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畢達哥拉斯——堅決不吃豆子的哲學家
在上一章,我們介紹了一位叫泰勒斯的哲學家,他對世界的看法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一句是“水是萬物之源”,還有一句是“萬物有靈”。
我們說,泰勒斯開啟了西方自然哲學的傳統,也引領了熱愛智慧、追尋真理的潮流。這個潮流延續了兩千多年,到現在依舊沒過時。
泰勒斯曾經這樣寫過一首詩歌:
多說話並不表示心裏理解,
去尋找唯一的智慧吧,去選擇唯一的善吧,
這樣就會鉗住嘮叨不休的舌頭。
泰勒斯的意思就是,與其喋喋不休,不如停下來思考一番,尋找“智慧”和“善”才是頭等大事。
而這一章我們要出場的哲學家,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畢達哥拉斯。
1
畢達哥拉斯在某些方麵和泰勒斯很像,比如,他們都很有錢。
畢達哥拉斯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家境富裕。這為他四處遊曆提供了保障——我們之前已經說過,在古希臘那個時代,隻有不用為生計奔波的人,才會有閑暇去做一些別的思考。
而與泰勒斯不同的是,畢達哥拉斯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還是個跨界達人。他擁有一係列的頭銜,除了哲學家之外,還是數學家、天文學家、音樂家、教師、修道士、心理治療師等。
這位老兄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著名的詩:
斜邊的平方,
如果我沒有弄錯,
等於其他兩邊的
平方之和。
哈哈,是不是覺得:這算哪門子的詩?
我們的重點不在於討論這是不是詩,而是在於他寫的內容。如果你學過幾何,應該一眼就能看出來了:這分明就是數學中的“勾股定理”呀:
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沒錯,根據考古發現,在中國,周朝的時候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說法,所以我們把它叫作“勾股定理”。而在西方,這是畢達哥拉斯先發現的,所以人們就把它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
畢達哥拉斯和數學的淵源,還得從他的父親說起。
畢達哥拉斯出生在愛琴海上的薩摩斯島,而他父親的老家是在腓尼基一個叫提爾的地方。腓尼基在地中海的東岸,離希臘也不算很遠,但已經算是亞洲了,大約就是現在的黎巴嫩那一塊,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翻開地圖看一下。
提爾是個港口城市,那裏的人們都很會做生意,所以算術都很好。畢達哥拉斯的父親把生意從提爾做到了薩摩斯島,娶了當地的女子,於是才有了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小時候被他父親送回提爾接受啟蒙教育,然後才回到薩摩斯島學習詩歌和音樂。
可能是遺傳,也可能是環境影響,畢達哥拉斯對數字特別敏感。
2
基於對數字的敏感,畢達哥拉斯提出了一個與泰勒斯完全不同的觀點。
正如我們之前了解到的,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水,但畢達哥拉斯不同意這個觀點:NO!世界的本原並不是水!
那是什麽呢?
請注意,畢達哥拉斯不是數學很好嗎?沒錯,在他看來,世界的本原是“數”,也就是數字。
他的著名觀點就是:“萬物都是數。”
看到這裏,不知道你會不會想:
哎喲,原來哲學這麽簡單啊!隻要用“萬物都是……”造個句子就行啦,誰不會呢?萬物的本原是木,萬物的本原是火,萬物的本原是冰激淩……
可是,當哲學家真的有那麽簡單嗎?當然不是。你可以提出一個觀點,但重要的是你需要解釋它,把道理說通。
畢達哥拉斯並不是隻說了一句“萬物都是數”,關鍵是他能解釋自己這個理論。
在畢達哥拉斯的這套理論裏,數字絕非它們看起來那麽簡單。
他認為,在那麽多數字中,“1”最了不起,因為其他數都是由“1”疊加而來的,“1”就好像是宇宙的發動機。
“2”呢?它由“1”產生,但是“2”又在“1”的基礎上帶來了變化,它跟“1”結合起來就成了“3”。所以“2”跟“1”一樣,也是宇宙的創造者。他還說,“3”可以代表多姿多彩的世界。“4”可以象征一年有四季……
值得一提的是,畢達哥拉斯覺得“4”是最完美的,因為“4”以內的數加起來等於“10”。
為此,他還專門寫過一段歌頌“4”的話:
聖潔的、聖潔的“4”啊!您孕育著永流不息的創造源泉!因為您起源於純潔而深奧的“1”,依次達到聖潔的“4”,然後生出聖潔的“10”。您是天下之母,無所不包,無所不屬……
你們看,畢達哥拉斯對數字確實充滿了感情,在他的眼裏,世界萬物都有消亡的一天,但“數”是永恒不變的。“數”的世界是最美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以“數”作為“模板”構成的。
