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不受歡迎

要改變他人而不傷和氣,切記:請教或建議,而不是命令。

一日,我和美國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塔貝爾小姐一起吃飯。我們討論起怎樣為人處世來。她對我說,當初她給歐文·楊寫傳記時,她采訪了一個人,他和楊先生一起工作了3年,並在同一個辦公室裏。那個人說,在他們一起工作的時候,他從來沒有見到過楊先生對他的同事命令過什麽,他總是用建議的態度。歐文·楊不說“做”或“不做”,也不說“要”或“不要”,楊先生總是說“你可以考慮一下……”還有“你認為……”。例如,他在看助手寫的文件時,常這樣說:“這句話這樣寫,你覺得是否好一點呢?”他在口述一個文件,讓秘書記錄時,經常會問:“你覺得它怎麽樣?”他總是對他的助手用很信任的態度,放手讓他們自主地做事。他從來不批評他們,也不幹涉他們,讓他們在偶爾犯錯的過程中吸取教訓並自己改進。

楊先生這樣做,會讓人們輕鬆地改掉他們身上存在的錯誤,而且不會引起傷害,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並接受你,樂於和你合作。

即使是長者,如果用粗暴的態度,也會引起長久的憤怒,不管他是否是在糾正一個嚴重的錯誤。唐·斯塔瑞裏是賓州威明市一所職業學校的教師。一次,他的一個學生停錯了車,堵住了學校的車道入口。當這位學生正在教室裏上課時,一位導師怒氣衝衝地闖了進來,大叫著:“堵住車道的車是誰的?”那位學生回答後,那個導師更加粗暴地叫道:“去,你立刻把它開走,否則我就要用鐵鏈子拖了。”

沒錯,車停錯了地方,那個學生做了錯事。但是,從那天起,包括那位學生在內的全班同學,都對那位導師的行為感到憤怒,並且他們在很多事情上和那位導師作對。

那位導師本來用不著這麽憤怒和衝動的。如果他能溫和一些地說:“請問,誰的車停在車道上了?”等有人回答後再說:“請把它開走,好讓別的車進出。”那麽那位學生一定會順從地甚至有些歉意地去把車開走,班裏的同學自然也不會生他的氣。

要改變他人而不傷和氣,切記:請教或建議,而不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