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說“不”的三個階段 01

這次節目和接下來的兩次節目的內容可以構成一個係列,主題是家長對孩子說“不”的三個階段。今晚,你們將聽到幾位媽媽的一場討論,在最後我會做一個簡短的評論。提前預告一下,下周和下下周,我將進一步討論這個主題,並引用一些本次討論中提及的內容觀點。

我想你們會喜歡這場大約8分鍾的討論。我覺得它非常真實。你們聽到後就可以確定它不是演出來的,因為這就是你們討論相同話題時會呈現出的樣子。

媽媽們的討論

媽媽們

“很難找到個皆大歡喜的法子,不管是一直叮囑孩子們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還是索性放手讓他們敞開去做,都沒法皆大歡喜。但是,另一方麵,你又不可能讓家一直被搞得亂七八糟。”

“我剛搬到新家裏,一年前我們有了套公寓,得采買各種各樣的東西來布置,這時我們也有了一個寶寶。於是我決定幹脆讓寶寶在公寓裏自由自在地玩耍,她將成為一個快樂的寶寶。”

“是啊,不過她才多大來著——20個月?”

“21個月,非常活潑、好動。”(她們交談起來)

“3歲呀!3歲和21個月的孩子已經不太一樣了。”(她們交談起來)

“但我還是打算繼續這樣。”

“那你的孩子去別人家拜訪的時候,你也隨她這麽自由嗎?”

“現在是的,因為她現在對周圍環境都感到非常好奇,在她這個年紀是該這樣的吧。”

“我認為,孩子在拜訪別人家時是否舉止得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在自己家裏擁有多大的自由度。因為如果孩子們在自己家裏,能以各種方式四處踢打、玩耍、塗塗畫畫,那麽他們就不會……”

“他們就不會那麽好奇了。”

“那麽他們就不會想在別的地方這樣做了。就好比,當你從超市買了東西回來時,孩子會來翻那米袋——如果你愚蠢到把米袋隨隨便便放在地上的話——把這袋米撒得滿地都是。(眾笑)所以不怪孩子淘氣,而是家長犯傻。我的意思是,當我的孩子這樣幹時,我會意識到,我得趕緊帶孩子去玩沙坑,因為在那兒——你懂的——孩子可以盡情撒歡兒,越早讓他們去玩,我們就會越省心。”(她們又交談起來)

“難道孩子玩沙坑從來不會感到厭倦嗎,會不會覺得大米更有意思呢?”

“當然會,不過,我的意思是,嗯,比如踩泥水坑。這是我從別人那兒學到的一點經驗,因為我家孩子第一年時,請了專人來照顧,不是全天候那種,而是在我教課的時候搭個手(在有第二個孩子前,我決定要繼續教課)。有時哪怕孩子穿著平時不防水的鞋子,照顧她的那位保姆也會允許她跳進水坑玩。然後,她會在另一些特定時候對孩子說:‘好啦,這次你不能進水坑玩了,因為你剛出門,鞋如果弄濕了,我沒法立刻幫你換哦。’然後孩子就不會去踩泥水坑了。這是我學到的一個很好的經驗。我的意思是,當孩子的要求和行為不是太過分,不會造成太多麻煩的時候,如果放手讓孩子敞開去做他想做的事,那麽當你向孩子解釋說明這次有特定原因不可以做的時候,他就不會去做了。”(大家交談起來)

“可這種解釋有時並沒什麽用,不是嗎?”(她們討論起來)

“你要做好準備,解釋有時還會令孩子的行為反彈。”

“你可以把這種解釋說明弄成一個遊戲:‘讓我們一起來做這個吧’,然後不著痕跡地讓他們放棄正在做的那些有破壞性的事情,然後去找到別的事情做。”(她們又交談起來)

“我剛才的解釋太理性了。我的意思是,不管孩子當時在搗什麽亂,要借助玩遊戲的方式,然後把孩子引向這個新遊戲。”

“轉移注意力嗎?”

