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 * *

上周,你已經聽到一些媽媽在討論關於說“不”的話題,然後我對其做了一個簡短的評論。這周和下周,我將會談一談我在聽到媽媽們討論時的一些思考和想法。但我也想講一些與整個討論有關的事情。

在工作中,我了解到許多媽媽沒有在足夠幸運的處境裏,她們會麵臨很多困難。也許她們自身就存在很大的困難,即使知道良好成長的實現途徑,也很難真正去執行;也許她們的丈夫經常不在家,也許她們的丈夫不能給予適當的支持,或者還會幹涉她們,甚至會嫉妒她們;也許有些媽媽沒有丈夫,但仍要獨自把孩子撫養長大。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被困在不利的、惡劣的養育環境中,比如貧窮、擁擠的住處,不友善的鄰居。媽媽們陷入如此種種艱難的情況,導致她們過分專注於細節,沒法顧及整體,見樹不見林。還有一些媽媽在照顧著別人的孩子。

我覺得,能聚在這裏一起討論自己如何照顧孩子的媽媽們,在平常生活中都是健康和幸運的人。而且她們擁有一種安全感,這是處理育兒現實的各種難題時所必備的安全感。我知道,大多數媽媽就像她們一樣,但我想讓大家關注到一個事實——她們是快樂幸福的。想讓大家關注到這點,部分原因是,如果我們把好運視為理所當然,那就會錯過一些東西;而另一部分原因是,我想到了所有可能正在收聽節目的媽媽們,那些處於壓抑中的、不幸福的、充滿沮喪和挫敗的、感到失敗的媽媽,畢竟每個媽媽都很想成功地養育孩子。

如上所說,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上次我劃分出來的三個發展階段,我將最後再為大家總結一下。 第一階段,我說,媽媽們被卷入了一個需要為保護嬰兒承擔起全部責任的階段。然後,到了第二個可以說“不”的階段。再然後,到了第三階段,你就可以進行言語解釋說明了。

關於你承擔全部責任的第一階段,我想再說一點。也許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裏,你打算一次也不讓你的寶寶感到失望。但無疑,自始至終你都會令他感到沮喪、失望。因為你不能,也沒有任何人能,滿足一個嬰兒的所有需求——你不必做到盡善盡美。在第一階段裏,是沒有“不”的,對吧;我也和大家講過,這個階段與隨後的各個階段都有所重疊;這些階段會不斷延續,直到你的孩子成長到可以不再依賴家庭的控製,成為成熟的成年人,獨立的社會成員。在這期間,你將會做些讓孩子討厭的糟糕的錯事,但我不認為你會讓孩子真正失望,如果你有能力幫助孩子的話就更不會了。

在接下來我所謂的第二階段,“不”開始出現。 你會設法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傳達“不”的含義。有時也許你隻是說“哎哎哎哎”;有時也許你皺起鼻子或皺眉;有時也許你直接說“不”,這是個非常好的方法,除非你的孩子耳朵是聾的。我認為,如果你是位快樂的媽媽,你將發現,以現實為基礎說“不”並建立起一種適合自己,還能適應周圍世界的生活方式,是比較容易的。而不快樂的媽媽們,由於自己的不快樂,可能會在育兒中過分渲染表達幸福有愛的一麵,而在有些時候,她們說“不”,僅僅隻是因為自己感到煩躁,被孩子激怒了,而這樣的“不”對孩子來說並沒有任何幫助。接下來是第三階段,也是我說的言語解釋階段。有些人會感覺到如釋重負,在這個階段終於可以好好輕鬆下來了,因為終於能夠和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交流,並寄希望於得到孩子理解了。但我想說,這一切的基礎其實源於早前兩個階段的鋪墊。

現在我想提醒大家留意媽媽們討論的內容,其中一位媽媽說她每次隻會表達一個“不”。 我認為關鍵是她自己很清楚什麽是她允許的,什麽是不被允許的。如果她一直處於亂糟糟的狀態,自己對標準也是迷糊的,那麽孩子將會失去一些有價值的事情。讓我們再來重溫下這些媽媽談話的片段吧。

媽媽們

“我認為,這取決於家長不要對太多的事情說‘不’。 我的意思是,當我們的第一個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們會在兩件事上說‘不’。一件事情是,我們不希望客廳裏的那些綠植被孩子扯來扯去。另一件事情是不讓孩子觸摸電線,因為家裏有太多的電線露在外麵。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說‘不’;至於剩下的——我是說如果還有其他可能造成危害的東西,我們就要把它們拿走。”

“這太明智了。”(她們交談起來)

