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在上一章,我們了解了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哲學觀點。
他說了“萬物都是數”,他認為宇宙是以數的形式保持著美妙的和諧,人的靈魂也應當追求一種和諧的狀態。
其實畢達哥拉斯還講過這樣一個比喻。
他把我們的生活就比作一個熱火朝天的運動場,這個運動場裏有三類人:一類是兜售貨物的小商販;一類是在場上拚搏的運動員;還有一類是沉思的觀眾。畢達哥拉斯認為最後一類人是最好的。
這是為什麽呢?
他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人:
有的人想著賺取更多的金錢;有的人想證明自己的能力,為榮譽而戰;還有的人一邊觀察世界,一邊思考問題——作為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他更欣賞最後一種人。
“思考”這個行為,並不能直接帶來金錢或榮譽,但善於思考的品質能讓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
不知道你聽到這個比喻的時候,有沒有在思考呢?
除了我們之前說過的博學的泰勒斯、神秘的畢達哥拉斯之外,古希臘還有很多喜歡思考的哲學家,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第三位:赫拉克利特。
1
如果要給赫拉克利特這個名字之前加上一個定語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傲慢的赫拉克利特”。
傲慢,這個詞兒聽上去不像是一個褒義詞對吧?那麽為什麽這位赫拉克利特先生是傲慢的呢?
因為他對於那些有名的詩人和哲學家都不屑一顧。
比如我們上一講提到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就非常看不起他。
在赫拉克利特看來,畢達哥拉斯的學說毫無智慧,隻不過是惡作劇罷了。不僅是對畢達哥拉斯,甚至是鼎鼎大名的古希臘盲眼詩人荷馬,就是寫了《荷馬史詩》的那位,赫拉克利特也非常厭惡。他說荷馬把人間的醜陋行為都加在神靈身上,這種行為讓人不能忍受,因此應該用鞭子抽打他。
赫拉克利特倒也挺“公平”的:他不單看不起那些聲名顯赫的人,對於普通民眾也非常失望,所以他最後寧願隱居在山林裏。
別人問他:“當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你為什麽總是保持沉默?”赫拉克利特回答說:“為什麽?這還用說嗎?這樣才好讓你們去嘮叨啊!”
他經常會出現在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的神廟附近,和小孩子們一起玩擲骰子的遊戲,他認為這比參加所謂的政治活動有意思得多。
赫拉克利特這麽憤世嫉俗,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當時,他的家鄉愛非斯城邦,乃至整個希臘,都在波斯人的威脅下,他希望自己家鄉的民眾能多一點智慧,同時又能學習波斯人的進取精神。可是他看到的是人們的無知。當他得知他的好朋友赫爾謨多羅被驅逐的時候,他憤怒地說:“愛非斯的成年人應該全都被絞死,他們最好把城邦交給小孩子。因為成年人把他們當中最高尚的人給趕走了!”
別看赫拉克利特說話這麽極端,他在生活上可是個無欲無求的人。要知道,他的出身非常高貴,是愛非斯祭司王巴斯魯斯的兒子,原本可以繼承王位,但他把王位讓給了兄弟,自己隱居去了。
波斯王大流士寫了一封信邀請他去宮廷中講授哲學,他也拒絕了。赫拉克利特對權勢、富貴不感興趣,他真正關心的是人的心靈,他說:“你永遠不會找到心靈的邊界,不管你從哪裏向它走去。”
那麽問題來了:赫拉克利特難道就是靠憤世嫉俗或無欲無求出名的嗎?
當然不是!我們之所以會在今天依舊提到他,是因為他在哲學上有不小的成就。
2
我們都知道,古希臘有個大名鼎鼎的哲學家,叫蘇格拉底(我們後麵也會說到他),他就對赫拉克利特十分推崇。
蘇格拉底在讀到赫拉克利特的殘篇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了解的部分是美妙的,而且我想,我所不了解的部分也應該是美妙的。”
德國有一位有名的哲學家叫黑格爾,他更是直接把赫拉克利特之前的哲學家都忽略了,認為赫拉克利特才是哲學的完美開端,他說讀到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時就像“在茫茫大海裏航行看見了新大陸”一樣。另一位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尼采也說:“赫拉克利特永遠不會過時。”
這幾位超級大咖都如此推崇赫拉克利特,你們是不是很好奇赫拉克利特到底有什麽了不起的思想,能讓這些偉大的哲學家都對他讚不絕口呢?