“是的,轉移注意力。”

“我認為,這取決於家長不要對太多的事情說‘不’。我的意思是,當我們的第一個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們會在兩件事上說‘不’。 一件事情是,我們不希望客廳裏的那些綠植被孩子扯來扯去。另一件事情是不讓孩子觸摸電線,因為家裏有太多的電線露在外麵。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說‘不’;至於剩下的——我是說如果還有其他可能造成危害的東西,我們就要把它們拿走。”

“這太明智了。”(她們交談起來)

“總有些事情是要說‘不’的,而另一些事情則不用。所以當家長出於某些原因,對孩子的一些新的行為說‘不’時,即使孩子無法理解,他也不會堅持。”

“我也開始對孩子用這法子了,收效甚好,能成功應對危機。”

“總有些場合你免不了得說‘不’。在孩子隻有21個月大的時候,你可以把一些危險的東西拿走,放在他們夠不著的地方,因為他們還不太會爬高去拿。不過有的東西,像插座插頭啥的,你沒辦法把它挪開。”

“你應該安裝適合的插頭——一般家用電器都有安全的插座插頭。”

“我認為,你隻要確定在涉及安全的事情上說‘不’,並堅持這個原則即可。畢竟被家長打一下,遠遠比被電擊,或遭受其他危險要好得多。”

“畢竟,你沒法把所有插座插頭都挪走。”(她們又交談起來)

“我認為家長劃定出一些說‘不’的事項,並堅持那些原則,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有件對孩子來說足夠重要又足夠有趣的事項,被家長劃定為‘不’的事項的話,反而會讓孩子對它更加著迷,因為它是件被禁止的事項。比如說火柴——他們能拿到一堆小玩意兒,而火柴將是屋子裏讓他們感覺最有趣的東西,因為家長一直對孩子們堅決地說‘不’許碰火柴。我覺得——我覺得家長應該讓孩子們去玩一玩火柴。”

“有沒有人試過教孩子如何擦燃火柴,並教他如何拿著……”

“……但,那會讓孩子們更為之著迷的。”

“這我就不知道了,但我覺得這可能是個好的辦法,能讓孩子們知道如果他們繼續玩火柴會發生什麽,帶來什麽後果。”

“即使真的一不小心燒到了孩子們的手指?”

“這我說不好——我想這是兩難的決定。但是,如果他們離燃燒的火柴頭足夠近,足以意識到火焰溫度很高,感到疼痛,還可能把手指燙傷,或者他們可以從其他更安全的事項中學習到什麽是燙了。”

“是的,這方麵我很幸運。我家孩子有一次碰到了自動加熱的毛巾架,當時架子是熱的,他被燙了一下,於是我順勢告訴他那是‘燙’。”

“我家二寶,可能會因為一些事情受傷,然後他會意識到危險,學到經驗。或者我認為他能意識到他是為什麽而受的傷;但第二天,他又很樂意地去幹同樣的事。”

“我確信這和每個孩子的性情有關。我家大寶大約18個月大的時候,咬了一口熱乎乎的培根,我提醒說‘燙’,從那以後,我想她再也沒把自己燙到過。因為她知道‘燙’是什麽意思了,對‘燙’也有了豐富的想象,並且很怕‘燙’。但我家二寶就不一樣了。他已經吃過很多很多口熱培根了。”

“有些事情是孩子不能做的,盡管這些事情未必真的會傷害到他們。比如那種具有自動點火功能的煤氣灶。我家小朋友要做的僅僅是打開點火器。這個動作啟動了煤氣灶,卻沒有傷害到他,他隻是點燃了煤氣,但這其實非常危險,可能會燒毀煤氣上方出現的任何東西,造成很大的破壞。他知道自己不應該這麽做,一邊做還一邊搖頭。”(眾笑)

“這種時候難道不該扇他耳光嗎?”