“總有些事情是要說‘不’的,而另一些事情則不用。所以當家長出於某些原因,對孩子的一些新的行為說‘不’時,即使孩子無法理解,他也不會堅持。”

“我也開始對孩子用這法子了,收效甚好,能成功地應對危機。”

溫尼科特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媽媽具有適應嬰兒需求的能力,嬰兒的需求先從簡單的事情開始,隨著發展變得越來越複雜。在一開始,嬰兒隻有兩件不被允許的事,後來,毫無疑問,不被允許的事增多了。這樣的拒絕其實避免了讓孩子出現不必要的困惑混淆。

然後,我們需要提醒自己,在能夠使用語言進行解釋前,如何以使用一個詞的方式來向孩子表達“不”的含義。這裏我們回顧一下,在我所謂的第二和第三階段,我們隻是使用了“燙”這一個詞,就能向孩子準確地傳達出“不”的意義了。

媽媽們

“即使真的一不小心燒到了孩子們的手指?”

“這我說不好——我想這是兩難的決定。但是,如果他們離燃燒的火柴頭足夠近,足以意識到火焰溫度很高,感到疼痛,還可能把手指燙傷,或者他們可以從其他更安全的事項中學習到什麽是燙了。”

“是的,這方麵我很幸運。我家孩子有一次碰到了自動加熱的毛巾架,當時架子是熱的,他被燙了一下,於是我順勢告訴他那是‘燙’。”

“我家二寶,可能會因為一些事情受傷,然後他會意識到危險,學到經驗。或者我認為他能意識到他是為什麽而受的傷;但第二天,他又很樂意地去幹同樣的事。”

“我確信這和每個孩子的性情有關。我家大寶大約18個月大的時候,咬了一口熱乎乎的培根,我提醒說‘燙’,從那以後,我想她再也沒把自己燙到過。因為她知道‘燙’是什麽意思了,對‘燙’也有了豐富的想象,並且很怕‘燙’。但我家二寶就不一樣了。他已經吃過很多很多口熱培根了。”

“有些事情是孩子不能做的,盡管這些事情未必真的會傷害到他們。比如那種具有自動點火功能的煤氣灶。我家小朋友要做的僅僅是打開點火器。這個動作啟動了煤氣灶,卻沒有傷害到他,他隻是點燃了煤氣,但這其實非常危險,可能會燒毀煤氣上方出現的任何東西,造成很大的破壞。他知道自己不應該這麽做,一邊做還一邊搖頭。”(眾笑)

“這種時候難道不該扇他耳光嗎?”

溫尼科特

……好吧,也許是這樣,要扇孩子一耳光。你可以從她們的談話中看出來,一些重要的育兒工作恰恰就是讓問題在生活的日常時刻得以解決。沒有一一對應的經驗教訓,也無須在特定的時間去學習。人們的經驗教訓來自自己的反應方式。

不過,我要再次強調,媽媽們不可能對嬰幼兒的安危永遠保持警惕,也不可能永遠不犯錯。

媽媽們

“就好比,當你從超市買了東西回來時,孩子會來翻那米袋——如果你愚蠢到把米袋隨隨便便放在地上的話——把這袋米撒得滿地都是。(眾笑)所以不怪孩子淘氣,而是家長犯傻。 我的意思是,當我的孩子這樣幹時,我會意識到,我得趕緊帶孩子去玩沙坑,因為在那兒——你懂的——孩子可以盡情撒歡兒,越早讓他們去玩,我們就會越省心。”

溫尼科特

是的,米撒了確實是媽媽的失誤,不是嗎?可是,我猜她也很生氣!有時候,這隻是個房屋結構設計的問題,家裏不同功能空間的布局問題。在廚房和孩子遊戲區中間的門上,最好安裝一大塊玻璃,以便媽媽能看到遊戲中的孩子。

媽媽們

“我們很幸運。我家的餐廳和廚房之間有一扇門,孩子們隻好把餐廳當作遊戲區,而我也盡量讓他們就待在那塊兒玩。但是,我不會把廚房門關上。這樣孩子們知道,我就在餐廳隔壁的廚房裏,而且隻要他們想,就可以看見我,於是他們幾乎總是待在餐廳裏玩。”

“幾歲的時候?”

“哦,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他們在遊戲圍欄外玩耍開始,差不多1歲。他們會從餐廳過來,在廚房門口看看我,然後又會走回去,和所有的玩具待在一起,繼續玩。”

溫尼科特

是的,這個媽媽很幸運,不是嗎?她家的房間布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有這樣一扇門。

然後,我們可以感受到媽媽們因為需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的壓力。這一點相當真實,在我看來,女人在結婚前,擁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她們可以感受到大多數男性在工作中體驗到的滿足感,能夠集中精力去做事,然後回家休息。在這點上,這個世界對女性難道不是有點不公平嗎?讓我們來聽聽討論組裏的媽媽們對此怎麽說。

媽媽們

“你認為這種時刻需要保持警惕,隨時想辦法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還要不斷提醒他們等等,是媽媽們最勞累的事情嗎?”

