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影響力法則 衡量領導力的真正尺度是影響力

領導者看上去是什麽樣子的?他們總是擁有強大的氣場嗎?他們總是魅力超凡嗎?他們總能留給別人深刻的印象嗎?此外,你如何去衡量一個領導者的辦事效力呢?如果讓兩個人肩並肩站在一起,你能夠立刻就分辨出誰是更佳的領導者人選嗎?在過去的數百年裏,人們一直都被這些問題所困擾。

她是20世紀晚期最傑出的領袖之一,可是,她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無論如何都談不上深刻。當大多數人想到特蕾莎修女時,他們的腦海中浮現出的是一個柔弱、瘦小的女子,一個致力於服務“窮人中的窮人”的女子。如果僅從外表來看,她的形象就是如此,但這並不妨礙她成為一名偉大的領袖。我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她對別人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巨大影響。如果沒有影響力,你永遠也不可能去領導別人。

小身材,大影響

編輯《一條簡單的道路》(The Simple Path)一書的過程中,宗教作家露辛達·瓦爾迪曾與特蕾莎修女共事,她是這樣描述特蕾莎修女的:“一個典型的、精力充沛的創業者,她察覺到了某種需求並且為滿足這種需求采取了必要的行動,她克服重重困難建立了一個組織,製定了組織的章程,並在世界各地設立了眾多的分支機構。”

如果沒有影響力,你永遠也不可能去領導別人。

特蕾莎修女建立並領導的組織名為“仁愛傳教修女會”。當天主教會的其他修道會日漸衰退時,“仁愛傳教修女會”卻發展迅速,在她有生之年就擁有了4000多名會員(這還不包括為數眾多的誌願者)。在她的指引下,她的追隨者服務的區域遍及五大洲的25個國家。僅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她就建立了一家孤兒院、一個麻風病患者療養中心、一個收留臨終患者和赤貧人群的收容所,以及一個為肺結核患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救助的家園。隻有真正的領導者才能在組織建設方麵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

特蕾莎修女的影響絕非僅僅局限於她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來自各行各業、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對她心懷敬意,在她講話的時候,人們都會洗耳恭聽。曾擔任過總統演講撰稿人的作家佩吉·諾南描寫過特蕾莎修女1994年在全美祈禱早餐會上發表演講時的情形。下麵的這段文字足以說明特蕾莎修女的影響力是多麽巨大:

華盛頓的達官顯貴當時都在場,此外還有幾千名有過重生經曆的基督教徒、東正教徒和猶太教徒。特蕾莎修女談到了上帝、愛和家庭。她說我們必須相互關愛、彼此嗬護。很多人都對她的話表示讚同。

但隨著演講的繼續,她的話變得越來越尖銳了。她談到了養老院裏悶悶不樂的父母,說他們“非常傷心,因為自己被別人遺忘了”。她問大家:“我們是否心甘情願地付出,為了跟我們的家人在一起,還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座的不少人是嬰兒潮一代,他們開始坐不住了。特蕾莎修女還在繼續往下說:“在我看來,破壞當前和平局勢的最大因素就是墮胎。”隨後她用毫不妥協的語氣向大家闡述了自己的理由。當時現場一片寂靜,大約兩秒之後,雷鳴般的掌聲響徹全場。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在鼓掌,總統和第一夫人(比爾·克林頓和希拉裏·克林頓)、副總統及其夫人(戈爾夫婦)看上去都像是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坐像,一動不動。特蕾莎修女依然沒有就此打住。當演講結束的時候,她幾乎把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得罪光了。

在當時,如果說出那些話的是另外一個人,不管是誰,聽眾肯定會表達出自己的敵意。他們會發出噓聲,會嘲諷打岔,甚至會變得怒不可遏,憤而離席。可演講者是特蕾莎修女,她可能是當時全世界最受尊敬的人。所以每個人都得聽她把話說完,盡管他們中的很多人強烈反對她的觀點。事實上,特蕾莎修女每次講話的時候,人們都會認真聆聽。為什麽?因為她是一名真正的領導者,當一名真正的領導者發言時,人們就會洗耳恭聽。領導力的本質恰恰就是影響力。

領導力不是……

人們經常對領導力產生誤解。如果某人有個很響亮的頭銜或者被任命擔任某個領導職位,人們就會想當然地認為那個人就是領導者。有時候,事實倒也的確如此。不過,談到領導力,頭銜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

