對立麵!

你可能會質疑,我們的感官覺得冬天“冷”、夏天“熱”,這難道不是對立麵嗎?

巴門尼德說:不是的!“冷”隻是意味著“不熱”。也就是說,赫拉克利特認為“冷”和“熱”是矛盾統一的,而巴門尼德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矛盾”。

按照巴門尼德的觀點,世界的本原和根據是“存在”。

什麽是“存在”?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

在巴門尼德看來,這個“存在”就是“一”。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它是永恒的,不生不滅。

第二,它是唯一的,不可分割。

第三,它是不動的。

第四,它是一個滾圓的球體。

但這東西是什麽呢?你問巴門尼德,巴門尼德會告訴你:什麽是什麽?這就是“存在”啊!

嘿!這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有些窩火了:這是玩文字遊戲?這不就等於什麽都沒說?有什麽意義呢?

你們還記得嗎,在巴門尼德之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也都探尋過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麽,但他們大多是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種具體的事物,比如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畢達哥拉斯比前麵說到的兩位有所改變,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數”。

你倒也別小看這個“數”,相對於“水”和“火”,“數”這個東西已經抽象化了,但依舊可以通過觀察和想象來把握。

所以無論是泰勒斯、赫拉克利特還是畢達哥拉斯,他們認為的“世界的本原”,至少還是一個具體的東西。但巴門尼德所說的這個“存在”,就完完全全是抽象的了,看不見,摸不著,隻能靠理性和邏輯來理解。

從這個意義上說,巴門尼德已經把“存在”從具體的感性事物(比如水、火,乃至數字)中抽象了出來,把它概括為一個概念——不指向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

如果我們從人類認識的發展史來看,這確實是一種進步,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裏程碑:自巴門尼德開始,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了。

2

那麽,巴門尼德眼裏的這個世界是怎樣的呢?

巴門尼德的觀點主要表現在他用散文詩體寫的著作《論自然》裏,這部著作大部分已經遺失了,從殘存的部分來看,他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寫作手法——通過“女神”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換句話說,他告訴讀者,這些道理都是“女神”說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觀點。

關於巴門尼德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女神”是這麽說的:

真理是可靠的,凡人的意見都是虛假的。

什麽是真理?真理就是他所說的“存在”,他認為“存在”是這個世界唯一真正存在的真理,而這個世界被巴門尼德劃分為“存在”和“現象”兩個部分——“存在”是“真理”,而“現象”是“意見”。

這裏又要做解釋了:巴門尼德說的“意見”跟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意見”的意思並不相同。我們現在說的“意見”包含正確意見和不正確意見,而巴門尼德說的“意見”,它跟“真理”相對,指的是人們對“現象”發表的不包含任何意義的看法和觀點,其中並不包含有價值的思想內容。也就是說,巴門尼德這裏說的“意見”不存在是否“正確”,是種沒有意義的意見,是種說了也白說的表達。

所以,巴門尼德主張:我們要走真理之路,而不要走意見之路。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孔子也提到過類似的情況。他批評人們“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這裏的“言不及義”跟巴門尼德所說的“意見”是差不多的意思,指說話內容無聊或說不到問題的關鍵。

那麽,和“現象”關聯的“意見”,與“存在”關聯的“真理”又是什麽關係?為什麽巴門尼德要提倡走“真理”之路?

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世界的本質,是人們思考的真正對象,而“真理”是人們圍繞世界本質而思考的內容,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思想。

巴門尼德希望人們走“真理”之路,而不要徘徊在“意見”之路上。這句話聽上去似乎有些拗口和難以理解,但如果用一句我們現在熟知的話做一個解釋,或許你就能夠更明白一些。

沒錯,就是那句我們可能都聽到過的話:“透過現象看本質。”

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那是現象,本質是有地球引力的存在;月亮看起來會發光,那是現象,本質是它反射了太陽光;人睡覺時會做各種夢是現象,本質是大腦皮層的活動。

巴門尼德就是鼓勵人們思考更本質的東西,而再進一步說,這些“本質”隻是我們人類目前認知範圍內的“本質”,很可能和巴門尼德提出的“本質”還不是一回事——“地球引力”“大腦皮層”這些,就真的是“本質”了嗎?