“是的。”(幾個人同時說道)

“還要補充一條,時間的問題。你得學會嚐試同時做很多事情,你要做飯,你可能還要煮尿布,有人敲門,然後當你轉過身來,突然發現你家孩子正在旋轉燃氣開關,或者他正在試著把你昨晚忘挪走的電熱器插上電……這一係列事情碰巧偶然發生——你不可能事先預估到所有事情。”

溫尼科特

你當然不能提前預估到每一件事。幸運的是,並不真的需要時時刻刻保持警覺,盡管我們會感覺理應如此。媽媽隻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做到對孩子時刻警覺。很快,嬰兒發展到了學步期,接著不久就要去幼兒園了,那時,老師也會參與分擔對孩子的安危保持警覺這項工作。然而,“不”,仍然是家長和孩子對話的詞匯表中一個重要詞匯,對孩子有所禁令,仍然是父母的一項明智之舉,直到每個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打破父母的控製,並建立起個人的生活方式。

這次討論中,我還有一些重要的東西沒時間談及,很高興有機會能在下周繼續討論。

* * *

本周我將繼續討論育兒中說“不”這一主題。 我將以之前一樣的形式來討論,並繼續講三個階段,因為這很實用,可以將自然發展過渡到我們後續要探討的主題——什麽時候說“不”,如何說“不”,以及為什麽說“不”。我將用另一個方式重新描述一下這三個階段,所以如果你上周沒聽到或者已經完全忘了,都沒有關係。

我說過這三個階段是存在相互重疊的。第一階段不會在第二階段開始後就完全結束,以此類推。 第一階段發生在你說“不”之前,還不涉及你說“不”,因為孩子還不具備理解能力,事實上父母要適應孩子,掌管全局,對孩子承擔全部的責任。不過,這種責任會逐漸減少,但直到孩子發展成熟之前絕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也就是說,父母承擔的責任會隨著孩子不再需要家庭提供的控製而逐漸減少。

我所謂的第一階段,實際上取決於父母的態度,而且父親(如果父親在養育過程中是存在的,並且在孩子的身邊的話)很快就會參與建立和維持“父母的態度”。 我稍後會講到後兩個階段;後兩個階段涉及言語表達,而第一階段完全不涉及言語表達。所以一開始參與進來的是母親,很快是父母雙方,這才能成功地完成他們的養育工作,才能注意到那些還沒發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父母雙方可以有意識地、不慌不忙地解決這些事情,但這主要體現在他們身體的本能反應方麵;一套反映父母心理態度的完整行為模式會讓嬰兒感到安全,就像吸吮母乳一樣,嬰兒把母親對自己的信任感也同時攝入了自己的內在。

在這段時期中,父母所說的“不”,其實是他們對這個世界說的“不”,他們是在說:“不,不能離開或進入我們畫的圈;圈裏是我們在意的東西,我們不允許任何東西越過這個屏障。” 如果父母受到驚嚇,就必然會有東西越過屏障,傷害嬰兒,就像一陣可怕的噪聲穿過了屏障,給嬰兒帶來強烈的感覺刺激,讓他無法忍受一般。在二戰的空襲中,嬰兒們並不害怕炸彈,但當他們的媽媽感到非常恐慌時,嬰兒就會立刻受到影響。但是大多數嬰兒在最初的幾個月裏都能安穩地度過,未曾遭受過炸彈轟炸的痛苦。直到世界最終不得不突破這些屏障時,日漸成長的孩子已經開始發展出處理意外情況的能力,甚至已經能夠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討論成長中的兒童所習得的各種各樣的防禦機製,但那將是另一個論題的內容了。

當家長認為在養育的早期階段自己要擔負起全部責任時,就產生了父母的責任感——這是父母將自己與孩子區別開來的地方,或許這使得一些父母希望隻和孩子做朋友的想法變得荒唐和無意義。但是,嬰兒最終能知道,媽媽不讓做的事情裏存在危險,是媽媽保護了他們,避免並遠離了危險。同時孩子們也會知道,什麽樣的行為會影響媽媽對自己的愛和喜歡。因此,孩子們會逐漸開始發現自己也能對有些事說“不”了。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當媽媽們不再是對周圍的世界說“不”,而是開始對自己的孩子說“不”時,第二階段就開始了。這被稱為引入現實原則,但它被稱作什麽其實並不重要;母親和她的丈夫一起逐漸把嬰兒帶向現實,也同時把現實逐漸地介紹給嬰兒。其中一個方法是通過下達禁令來實現。也許聽我這樣說你會感到很高興,但說“不”、下達禁令都隻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不”(禁止)的基礎,是“行”(允許)。