真正的領導地位是無法被授予、指派或委任的。因為真正的領導力來自一個人的影響力,而影響力是無法被委任的,必須靠自己去贏得。頭銜能夠帶來的唯一東西就是一點點的時間——你可以利用這點時間去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但也可能在這段時間內讓原有的影響力喪失殆盡。

有關領導力的五大誤解

對於領導者和領導力,人們抱有很多錯誤的概念和觀點,以下就是常見的五大誤解:

1.管理者就是領導者

有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領導和管理就是一碼事兒。直到幾年前,很多號稱談論領導力的圖書實際上往往講的是管理。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領導指的是影響他人,讓他人追隨自己,而管理關注的焦點是維持既定的係統和流程。曾任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的李·艾科卡說過一句頗具諷刺意味的話:“有時候,即便是最出色的經理人也像是一個牽著大狗的小孩子,他會等著看大狗想去哪裏,然後就能把它帶到那裏。”

要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領導能力而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去營造一種積極的改變。管理者能夠把握既定的前進方向,但卻無法改變這個方向。係統和流程隻能做到這樣。要想把人們帶往新的方向,你得具備影響力才行。

2.企業家就是領導者

人們往往會認為凡是企業家都是領導者,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企業家們擅長的是發現機會和抓住機會。他們能夠看到潛在的需求,並且知道如何在滿足這些需求的同時實現盈利。然而,並非所有的企業家都善於跟人打交道。很多企業家都覺得自己需要找到一個精於人際關係的合作夥伴,以便彌補自身的不足。如果他們無法影響別人,也就無法領導別人。

3.知識淵博的人就是領導者

弗朗西斯·培根爵士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如果你相信知識對於領導力來說至關重要,那你很可能會認為掌握知識的人或者智商高的人就是領導者。這種想法其實未必正確。隻要去任何一所名牌大學拜訪,你都能遇到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他們的思考能力好得超乎你的想象,但他們的領導能力卻低得驚人。由此可見,無論是智商還是受教育程度都不能跟領導力畫等號。

4.引領潮流的人就是領導者

另一個誤解認為:誰走在隊伍的最前麵,誰就是領導者。可是,第一名未必就是領導者。舉例來說,埃德蒙·希拉裏爵士是第一個登頂珠穆朗瑪峰的人。他在1953年完成了這一曆史性的壯舉,從那以後,數百人“追隨”著他的腳步登頂珠峰。然而,這一切並不意味著希拉裏就是一名領導者。在他登頂珠峰的時候,那次探險活動的官方領隊甚至都不是他,而是約翰·亨特。1958年,希拉裏參加了英聯邦的橫越南極洲遠征,並最終抵達了南極點,當時與他同行的是另一名領導者——衛維恩·福斯爵士。要成為領導者,一個人不僅要走在前麵,還要有人願意跟著他走,願意服從他的領導,並且願意采取行動去實現他描繪的願景。做一個弄潮兒跟成為一名領導者可不是一回事兒。

5.位高權重的人就是領導者

前麵已經提到,有關領導力的最大誤解就是,人們認為領導力是建立在職位基礎上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想想幾年前發生在科戴安特傳播集團的事情吧。這家著名廣告代理公司的前身是薩奇廣告公司。1994年,薩奇的機構投資者迫使董事會解雇了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莫裏斯·薩奇。結果如何呢?數名高管都跟著莫斯利離開了公司,公司的很多大客戶也隨即終止了合作,其中就包括英國航空公司和馬氏糖果公司。莫裏斯的影響力是如此之大,他的離開竟然造成公司的股價迅速從8.675美元降到了4美元。這一切正是影響力法則導致的結果。莫裏斯失去了他的頭銜和職位,但他依然是一個領導者。史丹利·哈夫迪曾經斷言:“不是職位造就了領導者,而是領導者造就了職位。”

誰才是真正的領導者?

很多年前,美國有一檔很火的電視遊戲節目叫作《說出真相》(To Tell the Truth)。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遊戲一開始,會有三個人站到台上,他們都會聲稱自己是某個人。其中隻有一個人說的是真話,其餘兩個人都是演員。一個由名人組成的評判小組會輪流向台上的三個人發問,時間到了以後,每一名評委都要猜一猜到底哪個人說的是真話。節目中的演員都偽裝得非常好,以至於經常能夠騙過所有的評委以及現場的觀眾。

相對而言,要確認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領導者就容易多了。如果有人聲稱自己是領導者,不要聽他說什麽,也不看他的資格證書,不核驗他的頭銜,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看看他的影響力到底如何。領導力隻有在追隨者那裏才能得到證明。