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
我們之前說過,古希臘哲學家都很關心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也不例外,他對世界的本原也有自己的看法:既不是“水”,也不是“數”,而是一團“火”。
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宇宙“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按一定尺度熄滅”。
可能有些人一聽,覺得並沒有什麽了不起的嘛,不就是一個比喻嗎?
這句話其實大有奧妙。
請注意:赫拉克利特特別強調了宇宙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還強調了火的“燃燒”和“熄滅”。
這意味著什麽呢?黑格爾對此有過一個說法:赫拉克利特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他是第一個把宇宙理解為一個過程的人。
一說到“火”,大家腦海中出現的就是“火焰”,是東西在燃燒時發出的光和熱。如果我們真的把赫拉克利特這句話中的“火”理解為具體的火焰,那可就嚇人了。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森林大火吧?在過去幾年,美國的加州大火和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都燃燒了幾個月,把很多人的家園都燒毀了,中國的大興安嶺在1987年也發生過一次嚴重火災,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所以,如果世界上到處都是在燃燒的火焰,那還了得?
赫拉克利特所說的“火”,並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火焰,他所說的“火”和“萬物”的關係就好像是“金錢”和“商品”的關係:錢可以換成商品,商品也可以換成錢。而萬物可以體現為火的燃燒和熄滅,火的燃燒和熄滅也可以表現為世界萬物的變化過程。
學過物理的同學可能會發現,赫拉克利特所說的“火”,其實就是現代物理學裏所說的“能量”。而燃燒的火焰本身就代表著能量的切換——一個物體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而世界萬物的變化都可以用能量的轉換來解釋。比如一個物體從高處落下,那是它的重力勢能轉換成了動能;水池裏的水分在太陽的照耀下蒸發,變成了水蒸氣跑到空氣中,那是太陽光的熱能轉換成了水的內能,改變了水的形態……
整個宇宙就是能量聚集、散逸、轉換的過程啊!
而且現在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像太陽這樣的恒星,真的就是一團活火。兩千五百年前的赫拉克利特不可能具備現代物理學知識,但他表達了類似的意思。不同的地方在於,現代科學家借助精密的觀測儀器和嚴謹的數學運算來解釋宇宙現象,而赫拉克利特則用智慧的頭腦和哲學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所以,“宇宙就是一團永恒的火,按一定尺度燃燒,按一定尺度熄滅”,這個觀點在赫拉克利特那個時代能被提出來,是很先進的。
那麽,僅憑這一點,赫拉克利特就名垂青史了嗎?黑格爾又為什麽認為赫拉克利特是西方哲學的開端呢?
3
因為,赫拉克利特關於“火”的觀點,其深意還不止於此。
我們不妨再來品味一下“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按一定尺度熄滅”。
什麽叫“按一定尺度”燃燒,“按一定尺度”熄滅呢?
