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處囊中,脫穎而出
大學畢業之際,擺在王誌綱麵前有三條路,一是進政府機關當幹部,二是留校當助教(那時大學教師地位頗高),三是到研究機構做學問。王誌綱首先排除了第一種,他表示自己堅決不走“仕途”。斟酌再三,他選擇了第三條路,因為這個“方法論迷”希望在一個專門的研究單位進一步攻克他孜孜以求的《資本論》之迷,並以嶄新的方法論,對當時改革開放中的一些理論與實際問題,進行獨到的觀察與思考。
1984年初,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步伐深入,許多地方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在京、津、滬等人才相對富餘的大城市,刮起了一陣人才被“挖走”的旋風。據不完全統計,僅那年五六兩個月,光深圳市就“挖”走了四千餘名科技人才。
甘肅地處邊遠,信息比較閉塞,文化經濟比較落後,天時、地利皆不如人,因而在引進人才中處於劣勢。那麽這個矛盾有無辦法解決呢?王誌綱在一篇研究報告中認為,辦法就是充分發揮政策上的靈活性,不隨大流,多辟蹊徑,引“才”而不一定引人。
王誌綱寫道:所謂人才,無非是指具備一定文化科學技能和創造才能的勞動者。各地通過招聘、調入等手段引進人才,主要是通過掌握勞動者實體的所有權,力求獨享他的科技、創造才能。人與才——人才在客體與主體上這種可分離性,昭示了兩個問題:其一,像甘肅這樣一些比較落後的地區,通常采用的一些人才引進方法並不那麽保險,如果運用不當,引進單位耗費不少,卻可能得到的隻是人,不是才;其二,人才引進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不改變人才所有權,即隸屬關係,隻引進人才的知識、技能,而不是人本身。這裏姑且借用兩個名詞,稱前者為人才資源的“硬件”開發,後者為人才資源的“軟件”開發。他繼而分析道:在我國現有條件下,對人才資源實施“軟件”開發,相對“硬件”開發,所受限製要小得多,周旋餘地要大得多,值得西北各落後省市大做文章。因為我國東南地區與西北地區有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別,這就限製了西北地區包括我們甘肅對東南部積壓人才的開發效果,但限製的隻是我們對人才“硬件”的引進,並未限製住我們對人才“軟件”的開發。為此,王誌綱提出對策:如何對人才“軟件”進行開發呢?在現有人事製度下,對不願意離開發達省市來甘肅的人才,我們可仿效農村專業戶“離土不離鄉”的辦法,繞開客觀條件限製,采取下列開發途徑:
一雇:對於已離職、退休的科技人才,可用雇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雇請他們來甘肅短期服務,發揮其餘熱。
二聘:對於那些身居要津,能隨時接觸並掌握國內外最新科技、經濟信息的專業人才,可采用聘的方法,及時地分享其所獲得的信息。
三邀:對有名望的專家學者,可采取邀的辦法,邀請他們來講學,提供技術谘詢,排解技術難題;對不斷有所發明創造的人才,為他們提供優裕的條件,邀請他們隨時將自己的科技項目拿來甘肅試驗,甘肅優先分享推廣效益。
四借:對於積壓、閑散、發揮不出才幹但又不願西調的專業人才,可采用借的方法,為他們提供用武之地,借他們來短期服務。
五聯:利用統戰、外事及民間渠道,將甘肅籍散居國外的華僑、華商以及在國內各發達省市的甘肅籍科技人才聯絡起來,利用他們的熱忱。動員他們隨時向家鄉提供各種有用信息、知識和技術,為家鄉建設做貢獻!這是王誌綱踏入社會之後,應用他的“方法論”武器,為有關部門做出的第一個策劃方案。
當時,人才“軟件”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地處偏遠的西北貧困省要想引進人才,難度顯然很大。王誌綱的這一策劃,既有觀念的新穎性、突破性——人與才分離,引才而不一定引人;又有相當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離土不離鄉”的5條辦法。這對於一個青年研究人員來說,是十分可貴的。當時的《甘肅日報》全文刊發了這一策劃性建議。
在王誌綱的研究課題中,值得注意的還有兩篇論文:一篇是1984年發表於《甘肅社會科學》的《生活方式中西考》(筆名為:王峙崗);另一篇則是先後被《光明日報》、《經濟學周報》摘發的論文——《傳統經濟模式的理論基礎究竟是什麽?》。
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對商業的革命性及其對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衝擊力,曾經寫下一個結論:商人對於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由於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現在商人來到了這個世界,它應當是這個世界發生變革的起點。“方法論迷”王誌綱注意到了這一實際上是肯定市場經濟作用的論斷,他運用這一基本方法,針對當時西方生活方式對開放中國的衝擊,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成了我們的基本國策。閉關自守的大門打開了,一個複雜紛呈的世界展現在我們眼前,兩套不相關的生活方式伴隨著經濟的聯姻也走到了一起。西裝衝擊著中山裝;牛仔褲衝擊著燈籠褲;快餐衝擊著“四盤八碗”;交誼舞走進神聖莊嚴的會議室;“夜生活”成了青年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和“無產階級生活方式”,一個念叨了幾十年的政治術語、政治口號,今天被賦予了活生生的內容,擺在每個人的麵前。究竟什麽生活方式是資產階級的?什麽是無資產階級的呢?一個不能回避的現實課題擺在了人們的麵前。王誌綱尖銳地提出了下麵的命題:豐衣足食,不是資產階級專有的,任何階級,都不會安貧守窮。