領導力隻有在追隨者那裏才能得到證明。

我親身體會到影響力法則是在大學畢業後開始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我完全符合那份工作的任職條件。我擁有正規的大學文憑;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我已經對那份工作有了比較深刻的洞見;我也的確在組織中擔任過領導職務,擁有正式的頭銜。這一切都讓我的簡曆看起來光彩照人,但卻無法讓我成為一名真正的領導者。在第一次召開董事會議時,我很快就發現了誰才是真正的領導者——一個名叫克勞德的農場主。他發言的時候,人們都會洗耳恭聽。他提出建議時,人們都會表示尊重。當他領頭的時候,其他人都會心甘情願地追隨他。如果我想影響大家,就必須先去影響克勞德,然後靠他去影響其他人。影響力法則就是這樣發揮作用的。

領導力是……

衡量領導力的真正尺度隻能是影響力,不可能是其他的任何因素。正如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所言:“權力就像淑女,如果你必須告訴人家自己是淑女,那你肯定不是。”在生活的各個層麵,如果你仔細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你就會發現,總有一些人是在引領別人,也總有一些人是在追隨別人。此外你還會發現,職位和頭銜並不能決定誰才是真正的領導者。

既然如此,為什麽有些人會成為領導者,而另一些人無論如何努力嚐試也影響不了他人呢?我相信以下這些因素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性格——他們是誰

真正的領導力往往源自一個人的內在。隨著時間的流逝,像備受矚目的摔跤巨星比利·格雷厄姆這樣的人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追隨者,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人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他性格中深層次的東西。

關係——他們認識誰

要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就必須得有人追隨你才行,這往往需要你去發展一些人際關係——這種關係越密切,你的領導潛力就越大。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每當走上新的領導崗位,我都會立即著手構建人際關係。隻要能夠認識恰當的人,並適時與他們建立起足夠全麵的人際關係,你就能夠成為組織裏真正的領導者。

知識——他們知道什麽

信息對於領導者來說至關重要。你需要掌握事實,了解動態變化的因素和把握好采取行動的時機,同時還要對未來的發展有遠見卓識。雖說僅僅掌握知識並不能讓一個人成為領導者,但如果你知識匱乏,那鐵定成不了領導者。每當加入一個新的組織,在試圖去領導他人之前,我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了解必要的信息,做好準備功課。

直覺——他們感受到了什麽

領導者不僅要掌握把控數據的能力,還要具備應對眾多無形因素的能力。事實上,這往往就是管理者和領導者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領導者會試圖去識別和影響一些無形的因素,比如精力、士氣、時機以及動力。

經驗——他們去過哪裏

作為一名領導者,你在過去麵臨過的挑戰越大,你目前的追隨者願意給你機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雖然過往的經曆不能確保你的可信度,但卻能夠激勵人們給你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的能力。

過去的成就——他們做過什麽

對於追隨者來說,沒有什麽比良好的過往成績更有說服力。我第一次擔任領導職務時,沒有什麽業績可言,當然也就無法借助過去取得的成就贏得人們的信任。可是,當我第二次走上領導崗位時,我已經有了一份良好的業績記錄。在以後的日子裏,每次擔任領導職務我都會竭盡全力,不懼風險,銳意進取,我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會讓我的追隨者們更加相信我的領導能力,並因此更願意聽從我的指揮。

能力——他們能做什麽

對於追隨者們來說,領導者的能力就是他們的底線。他們想要知道那個人能否帶領團隊走向成功的彼岸。人們願意聽你指揮,承認你是他們的領導者,最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裏。一旦他們不再相信你能夠帶領他們贏得最後的勝利,他們也就不會再聽從你的指揮、追隨你的腳步了。

不借助其他優勢的領導力

我的好朋友比爾·海貝爾是一名牧師,也是伊利諾伊州南巴靈頓柳樹灣社區教會的創辦人,這個教會目前已是北美最大的教會之一。比爾的領導能力讓我深感敬佩。在比爾看來,在整個社會中,教會是最倚重領導力的機構。我認識的很多商業人士聽到這種說法都大為震驚,但我覺得比爾說的沒錯。那麽,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麽呢?在誌願者組織中,你根本不可能憑借職位去領導他人。這種組織的領導者沒有什麽優勢可言。在其他組織中,處於領導崗位的人往往占據了巨大的優勢。比如,在軍隊中,領導者可以利用軍銜帶來的級別優勢,即便其他的手段都不管用了,領導者還可以把不服從命令的人關禁閉呢。在商業化的公司裏,老板們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員工的薪水、福利和獎金都掌握在老板們手中。大部分的追隨者都不會拿自己的生計開玩笑,一旦事關生計,員工們通常還是會樂意配合的。