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萬物在變化運轉時不是混亂一片的,而是有“尺度”的——“黃昏”是白天轉為黑夜的尺度,“氣溫降到0攝氏度”是水結成冰的尺度,“秋天到來”是大雁成群結隊往南方飛的尺度。
這些“尺度”構成了宇宙的秩序,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的總的“尺度”取名為“邏各斯”。
“邏各斯”就好像是宇宙的指揮家,萬物都根據它來運轉。赫拉克利特說,邏各斯是可以被人理解的,隻是人們未必能真正理解它,而且很難用語言去表述它。
這個話,其實跟中國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所說的一句話很像,那句話說出來大家可能也都聽說過: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老子心目中世界的最高原則,但老子認為一旦用語言把“道”表述出來,它就不再是原來那個“道”了。你看,不管是“邏各斯”還是“道”,這些哲學家都希望找到世界運行的根本規律,這比尋找世界的本原又更進了一步。
那麽,世界萬物的根本規律到底是什麽呢?雖然赫拉克利特認為我們難以用語言說清邏各斯,但我們仍舊可以通過思考去理解它。宇宙這團不斷燃燒和熄滅的活火,它帶來的是什麽?是變化!這種變化是持續不斷的,過去、現在、未來始終如此,所以我們把這種變化叫作“流變”。
赫拉克利特用一句話來表述萬物的流變,這句話非常有名,你一定要知道,很多人也會把它用在文章裏,即: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河水每時每刻都在流動,前一刻的河流跟後一刻的河流是不同的,所以兩次分別踏進的河流已經不能算是同一條河流了。赫拉克利特甚至說,兩次踏進河流的這個人也是不同的,隻是人的變化不像河流的變化那麽明顯罷了。
那麽,事物流變的根源是什麽呢?
赫拉克利特給出了自己獨特的解釋:是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
4
一說到“矛盾鬥爭”,大家是不是會想到吵架、打仗這些事情?
其實宇宙間的矛盾鬥爭是非常廣泛的,比如,幹冷空氣遇到暖濕氣流,就會下雨,甚至還會電閃雷鳴——這就是幹冷空氣和暖濕氣流這對矛盾的鬥爭。這樣的鬥爭並不帶來混亂,而是發展為更高層麵的和諧。
用哲學的語言來講,這叫“對立統一”。我們把這種看問題的眼光叫作“辯證法”。赫拉克利特開創了“辯證法”,這是他非常重要的哲學成就。
如果你覺得“辯證法”有一點抽象,那麽我們可以舉例子來理解:
同學們見過拉小提琴嗎?琴弓優雅地搭在琴弦上,然而這樣並不能產生音樂。隻有當琴弓以一定的角度和力量與琴弦摩擦,才能讓琴弦振動起來,發出美妙的聲響——我們可以把琴弓和琴弦看作一對矛盾,它們之間的摩擦就是鬥爭,而悅耳的音樂就是琴弓與琴弦的對立統一。
赫拉克利特說,世界上的種種矛盾不僅會相互轉化,而且它們本質上是一致的。舉個例子:一個人覺得肚子餓了,他會去找東西吃,然後他就飽了。如果他不知道什麽是餓,也就不會想吃飽肚子。所以“飽”和“餓”本質上是對立統一的。
又比如說,一個人如果想跳起來,他首先必須彎曲膝蓋下蹲一點才能起跳。那麽就可以說,下蹲是起跳的一部分。
當然,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還比較原始,所以我們稱之為“樸素辯證法”。
但即便如此,在那個時代赫拉克利特就能提出這樣的理論,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現在,你能明白蘇格拉底、黑格爾、尼采這些大哲學家為什麽都非常推崇赫拉克利特了嗎?
不過,即使後世的大咖們都為他背書,在思想活躍的古希臘時代,還是有人堅決反對赫拉克利特的理論的。下一章,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位著名的反對者。
人物卡: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古希臘哲學家,其著名理論為:“宇宙就是一團永恒的火,按一定尺度燃燒,按一定尺度熄滅。”
他首次提出宇宙是一個有燃燒和熄滅的過程。此外,這個理論還蘊含了一個道理:萬事萬物的變化,是有一個“尺度”存在的。
知識卡1:邏各斯
“尺度”被赫拉克利特命名為“邏各斯”,用來指宇宙萬物運行的總規律,與中國的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知識卡2: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指萬事萬物都在變化。而現在人們往往用來比喻人不會犯兩次相同的錯誤,或不可能再回到過去。
知識卡3:樸素辯證法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樸素辯證法”: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為最高層麵的和諧。世界上的矛盾不僅會互相轉化,而且本質上是一致的。用哲學的語言講,這叫“對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