貧困,是階級社會強加於無產階級的;貧乏,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首要敵人。追求富裕幸福,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出發點。可見,所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和“無產階級生活方式”,不論就內容還是形式,都是沒有根本區別的。資產階級充分享用現代物質文明賜予他們的果實,無產階級也有這一要求。若果真要對生活方式劃分階級性的話,那隻能從實現這一生活方式的途徑和手段去劃。即,資產階級是不勞而獲,把自己的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無產階級是勞而不獲,隻能承受苦難。他進行了一個大膽的預言: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本來就是形而上學卵翼下並行不悖的一對孿生兄弟,因此,麵對西方生活方式的衝擊,在如何建立新條件下的新生活方式問題上,現實中一定會爆發“國粹派”和“崇洋派”的紛爭,這是不足為奇的。王誌綱的結論是:現在我們需要的不是對西方生活方式進行“圍、追、堵、截”,而是放開汲取。讓人們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根據各自的審美情趣、價值觀、消費能力、文化修養去選擇,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科學,終究要戰勝愚昧;健康、文明的東西終究要取代腐朽、落後的東西。當時發表在一份發行量極為有限的社科刊物上的這篇文章,並沒有引起多少學術界的關注。然而,關於“生活方式”的論述,關於“西方衝擊”的分析與對策,其中閃爍的真知灼見,就是今天讀起來也仍然頗具教益,可見,方法論在王誌綱的蓄積中已經充滿了能量,隨時準備迎接現實中重大課題的挑戰。
更有意思的是,這篇論文中關於“西方生活方式衝擊”的分析,和對於“盲目排外”與“盲目崇外”的批判,在一年多後直接導致了中國新聞媒體的一場衝擊波,也使王誌綱從此躍上了中國政治舞台的聚光點。
如果說,這一論文盡管發表了,但仍然處於學術“囊錐”之中,並非“脫穎而出”;那麽,幾乎同時發表的論文即《傳統經濟模式的理論基礎究竟是什麽?》一文,就如同打了一個猛炮。
當時,中國社會科學界正在討論中共中央總書記提出的一個課題:傳統經濟體製的理論基礎究竟是什麽?這是一個關乎改革大局的討論,不少知名學者紛紛發表看法,有人認為是“產品經濟”,有人認為是“軍事共產主義”,有人則提出“根子在計劃經濟”,一時爭論不休。
王誌綱這一無名小輩,從偏遠的西北揮筆參加了這一論戰,他不畏懼“名人”、“權威”的定論,手持馬克思方法論的利器,直搗問題的核心所在:我國僵化模式賴以依存的理論基礎,單純以“自然經濟論”或“產品經濟論”來解釋是難以說清的。實際上,它是“產品經濟論”、“自然經濟論”、“戰時經濟論”這三種理論的混合體。三種理論來源不同,但其內容的共同點為:排斥和否定商品經濟。正是這一共性,使三種理論具備了可融性。經過辯證的分析論證,他做出了理論概括:決定我國原有僵化體製形成、發展的傳統經濟觀念,從理論上看,是“產品經濟論”;從人們的實際理解上看,它衍化為“自然經濟論”;從實踐上看,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戰時經濟論”,三位一體,密切相依。三者從不同角度都排斥和否定商品經濟。這一共性,構成了連接點,使它們能互相融合。盡管這一畸形“係統”產生和形成的原因複雜,來源渠道不一,但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它們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脫離中國實際的產物。
所以,確定社會主義經濟的“商品屬性”,從理論上來說,不僅是對“三論”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對教條主義方法論的突破,是實事求是精神在理論上的體現和確立。這可說是王誌綱崇尚“方法論”並倚此把握中國宏觀問題的一個重要嚐試。此文被《光明日報》選載,權威的《經濟學周報》在轉載時還加了一個編者按語:“這種概括,較為全麵,有助於消除導致這種模式的多種因素。”
王誌綱的“出鞘之劍”正待繼續行動,忽然,來了一個重大轉機。盡管在發表論文時,他用的是“王峙崗”這樣的筆名,王誌綱後來的引路人——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社長張選國,還是發現了“王誌綱”的新突破。
在此之前,王誌綱曾把想當新華社記者的考慮和嶽父商量。嶽父說:“你要真想進新華社,就到一個邊遠艱苦的地方去幹。一是易被接納,二是可鍛煉自己。”王誌綱托人把自己的幾篇文章交給了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社長張選國,沒想到張選國親自到蘭州招賢,那篇引起社會科學界廣泛關注的論文就是“三顧茅廬”的動因之一。
那時,王誌綱正忙於一對雙胞胎的尿布清洗工作,且單位已決定派他赴日本研修經濟管理,內蒙古分社已決定不去。每天要清洗幾十塊夾屎帶尿的布片,確實令人頭疼。王誌綱卻不動聲色、應付自如,原來他發明了一個“尿布清洗科學法”——用一個大桶,裝上發酵的洗滌劑,先把幾十張尿片扔進去浸泡一個小時,然後一塊塊鋪在水泥板上,用一個水勢凶猛的自來水管順勢猛衝,清洗完一涮一燙一曬,居然井井有條。
王誌綱還未來得及對這種“先進工作法”進行總結推廣,愛才如命的張選國社長再度來到蘭州,一日長談,王誌綱已無法推托。“士為知己者死”,他斷然拒絕其他**,握住了張選國伸過來的手。
從此,王誌綱的人生傳奇,又掀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