不可否認的是,巴門尼德的學說,確實可以啟發我們去思考一個可能我們從未去想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到底是現象,還是本質?

3

巴門尼德的觀點,其實對後來的古希臘哲學家影響很大。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就和巴門尼德有過一次會麵,雙方進行過一次深聊,而柏拉圖自己提出的“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區別的學說,盡管和巴門尼德的學說有所不同,但還是看得出有受其影響的影子。

關鍵在巴門尼德之後,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在內的很多古希臘哲學家都開始把探求真理看作哲學家的根本任務。

德國近代哲學家黑格爾也說:“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在這裏麵可以看出哲學被提高到思想的領域。”

大家還記不記得黑格爾也評價過赫拉克利特——就是巴門尼德反對的那個人,黑格爾說赫拉克利特的理論是“哲學的完美開端”。當然了,一個是“開端”,一個是提高到“思想的領域”,說起來也不矛盾。

在黑格爾看來,一個人能從現象和意見裏跳脫出來,認識到“存在”中才包含“真理”,這才真正進入了思想的領域。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巴門尼德雖然反對赫拉克利特關於“對立統一”的理論,但他和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其實恰好就是一對“對立統一”的矛盾。

赫拉克利特強調世界的矛盾和變化,呈現出的是世界的“複雜”。而巴門尼德強調事物背後那個“絕對的存在”,強調“不變”,呈現出的是世界的“統一”——他們的學說隻是以不同的方式講述著世界複雜與統一的關係。其實他們都在追尋永恒又難以言說的真理啊!

所以,這兩位哲學家的觀點恰好可以用“辯證法”來解釋,它們構成了對立統一,推動了思想的發展。

所以,黑格爾在研究了西方哲學史之後,提出了一個很有深意的命題——哲學就是哲學史。

如果我們係統了解了西方哲學家的生平和他們的觀點,然後將他們串聯起來看,其實恰好能印證和了解哲學思想。比如說,我們要了解“事物的對立統一”,當然可以通過“幹冷空氣和暖濕氣流相遇形成降雨”這樣的例子,而要解釋“思想的對立和統一”,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的學說就可以說明。

所以我們說,事物的矛盾統一能夠推動外部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而觀點的矛盾統一能夠推動人類主觀思想的發展變化。

在很多時候,就事論事的討論乃至爭論並不是壞事,反而能促進大家思想的提升和觀念的進步。

同時,黑格爾的命題也給我們讀這本書闡明了一層意義:

看上去我們隻是在了解一些哲學家的故事,但不知不覺中,我們其實是在學習和了解一些哲學的觀念和理論——而且這些觀點按照時間順序,有一條清晰的發展線和邏輯鏈。

當然,還有一點必須說:你們有沒有發現,從這一章開始,我們所說的內容可能沒有前三章那麽容易理解了,有些觀點可能要倒回去再看兩遍,甚至要反複咀嚼體會一下了——尤其巴門尼德的學說,確實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想明白的。

但這恰恰說明,我們已經開始慢慢地入門了,不是嗎?

如果哲學不需要思考,那哲學還能稱為哲學嗎?

人物卡:巴門尼德

愛利亞學派的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他把世界的本原抽象為“存在”。自巴門尼德開始,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了。

知識卡1:宇宙中隻有絕對的存在

巴門尼德的主要觀點是:沒有事物是變化的,也沒有什麽矛盾的對立麵,宇宙中隻有絕對的存在,萬物的變化隻是人們感官的幻覺罷了。

巴門尼德主張:“要走真理之路,而不要走意見之路。”他鼓勵人們思考更本質的東西,這與後來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