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景山的晚風
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是個天崩地坼的日子。就在這一天,從黃土高坡上殺下來的闖王李自成,率領著被朝廷稱作是“流寇”、“逆賊”的農民軍,徹底占領了大明朝的京師北京。也就是在這天夜裏,崇禎皇帝在煤山壽皇亭(今北京景山東部)自縊身亡。從此,甲申三月十九日就成為曆史長河中一個極不平常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不僅標誌著大明帝國的崩潰,而且也預示著異族即將入主中原的開始。
後人已不太清楚崇禎帝自殺前後的詳細情況,現有的記載也不盡相同,甚至是矛盾百出。據說崇禎帝在三月十八日就知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便匆匆安排後事。在這天晚上,崇禎帝在乾清官最後召見周皇後和寵愛的袁妃,痛飲數杯之後,崇禎決定把太子及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由他們設法保護外逃活命。安排妥當之後,崇禎帝對周皇後長歎一聲道:
“大事去矣!”
話音剛落,便已是淚流滿麵。皇後、袁妃也是掩麵而泣,環立周圍的宮女更是哭聲一片。崇禎帝隻得揮揮手,命宮女們趕快出宮逃命,自尋活路。這時,周皇後抬起淚眼,無限哀怨地對崇禎說道:
“妾侍候陛下十八年,陛下從來聽不進我一句勸,以至弄到今天這樣的局麵!”
說完,周皇後便摟抱著太子和永、定二王,放聲痛哭。之後,又是千叮萬囑,依依不舍地把他們送走。
生離死別之後,各尋歸宿。周皇後回到她的坤寧宮,上吊自殺,幹脆利落。崇禎皇帝見狀連聲稱好。袁妃也回西宮,在崇禎帝的逼迫之下,上吊自殺,不料繩子一斷,竟未能一次成功。皇帝隻得上去連砍三劍,助她上路。十五歲的長平公主,也被崇禎召來。公主大概已預感到了厄運難逃,大聲哀號。崇禎帝隻說了句“你為什麽要生在我家呢”,便以左袖掩麵,右手揮劍砍向公主,沒想到公主在情急之下,本能地以左臂擋劍,結果被砍落左臂,昏死倒地。崇禎見此慘狀,再也不忍痛下殺手,便又召集平時寵愛的妃嬪,親手一一砍殺。
此時的崇禎帝似乎已處於半瘋狂的狀態之中。他清理後宮之後,竟親自換上快靴,手提三眼銃,率領幾十位持斧拎刀的太監們,騎馬在內城中東奔西突,不知是要出城去擊殺敵寇,還是想突圍逃命,結果是到處碰壁,到天亮時隻得灰溜溜地退回宮中。
後人已無法知道崇禎帝是如何度過這最後幾個時辰的。據說到了此日的深夜,他還曾親自跑到前殿,去擊鍾召集百官,大概是希望能有幾位忠臣,來為他殉節,沒想到竟無一人趕來,令他大失所望。無奈之中,崇禎帝隻得遣散了身邊最後幾位隨從,與太監王承恩攜手走入後花園,登上了萬壽山。這萬壽山俗稱煤山(今稱之為景山),上有一個新建的壽皇亭,俗稱紅閣。這紅閣原是崇禎為操練內軍(由太監組成)而新建的,不料此時竟派上了用場。他在閣中逡巡良久後,便向他寵愛的太監王承恩提出了一個疑問:
“我待大臣向來不薄,今天至此,為什麽竟無一人能像前朝靖難時的程濟那樣追隨我而去呢?!”
大概是王承恩無言以對,過了一會兒,他又為這些文武大臣開脫道:“料想是這些人不知道,所以不能迅速趕來!”
隨後,崇禎帝便在紅閣邊上的海棠樹下,上吊自殺。王承恩也隨即步其後塵,追隨而去。君臣兩人,就這樣麵對麵吊在樹上,在景山的夜風中,隨風搖曳。
三天後,李自成的人馬終於發現了他的遺體。他的死狀十分慘烈:長發覆麵,光著左腳,衣衫淩亂。據說他在衣服上留下了血書遺詔:
“因失江山,無麵目見祖宗,不敢終於正寢。”
也有人說,遺詔中還有“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殺盡百官、無殺百姓”之類的激憤之辭。
後人大概永遠無法弄清上述的記載是否屬實,但絕大多數人卻寧願相信這些記載是真實的,因為根據崇禎帝生前的所作所為,上述的內容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中國曆史上,還沒有哪一位亡國之君能像崇禎皇帝那樣,博得如此廣泛而持久的同情。這倒不是因為他死狀慘烈,也不是因為他死後被降格安葬,與周皇後一起被草草塞入昌平縣的田貴妃墓中(後稱思陵),而是因為他生前的所作所為,確實不像是一位亡國之君。正像他生前多次哀歎的那樣:“我不是亡國之君,為什麽會遇上這麽多亡國之事?!”
崇禎帝至死也沒有弄明白這個問題。他也無法弄明白這個問題。大明朝的江山雖然在他手中丟失,但應該承擔責任的又何止他一個人呢?!他自稱無顏去見他的列祖列宗,而他的列祖列宗又何嚐有臉見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