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一牛,還人一馬
古人說:“得人一牛,還人一馬。有往有來,可知禮也。”表麵意思是,你得到別人贈送的一頭牛,就要還給他一匹馬,這樣來往,就能學會禮儀了。換句話說就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或者說要懂得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我看來,知恩圖報是做人做事最大的智慧,也是人最基本、最珍貴的素養。
百善孝為先。在人們眼中,孝順是最大的善良,如果一個人連他的父母都不孝順,那麽他又能善良到哪裏去呢?我認為也可以把這話改成“百善以知恩圖報為先”。從根本上來說,孝順父母就是知恩圖報。
關於父母,我們常常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言論,如“你真像你爸爸”“你真像你媽媽”等等。事實上,無論從樣貌上,還是從性格、天賦上,我們確實與父母很像,那是因為我們繼承了他們的基因。《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不知從何時起,我對這句話尤為敏感和重視,並牢牢將它記在心底。因此,我從未有文身、自殘的想法。當看到別人這樣做時,我的心底也會浮現《孝經》上的這句話,盡管我不能阻止別人,但我在心裏還是覺得他們不該那樣做。
我們跟父母很像,因為父母給了我們基因。但父母給予我們的何止是基因呢?我們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包括身體發膚、天賦和一些先天的性格。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發膚,我們應該好好愛護,不能傷害它們;父母給予我們的天賦,我們要好好珍惜,將它們發揚光大;父母給予我們的性格,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是最大的孝順、最大的善良。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我的理解是,持續、長時間的富裕會使人變得萎靡、懈怠。所以這樣的富裕一般不會超過三代。“富一代”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奮鬥成了富人,他們是最有資格享受財富的人。而“富二代”則常常會成為被人攻擊的對象,這是因為有些“富二代”用他們的驕奢、任性、揮霍無度為“富二代”這個群體抹了黑。不可否認,一些“富二代”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他們與自己的父輩一樣,有權利享受自己賺得的財富。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些“富二代”的所做所為損害了這個群體的形象,給人們留下了糟糕的印象,而這樣的“富二代”正是“終止財富的人”。他們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揮霍無度使得家族走向沒落,以至於第三代、第四代淪落到貧困的境地。
很多人的財富是用“德”滋養的,如果他們不能為社會做貢獻、不能為他人做貢獻,他們又怎麽能獲得如此多的財富呢?我們常說“多勞多得”,既然多勞才能多得,那就說明富有者理應是“多勞”的人,即使他現在沒有“多勞”,他以前和以後也定然“多勞”。
有的人繼承了父母的產業,卻沒有繼承父母的天賦和性格。就像有些“富二代”不能繼承父母的“多勞”一樣,他們沒能繼承父母的努力,沒能繼承父母發揚天賦的心,也沒能繼承父母的優良性格。當這一切積極的因素失去以後,縱使他資產過億,也終有敗光的一天。
父母努力奮鬥了一輩子,把所有的愛和物質支持都給予了我們,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果我們不能好好利用自己的天賦,不能養成優良的性格,沒有成才、成功的上進心,那我們還有什麽孝順可言呢?
得人一牛,還人一馬。如果我們是父母賦予生命的“牛犢”,那麽我們理應擁有“不怕虎”的膽魄。來日,我們定要將自己變成一匹耐力十足、腳下生風的“千裏馬”,以此作為對父母的回報。
做人做事最大的智慧是知恩圖報。而知恩圖報何嚐不是一種天賦呢?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在他們吃東西的時候往往會逗弄道:“乖寶寶,給媽媽吃一點。”於是,懵懂的孩子就會似懂非懂地將食物遞向他們的媽媽,然後咿咿呀呀說個不停,他們似乎再說:“好的,給你呀,媽媽!”這個時候,母親總是會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媽媽把食物給予孩子,孩子在媽媽需要時願意將食物遞向她,這是多麽和諧的畫麵啊!
我相信,知恩圖報是人的一種天賦,而人們也有將這種天賦發揚光大的傾向。當別人幫助你時,你是否會被感動呢?你是否會將他牢牢記在心底呢?你是否在心裏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報答他呢?如果有,我相信你的潛意識也定然將它當作了本能、當作了天賦。
知恩圖報也是一種優秀的性格。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會記住別人的恩惠,並施以回報。他們到哪裏都能獲得幫助和尊重,即使遇到了不公的待遇,他們也可能會以感恩的心態來處理這一切。
《史記》中記載了有關韓信的故事:韓信原是淮陰人,家中貧窮,也沒有出眾的德行。由於他沒能表現出什麽才德,所以沒有人推選他去做官。而他自己也沒有一技之長,為了維持生計,韓信經常到別人家蹭吃蹭喝,所以遠親近鄰都很討厭他。韓信曾在一個亭長家裏蹭了幾個月的吃喝,後來,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故意不給韓信準備飯菜。韓信明白亭長一家已經容不下自己,所以就離開了。
之後,韓信經常跑到護城河邊釣魚,以解決吃飯的問題。有幾位老大娘經常在河邊洗滌絲綿,其中有一位大娘見韓信可憐,就經常給他帶飯吃,幾十天後,大娘的漂洗工作做完了,她最後一次來給韓信送飯。韓信對大娘感激涕零地說:“大娘,將來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大娘卻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怎麽會期望你的回報呢?”
韓信沒有飯吃,就跑到大街上去碰運氣。結果,有個年輕的屠夫撞見了他,便對他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喜歡佩帶刀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接著又當著眾人的麵侮辱他。人們都笑話韓信是個膽小鬼、窩囊廢。
後來,韓信功成名就,回到曾經居住的地方。他一回來就急迫地拜見了曾經分飯給他吃的那位大娘,並賜給了她千斤黃金。在見到曾經收留他的亭長時,他說:“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啊!”於是,他賜給了亭長百錢。不久,韓信又召見了曾經侮辱過他的屠夫。韓信不僅對屠夫不計前嫌,還任用他做了自己的中尉。後來,韓信在向將士們介紹這位新晉中尉時說:“這是一位壯士!當初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但殺掉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了一時的侮辱,才成就了今天的功業。”
對於曾經帶飯給他吃的大娘,韓信選擇用千斤黃金來報答她。這正是《一飯千金》的成語典故;對於做好事有始卻無終的亭長,韓信選擇賜予他百錢;對於曾經侮辱過他的屠夫,韓信竟封他為官。韓信不僅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還是一個能以德報怨的人,他的境界要遠比一般人高得多。
我們不能辜負了父母對我們的期望,也不能辜負了父母賦予我們的天賦和性格。生而為人,應該學會知恩圖報、以德報怨,這樣我們的天賦才能在“多助”之中獲得更好的發揮,我們的性格才能在“大愛”的氛圍中變得與環境相親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