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2 初版前言:卡內基夫人說
從繁忙的商務運作中退休後,我的丈夫架不住美國和英國的朋友們的熱切懇求,開始時不時地寫下一些對他早期生活的回憶。然而,不久之後,他就發現自己的生活沒有預期的那麽悠閑,而是比以往更忙,被更多的事務占據。撰寫這些回憶隻能預留到他在蘇格蘭度假之時。每年夏天的幾個禮拜,我們退隱到我們在奧特納加荒野的小平房,享受簡單的生活,而卡內基先生在那裏完成了自傳的大部分內容。回憶早期的生活使他很快活。當他在寫作時,就仿佛重溫了那段時光。他就這樣忙碌到1914年6月,當時戰爭的烏雲已開始聚集,而當聽到了8月4日[1]的那則重大新聞後,我們立刻離開了山間的隱居地,回到斯基沃,以便更好地了解時局。
他的回憶錄就此戛然而止。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關心過私人事務。很多次,他嚐試著繼續寫作,但是卻發覺這隻是徒勞。到那時為止,他過著中年人的生活——而且是早期的中年人的生活——每天打高爾夫球、釣魚、遊泳,有時一天會完成這三項運動。他一直嚐試著做一個樂觀主義者,而且也做到了,即使是麵對著希望破滅的情景。然而這場世界性的災難對他來說卻難以承受,他心碎了。兩次嚴重的肺炎加速了他的衰老,接著又患上了流感。
早於卡內基先生幾個月去世的一位與他同一時代的人曾經說過:“他絕不可能承擔起年老後的重負。”而對於那些有機會私下了解他的人來說,也許卡內基先生一生最令人振奮的部分就是他如何承擔他“年老後的重負”。他總是耐心、體貼、愉悅,對任何微小的樂趣或得到的服務充滿感激,從不考慮自己,而總是期待著明天更美好的黎明。他的精神甚至越來越煥發,直至“他不在了,被上帝帶走”。
在他手稿的扉頁上,他親手寫下了下列文字:“這些回憶錄中,很可能隻有小部分是公眾感興趣並想要閱讀的,而一些私人的部分和大部分內容則很可能取悅我的親戚朋友。我認為,很多我時不時寫下的內容都應該被有選擇地省略。不管誰整理這些筆記,都應該小心謹慎,不要給公眾太多的閱讀負擔。應該選擇一位既有心又有頭腦的人來完成這項工作。”
那麽,還有誰能比我們的朋友約翰·C.範·戴克教授更符合這項描述呢?當他看到這份手稿時,他評論道:“我心甘情願為出版本書而工作。”當時他還沒讀到卡內基先生寫的備注。因此,這是一個雙向的選擇,而他為此付出的心血證明了這是個明智的選擇——是以一段罕見的美好友誼而作出的選擇。
路易斯·懷特菲爾德·卡內基
紐約
1920年4月16日
[1] 1914年8月4日,德國入侵比利時,英國隨即向德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