“這難道不該是家長必須長期留神警惕的,一旦孩子靠近就把他打走嗎?” (她們交談起來)

“母親就是不應該讓孩子進廚房,而且沒的商量,就該如此。這是我們要承擔的責任。”

“但你當時可能正忙著洗菜啊,做飯啊,根本顧不過來。”(她們交談起來)

“孩子可不會一直乖乖待在他的遊戲圍欄裏。”

“哦,孩子們確實不會,我知道,但我想應該有個法子可以解決這種相當普遍的問題。那就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如果孩子跑去煤氣灶那裏想點火,你就給他有相同吸引力,但安全的東西。你需要始終提醒大一點的孩子們,必須把燉鍋的把手轉開,這樣家裏更小的孩子就不會過來拉把手玩了。”

“我們很幸運。我家的餐廳和廚房之間有一扇門,孩子們隻好把餐廳當作遊戲區,而我也盡量讓他們就待在那塊兒玩。但是,我不會把廚房門關上。這樣孩子們知道,我就在餐廳隔壁的廚房裏,而且隻要他們想,就可以看見我,於是他們幾乎總是待在餐廳裏玩。”

“幾歲的時候?”

“哦,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他們在遊戲圍欄外玩耍開始,差不多1歲。他們會從餐廳過來,在廚房門口看看我,然後又會走回去,和所有的玩具待在一起,繼續玩。”

“你認為這種時刻需要保持警惕,隨時想辦法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還要不斷提醒他們等等,是媽媽們最勞累的事情嗎?”

“是的。”(幾個人同時說道)

“還要補充一條,時間的問題。你得學會嚐試同時做很多事情,你要做飯,你可能還要煮尿布,有人敲門,然後當你轉過身來,突然發現你家孩子正在旋轉燃氣開關,或者他正在試著把你昨晚忘挪走的電熱器插上電……這一係列事情碰巧偶然發生——你不可能事先預估到所有事情。”

溫尼科特

我期望這群媽媽一邊喝著茶,一邊繼續討論和交換意見。我們需要把她們留在這裏。

正如我先前所說的那樣,這周我將隻做一個簡短的一般性評論,在下周和下下周,我希望繼續討論這個內容並加以拓展。我一直很享受傾聽人們談論他們的專長。比如當農民談論小麥、黑麥和土豆,或者任何工匠談論他的手藝。又比如,聽這些媽媽談論24個月、3歲或任何其他年齡段的孩子們之間的不同。她們清楚地知道每個月孩子發生哪些巨大的變化。在12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隻能理解少量的幾個單詞。然而,在24個月大的時候,口頭的言語解釋開始成為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當孩子真正懂得了“不”的意義時,言語解釋也成了一種獲得合作的有效方法。

我們可以從媽媽們的討論中看到,孩子經曆了幾個發展階段。我把它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你需要時刻全權負責。

第二階段,你開始向你的寶寶表達拒絕,說“不”,因為你發現寶寶開始有能力分辨你允許做什麽、不允許做什麽,以及他呈現出智力的曙光。你不要用道德上的是非對錯來對待孩子,你隻要讓寶寶知道,他們麵臨的各種危險,你想要保護他們免於遭受危險。我認為,你每次的拒絕,說的“不”,是基於現實中真正的危險。你還記得有兩個母親談論“燙”的話題嗎?她們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了“燙”這個詞,從而將危險與疼痛聯係了起來。但是,還有很多危險與疼痛之間並沒有如此簡單直接的聯係,所以在下一階段到來之前,必須說出足夠多的“不”。

在第三階段,你通過提供一個解釋說明,就可以獲得寶寶的合作,這涉及了語言。“不”,因為它很燙;“不”,因為我說過“不”允許這樣了;“不”,因為我喜歡那株植物,這意味著,如果這株植物被孩子們扯來扯去,你將會有幾分鍾不那麽愛他了。

我大概介紹了三個階段,但這些階段之間是相互重疊的。首先,在第一階段裏,你要承擔全部責任,如果有什麽不幸的事情發生,你會責備自己,而且這個階段隻會非常緩慢地逐漸消退。事實上,你會繼續對孩子們負有責任,隻不過隨著孩子理解事物的能力逐漸增長,你會稍微輕鬆一些,所負的責任也在逐漸減輕。如果第一階段已經成為過去,這意味著你的孩子已經成長到不再需要家庭控製,而成了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

在第二階段,你把自己和自己的世界觀灌輸給嬰兒。通常這個階段會轉變到第三個解釋階段,但轉變的速度和方式不僅取決於你,同時也取決於孩子。孩子們彼此的成長方式是如此不同。我們下周可以接著討論這些要點。至此,也許你已經明白,說“不”,其實不僅僅是在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