有一些嬰兒是在“不”的基礎上長大的,他們的媽媽也許覺得,隻有靠自己識別並排除掉無數危險情境後,才能保障孩子的安全。但如果嬰兒隻能以這種方式認識世界,將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相當大比例的嬰兒能夠通過其他方法了解這個世界。孩子們可以接近越來越多的客體,觸及的世界得以不斷擴大,這與母親說“行”相關。由此看來,嬰兒的發育成長更多是母親的允許帶來的,而不是那些禁令。

“行”(允許)是基礎,構建起“不”(禁止)賴以依存的背景。這當然不能完全涵蓋那些必須做的事情;這僅僅是說明嬰兒的發展主要沿著哪條線進行。嬰兒在生命早期可能十分多疑,他們疑心很大。而且我必須提醒大家,孩子們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嬰兒至少能在一段時間內信任自己的媽媽。總的來說,嬰兒們都能得到媽媽允許他們觸碰的東西和食物。所以,整個第一階段,難道不是媽媽們給嬰兒的一個大大的“行”(允許)嗎?之所以能給出大大的“行”(允許),是因為你並不想讓寶寶感到失望。你也從不會在育兒這個總體任務上有所疏忽。這是一個很大的、不言而喻的“行”(允許),而這將為嬰兒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知道實際情況其實更複雜。很快,嬰兒就變得具有攻擊性,並產生破壞、摧毀性的想法,因此,嬰兒對母親的信任受到了幹擾。而且有時即使媽媽表現得像平常一般,孩子也會覺得她一點都不友好。但我們不需要在這裏處理這些複雜的問題,因為實在有太多要考慮的因素了,這個世界迅速地變得現實,變得複雜起來。比如,媽媽這裏有一係列禁令,而在熱心幫忙照顧的奶奶那裏又有另一套禁令,也可能保姆還有她的一套禁令。而且,媽媽們並不都是科學家;她們有各種無法被檢驗證實的信念。比如,有位媽媽擔心任何綠色的東西都是有毒的,所以絕對不能放進嘴裏。那麽,一個嬰兒如何知道綠色的東西有毒,而黃色的東西是有益的呢?而且,如果這個孩子是色盲又該怎麽辦呢?我還聽說,一個嬰兒由兩個人照顧,這兩個人一個是左撇子,一個是右撇子,這對於嬰兒來說就過於複雜了。以此,我們預計可能會有各種複雜又混亂的情況出現,但嬰兒還是安然度過了。他們進入了第三個階段,解釋階段。然後,他們可以從父母的知識儲備中獲取智慧,可以學到我們的所思所知,而且最棒的事情是,他們可以不同意我們給出的道理,有能力表達異議了。

讓我再回顧一下我剛才說過的內容。首先,這是關乎嬰兒的照護和依賴的問題,有點像信仰。其次,就是道德準則方麵,在嬰兒發展出個人道德準則之前,需要依靠母親的道德準則發揮作用。最後,通過解釋,終於產生了一個理解的基礎,而理解帶來了科學和哲學。看到像這樣的重大事件開始於一個人非常早期的階段,難道不覺得很有意思嗎?

關於母親說“不”,我想再多說幾句。我認為這是父親第一次出現的象征。在某種程度上,父親們也和母親們一樣,他們可以照看孩子,並且可以完成各種女性做的事情。但在我看來,父親在嬰兒的視野中,代表著使母親能夠硬起心腸說“不”,並堅持說“不”的標誌。然後一切發展順利的話,這種關於“不”的原則會被逐漸具體化到男性身上,即爸爸身上。於是孩子逐漸地喜愛上爸爸這個個體,即使偶爾爸爸管教打了孩子,也不會失去什麽,導致什麽嚴重後果。但是,如果爸爸想要打孩子,他必須先贏得打孩子的權利。要贏得這個權利,就需要日常陪伴在孩子身邊,以及不站在孩子那邊去反對媽媽,諸如此類。一開始爸爸們可能不喜歡把“不”的原則具體化在自己身上,但當我闡明了孩子其實喜歡被人告知“不”時,或許爸爸們能稍微接受一點。孩子們其實不想總是玩柔軟的東西,他們也喜歡石頭、棍子和堅硬的地板,他們喜歡被擁抱的同時,也喜歡被明確告知做哪些事情會受罰。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