說到畢達哥拉斯的這個理論,不由得讓人想起在中國和他差不多時代的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李耳,當然,我們更熟悉他的一個稱呼——老子。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也曾說過一句話,叫作: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當然,在老子的這句話裏,“一”“二”“三”這些數字並不是確指,重點是想說明萬物從少發展到多、從簡單發展到複雜的道理。但老子和畢達哥拉斯的理論對照起來看,似乎有那麽一點相通的意思。
3
畢達哥拉斯所說的“萬物都是數”中的“萬物”,不僅是指他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他還上升到了更宏大的角度:宇宙。
有一天,畢達哥拉斯路過一家鐵匠鋪,聽到裏麵傳出乒乒乓乓的打鐵聲,音調高低各不相同。他不由得被吸引了,走進去一看,發現比較重的錘子打在鐵塊上會發出低沉的聲音,比較輕的錘子敲出來的聲音就比較清脆。
現在我們都知道,重量的大小是可以用數字來表示的,比如56千克、1200克。而當時的畢達哥拉斯也靈光一現,開了竅:
既然音調的高低與錘子的重量有關,那麽音樂不就可以轉換成數字了嗎?
大家一定見過弦樂器,比如小提琴、吉他、琵琶……我們知道,不同長度的弦發出的聲音是高低不同的,這也是音樂可以用數字來展現的一個例證。
到了這兒,畢達哥拉斯又上升了一個高度:
我們生活的世界,乃至整個宇宙中的一切都是音樂,無論是瓷器碰撞的叮當聲,還是火山噴發的轟隆聲;無論是大河奔流的聲音,還是夜空中星星運行所發出的聲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偉大的交響樂團,每個物體就像是這個樂團裏的一件樂器,發出自己獨有的聲響。
畢達哥拉斯把這稱為“宇宙的和聲”,他說自己聽到了宇宙所演奏的音樂會。
這些就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畢達哥拉斯在思考和探索的東西。
但是,可能有的同學會問:
既然畢達哥拉斯的理論都圍繞“數字”展開,他也發現了“畢達哥拉斯定理”,那我們為什麽不說畢達哥拉斯是一位數學家,而把他歸類為哲學家呢?
不得不說,這是個好問題。
還記得我在第一章說過的一句話嗎?
“哲學和科學的一個區別在於,哲學並不追求具體的知識,而是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眼光。”
我們之所以說畢達哥拉斯是一位哲學家而不是數學家,就是在於他“萬物都是數”這個觀點。他不僅追求具體的知識,還想更進一步地探索這個世界的本原。畢達哥拉斯這個“萬物都是數”的思想影響了後來的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直到現在,不少物理學家們仍舊相信可以通過數學公式來理解宇宙運行的規律。
盡管畢達哥拉斯用確切的“數”來解釋世界的本原,強調了“理智”,但他同時還有相信“神秘”的另一麵。
這也是畢達哥拉斯的學說留給後人更多思考的一個原因。
4
“理智”和“神秘”這兩樣東西,常常是如影隨形的。
如今,我們有一些人喜歡走極端:一種人看問題隻憑直覺,不喜歡用事實和邏輯來認識事物,這種人很容易產生偏見或者相信謠言;也很容易相信“陰謀論”,認為各種重大事件背後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別人怎麽向他解釋都不聽。而另一類人呢,認為現有的科學知識就是一切,拒絕承認廣闊而未知的領域,隻要是跟自己掌握的知識不符合的事物,就一概判定為謬論,是瞎講。
這兩種人,其實都有必要了解一下畢達哥拉斯的思想。
按照畢達哥拉斯的觀點:在哲學的世界中,“理智”與“神秘”是相伴而生的。
而這也正是哲學的兩張不同的麵孔。
畢達哥拉斯不僅用畢生的時間來研究宇宙是如何以數的形式保持和諧的,他還認為人的靈魂也應當追求一種和諧的狀態。畢達哥拉斯年輕時曾在埃及待了十年,這段時間他主要都在神廟中與祭司們相處,埃及人對於靈魂輪回的看法深深影響了畢達哥拉斯。
泰勒斯曾說“萬物有靈”,而畢達哥拉斯不僅認為萬物都有靈魂,還認為“靈魂會從一個生命體轉移到另一個生命體”。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條小狗正在被鞭打,他停下來懇求那個揮舞著鞭子的人說:“住手吧,別打了。這條狗的身上寄居著我一位朋友的靈魂,因為我聽到了他的聲音。”
這聽上去是不是有點迷信?不要緊,我之前說過,我們是了解這些古代哲學家的思考過程,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要接受他們的觀點。