所有影響力的本質都在於讓別人參與其中。

——心理學家哈利·奧維斯特

然而,在誌願者組織中,領導力隻會以最純粹的形式出現,那就是:影響力。心理學家哈利·奧維斯特認為:“所有影響力的本質都在於讓別人參與其中。”在自發性的組織中,你不可能強迫組織的成員參加活動。如果領導者沒有影響力,人們當然就不會追隨。

最近我在一次會議上發表了演講,台下的聽眾基本都是公司的總裁和首席執行官。當時有人向我請教,問我如何在他的組織中找出最優秀的領導者。我給他的建議是讓所有的候選人去誌願者組織當半年的領導。如果候選人能夠在沒有其他優勢的情況下讓人們追隨他——招募誌願者、為社區提供服務、與聯合之路慈善組織合作等——那你就可以斷定他們具備影響他人的能力。這一點足以證明他們的確是優秀的領導者。

從指揮官到二等兵再到總司令

我喜歡用故事來闡述影響力法則,其中一個故事跟亞伯拉罕·林肯有關。1832年,距離他成為總統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年輕的林肯組織了一群人參加黑鷹戰爭。在當時,自發組織隊伍參加民兵組織的人,往往就被任命為該連隊的領導者和指揮官,林肯也因此被授予了上尉軍銜。可是,林肯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帶兵打仗。此前他也沒有過參軍的經曆,所以對戰術也是一竅不通。他甚至連最簡單的軍事命令都記不住。

有一天,林肯帶著幾十個人在野外行軍,他需要指揮他們穿過一道大門從一片原野進入另一片原野。可是,他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林肯後來回憶過當時的情形,他說:“我想讓我的人從橫隊變為縱隊,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合適的口令。最後,我們快走到大門口的時候,我大聲喊道,‘隊伍解散,兩分鍾後在大門另一側集合’。”

隨著時間的推移,林肯在民兵組織中對他人的影響力實際上在逐漸減弱。其他軍官都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晉升,但林肯卻開始走下坡路。起初他被任命為上尉,但這個頭銜和職位並沒有帶給他什麽好處。他根本無法擺脫影響力法則。到了服役後期,林肯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為了一名二等兵。

那些自以為是領導,但卻沒有追隨者的人,隻不過是在說大話罷了。

幸運的是,林肯最終還是克服了無法影響他人的弱點,這無疑也是美國的幸運。在伊利諾伊州議會以及在美國眾議院任職期間,林肯同樣做著平凡的工作,跟在軍隊服役時沒有太大的區別。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懈的努力和人生閱曆的增加,林肯最終成為了一個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成為了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有一個關於領導力的諺語我很喜歡:“那些自以為是領導,但卻沒有追隨者的人,隻不過是在說大話罷了。”如果你無法影響他人,人們就不會追隨你。如果沒有人追隨你,你就不是一個領導者,這就是影響力法則。不管別人是怎麽說的,你要記住:衡量領導力的真正尺度隻能是影響力,不可能是其他的任何因素。

影響力法則

應用於你的生活

1.本章中提到的五大誤解中,你曾經有過哪幾個?管理者就是領導者、企業家就是領導者、知識淵博的人就是領導者、引領潮流的人就是領導者還是位高權重的人就是領導者?你為什麽會有這種誤解?這說明到目前為止你對影響力的認知還存在哪些問題?為了能夠在將來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領導力,你必須對自己當前的想法做哪些改變?

2.通常來說,你會依靠哪些因素說服他人聽從你的指揮?就本章中提及的七大因素,按照從1到10的衡量尺度給自己打分(1分意味著你不依仗這個因素,10分意味著你要頻繁依仗這個因素)。

·性格——你是誰

·關係——你認識誰

·知識——你知道什麽

·直覺——你感受到了什麽

·經驗——你去過哪裏

·過去的成就——你做過什麽

·能力——你能做什麽

對於那些打分比較低的因素,你如何才能進一步優化或者更好地應用這些因素?

3.找一個組織,去裏麵當誌願者。選擇一個你認可的地方或一件你認可的事情——比如說,學校、救濟貧民和無家可歸者的施濟所,或者某個社區服務項目——為此投入精力和時間。如果你認為自己有領導能力,那就嚐試去做一個領導者。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學會如何通過影響力去領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