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做事與做人:順著天賦做事,逆著性格做人 做事為什麽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
生命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比如生活在非洲草原的狐獴會經常爬到高高的樹梢上為同伴放哨,避免族群遭到猛禽的攻擊;猴子在發現老虎時會立刻高聲尖叫,提醒同伴躲到樹上;變色龍在遇到危險時會通過改變身體的顏色來保護自己……作為擁有高級智慧的人類,我們更懂得趨利避害。對於趨利避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分析當前的形勢,然後揚長避短。在中國人的眼中,最好的形勢是“天時地利人和”,擁有這樣的形勢時,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更容易成功。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懂得分析“天時地利人和”了。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孟子看來,“天時”“地利”都隻是次要因素,真正能決定成敗的是“人和”。古代作戰時,除了要考慮“天時”“地利”這樣的自然因素外,還要考慮“人和”這樣的人為因素。同樣,在現代社會,我們要想成功地完成一件大事,往往也要提前研究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力等因素,比如某時裝企業要舉辦一場國際時裝秀,策劃人員就要充分考慮舉辦時間、天氣條件、舉辦地點、人員分配等多種因素。任何一種因素的失誤,都可能導致一場時裝秀的失敗。
在孟子看來,“人和”是做事成功的第一要素,其實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成功的第一要素也會發生變化。例如,清朝舉人劉璋在自己的長篇小說《斬鬼傳》中寫道:“鹹淵想了一會,道:‘行兵須要天時、地利、人和。為今之計,地利、人和倒用不著了,是要講天時了。’”可見,從當時的形勢上來看,天時才是使事情成功的主要要素。而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在他的《孫臏兵法》中寫道:“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在孫臏看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即使暫時僥幸取得了勝利,也會後患無窮。
而偉大的聖人孔子又是如何看待“天時”“地利”“人和”的呢?孔子眼中的“天時”是:春天的時候,既不要回過頭來去想冬天的事情,也不要提前去想夏天的事情,而是要趁著春天做好春天的事情。孔子眼中的“地利”是:若你想遊泳,而你現在沂水邊,那麽你就去沂水裏遊泳,不要再說我想去遊長江、遊黃河了;若你的家靠近舞雩台,那麽你就去舞雩台吹吹風、看看風景,不要再說去別處吹風、看風景了。孔子眼中的“人和”是,五六個大人加上六七個小孩就可以出門了,不要再說等到湊夠一百個人才出門。這就是孔子眼中的“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是通向成功的時運、機遇;地利是通向成功的環境、地理條件;人和是通向成功的綜合實力、關鍵要素。
一般來說,天時比地利更難把握,雖然我們現在有天氣預報,但天氣預報不一定準確。哪天會遇到機會,哪天遇不到機會,一件事哪天做容易成功,哪天做容易失敗,通常都是隨機的,其中隱含著運氣的成分。人們常說“盡人事,聽天命”,如果說“盡人事”是人通過自身努力與命運的抗爭,或者說是“人定勝天”的部分,那麽“聽天命”就是人力所不能及的部分,它是運氣和自然規律組成的“複雜體”。這一部分我們不能預測,不能把握,也不能控製,所以它是“聽天由命”的部分。既然如此,我們對這一部分的態度就應該是“不憂心於不能改變的事,隻專注於能夠改變和改善的事”。天有不測風雲,所以對於天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選擇,而不能過分地糾結。
而“地利”是相對於天時來說更容易掌控的因素。如果你所在的環境適合你所做的事情;那麽你隻需在所處的環境中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所處的環境不適合你所做的事情,那麽你可以尋找並進入適合你所做事情的環境,然後去做你的事情。雖然這可能需要花些成本,但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可能會說:“我不知道哪兒才適合去做自己的事情。”這其實沒有多大的關係,你隻需要盡量嚐試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因為必須在某地才能做成的事情並不多,即使存在這樣的事情,憑你的智慧,你一定已經提前知道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與孟子的觀點相一致。完美地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完美地做成事情並不是生活的常態,更不可能是人生的常態。做成一件事情已經足夠優秀了,而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既需要實力,也需要運氣,那定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老老實實地先考慮如何把事情做成吧,至於如何把事情做得完美,在我看來,盡我所能便是最大的完美。善於抓住做事的主要矛盾,才是人生應有的智慧。
孔子認為的“人和”,雖然看起來很抽象,但依然很好理解。在我看來,它的意思就是人與人恰到好處的配合。
比如在古代戰爭中,人與人的配合很重要,往往能決定戰爭的走向,乃至最終的成敗;在現代人的生產生活中,建造一棟樓房、經營一家公司、舉辦一場賽事等都需要不同天賦、不同性格的人參與和配合。而要實現恰到好處的配合,或者說實現“人和”,需要哪些基本要素呢?毫無疑問,人盡其才是一個要素,性格相投也是一個要素。
要使人盡其才,就需要人們發揮自己的天賦,因為天賦是才華的源頭。隻有將天賦具體化之後,人們才能掌握它,進而才能隨時隨地地使用和發揮它。而要想將天賦具體化就需要依賴後天的教育和學習。
要做好恰到好處的配合,就需要人盡其才。假設某個食品企業具有行政部、銷售部、財務部、采購部、工程部、生產部、品控部、資材部等多個部門。那麽要使每個部門都趨於完美,就一定要引進與之匹配的人才。我們很難讓一個學質量管理的人去當會計,因為他們的專業匹配度較低,他們的興趣、天賦也往往與職業不匹配,即使存在同時具有質量管理知識和會計知識的“雙向人才”,我們也不能苛求他去同時兼顧兩份工作。在比較之後,這樣的人才也一定會選擇更傾心、更擅長的領域去發展。所以一個人隻要能把自己最大的天賦發揮出來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毫無疑問,人盡其才的具體表現就是人“順著天賦做事”。所以要做到“人和”,你隻需要做到順著天賦做事,實現人盡其才即可。
實現“人和”的另一個要素是性格相投。什麽樣的性格才能“相投”呢?互補的性格可以“相投”,因為這樣的性格可以彌補彼此的短板,發揮彼此性格中的優點,這樣更容易達成合作和實現共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性格類似的人往往可以相互包容,所以他們的性格也可能“相投”。但無論怎樣,性格相投都需要一個前提,即別人不討厭你的性格。人類身上的那些公認的優秀性格,如樂觀、自信、誠實、勇敢、獨立、勤勞等等,往往是大家共同喜愛的;而那些惡劣的性格,如驕傲、任性、暴躁、偏執、自卑、懶惰等等,往往是大家避之不及的。所以,盡量使自己的性格向著優秀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使你與別人“性格相投”的最大保障。逆著性格做人,所“逆”的是“性格中的缺陷”和性格中與形勢格格不入的地方。所以,逆著性格做人也是實現性格相投、實現“人和”的重要方法之一。
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功路上的三要素,掌握並利用好這三要素,我們就能在成功的路上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最終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