畢達哥拉斯認為,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都被囚禁在肉體中,這會讓靈魂變得汙濁不堪,因此要通過恰當的飲食、運動以及思考來淨化靈魂。
畢達哥拉斯50歲那年離開故鄉去了意大利,在意大利最南端的克羅托內辦起了一所帶有宗教社團性質的學校。這個學校裏的人們穿一種獨特的白色袍子,他們共享財產,一起生活,並被禁止向外泄露畢達哥拉斯的授課內容。他們在這裏討論問題、閱讀書籍、鍛煉身體、欣賞音樂、祭拜太陽神阿波羅,他們相信這種寧靜而莊嚴的生活能夠淨化靈魂。
從一定程度上說,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弟子們的生活方式跟信仰宗教的僧侶已經很接近了,他們有共同的信仰,注重身心的修行,敬奉神靈。畢達哥拉斯還給弟子們定下了一係列嚴格的戒律。比如,不能吃豆子和動物心髒,不能在光亮處照鏡子,不能用刀子去撥火焰,等等。
聽了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生們這些行為,有同學可能又要問了:
之前我們聊了哲學和科學,那麽,又怎麽區分哲學和宗教呢?
確實,這兩個領域有不少交叉的部分。但總的來說,宗教強調對神秘事物的信仰和體驗,而哲學強調對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對於上述禁忌,如果畢達哥拉斯隻是相信它們並且去執行,那麽就更接近宗教;而畢達哥拉斯是用自己的學說來解釋這些禁忌,那就更接近哲學。
比如,畢達哥拉斯認為吃豆子會帶走一部分靈魂,他的解釋是,因為豆子會導致脹氣,氣體出來的時候就帶走了人的靈氣。我們先不說畢達哥拉斯的認知是不是正確,但他是在努力解釋自己的行為。既然豆子會帶走人的靈魂,所以畢達哥拉斯認為踐踏豆子也不應該被允許。相傳畢達哥拉斯活到80歲,他在逃避反對者追趕的時候,來到一塊蠶豆地邊,因為不能踐踏豆子的信念而主動停下腳步,不幸被追上來的反對者殺死了。
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那還真是令人感慨啊!
你會如何看待畢達哥拉斯因為嚴守自己定下的規矩而丟掉性命這件事呢?會覺得他愚蠢,還是對他肅然起敬,或是認為不值得呢?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5
畢達哥拉斯曾說“不能製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
很有意思的是,我最近在使用的一個運動軟件,其口號就是“自律讓我自由”。自律和自由二者看上去矛盾,但其實相輔相成。
而畢達哥拉斯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能夠主動遵守規則,他的靈魂在那一刻就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畢達哥拉斯真正關心的是人的靈魂,或者說,是人的生活態度。他不僅倡導這種生活態度,還能堅定地去實踐它。他鑽研各個領域的學問,正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變得更和諧、更美好。
從這一點上來說,畢達哥拉斯確實是一位哲學家而不是數學家,你說對不對?
親愛的同學們,關於畢達哥拉斯,我就介紹到這裏。當你看完這兩章之後,不知道是否有點明白哲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了呢?
人物卡: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大概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是古希臘的貴族。他特別擅長數學,我們非常熟悉的“勾股定理”,在西方就是他發現的,因此也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
知識卡1:萬物都是數
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數,比如1、2、3、4。在這個基礎上,他還提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音樂”,因為音樂也可以轉換成數字。
知識卡2:理智與神秘
畢達哥拉斯的學說讓我們看到,哲學的世界既有理智的一麵,也有神秘的一麵:他用非常理智乃至克製的生活方式,來追求和探索神秘而未知的靈魂和諧。
知識卡3:理想與現實
畢達哥拉斯認為數學的世界是完美的,但這種完美,很多時候隻能存在於理想之中。比如,我們能夠在腦海中想象一個完美的圓形,但是我們無法畫出一個完美的圓形,哪怕借助再精密的圓規,也會有非常小的誤差。
而我們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真理,其實就好像是那個完美但無法畫出的圓。這大概就是哲學的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