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三吏三別悲生事

杜甫滿懷熱情去了長安,後來又灰頭土臉、落寞地離去,這確實令人心有不甘。

可人生的結局,也莫不是如此。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緊握著拳頭而來,在無聲地落淚,身體心靈衰敗下離開。

同樣是不甘心,同樣是人生的失敗。杜甫卻著就了詩中的“物理”。

不過,莊子言,所謂“物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誰說死不是另一種新生呢?

至少對於杜甫來說,離開長安,他的詩才得到了生,也讓他真正地完成了“詩是吾家事”的本分。

杜甫被貶離開長安到了華州,758年底,杜甫暫留華州,去往洛陽。有人說,他向華州州官請假回洛陽是為省親;也有人說,他是為向郭子儀獻策而來。此時,天下紛亂,叛軍久難平複,百姓仍處水深火熱之中。杜甫離開長安後,看到民間慘狀,心頭那股熱血再次燃起。

他怎能棄天下於不顧,隻顧自己享樂?杜甫曾坦言,他並不欣賞隱士,更想為了理想奉獻一生。他或許也曾安於享樂,也曾心灰意冷,但杜甫是杜甫,他的本性不會因時局、因人而發生任何改變。

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魯炅、李奐、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等七節度使,以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共率領約二十萬大軍北進主攻安慶緒,又命李光弼、王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為防萬一,再派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部大軍的行動。

十月,郭子儀、崔光遠大敗安慶緒,克衛州,誅殺叛軍大將安慶和。之後在鄴城,擊敗安軍,斬殺叛軍三萬餘人。

十一月,郭子儀等人圍攻相州。次年二月,史思明派兵援救安慶緒,唐軍久攻不下。三月三日,唐軍大敗。郭子儀帶著軍隊退到河陽,保衛東京。三月六日,唐軍號稱六十萬與史思明精兵五萬人激戰,雙雙戰敗。之後,郭子儀又親自率兵支援唐軍,奈何狂風驟起,兩軍不得已而停止了戰鬥。不久,郭子儀被召回長安,除去兵權,成了地道的閑官。

戰場上沒了郭子儀,戰爭卻還在繼續,隻不過是叛軍內亂,史思明殺死了安慶緒,並接管了安軍,兵返範陽,改範陽為燕京,自封大燕皇帝。

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回到洛陽。他看見故園依舊,而往日熱鬧的前庭後院已變得人煙稀少,一片荒蕪。他對遠在濟州的弟弟說:“汝書猶在壁,汝妾已辭房。舊犬知愁恨,垂頭傍我床。”

同年初夏,他在從洛陽返回華州途中,經過了新安、石壕、潼關,所見皆是老翁老嫗、征夫怨婦……原來,唐軍自相州潰敗後,軍隊兵力急缺。吏役們為了補充兵力,不顧民情,任意捉捕百姓。在殘酷官吏的壓迫下,百姓無處伸冤,隻能默默忍受。

杜甫的這次出行讓他深切感受到國破家亡的滋味,於是寫下了“三吏”“三別”,即《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在新安見到如此慘狀,但想到是為了收複河山,也隻能說“仆射如父兄”,意指郭子儀是很愛士兵的人。

在潼關,杜甫見到了在要道築城的士卒勞役。看見大城比鐵堅固,小城依山而築,高達萬丈。杜甫問他們,修築城牆是為防禦叛軍嗎?潼關吏邀他下馬,為他詳細介紹。表達出他們為了防禦叛軍,確實做了萬全的準備。唐軍死傷太多,他們也不想重蹈覆轍。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差役去石壕村捉人,連老翁也要越牆逃走。官吏氣得大聲呼喝,老婦也悲痛地大哭。老婦說,她有三個兒子在戍邊鄴城,一個兒子捎回信,稱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著的人還可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卻再不能回來。

此時,家中再無男丁,唯有一個吃奶小兒,還有一個沒有完整衣服的兒媳。老婦雖年老力衰,但卻請求去往軍營。她說,如果自己現在立刻趕過去,說不定還能為士兵準備上早餐。

夜深,說話聲消失了,唯有哭泣聲幽幽嗚咽著。天亮後,杜甫走了,一想到那個逃走的老翁大概已回家,於是又返回與他告別。

許多年前,杜甫曾在《兵車行》中說:“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因為生了女兒便不用被征兵,也不用承受兒子戰死之痛。今日再看,杜甫反而為女人哀愁起來。他在《新婚別》中說:“女家與征夫,不如棄路旁。”意指把女兒嫁給從軍的男子,還不如生下來就把她丟在路旁餓死。

父母生她養她,為的是讓她過上幸福的日子。可是她剛嫁過去不久,床還沒有暖熱,他便要走了。此後,她便要在等待中消磨時光。她的青春,她的一生,都會被遙遙無期的等待消磨殆盡。鳥兒還有成雙時,她和他何時才能再見?

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複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歎。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男兒離家征戰,已是死別。然將年邁的父母留於家中,等於將荒園、寂寞留給他們。

人老了,還得不到安寧,子孫們陸續在戰場上殉難,兵荒馬亂的世道,老人們自覺不該苟全。人生在世,都有悲歡離合,隻是誰會管你是否衰老病殘,饑寒交迫?對於年輕人而言,離別是心痛,對於老人而言,除了心痛,還要承受身體上的折磨。

但是一想到戰火遍地,倘若孩子們不去征戰,百姓苦難的日子又何時才能熬出頭?所以他們毅然離家奔赴前線,隻是這離別也摧斷了人們的心肝。

在外征戰的男兒們的家園裏隻剩下蒿草蒺藜了。他們鄉中百餘戶人家都因戰亂各奔東西。四鄰中,隻有一兩位老寡婦,因戀著故土不肯辭鄉離去,留在此地。

母親生下兒子,卻得不到兒子的服侍,讓母子二人終身忍受離別的心酸,兒子自覺不孝。

子孫陣亡盡,老人又能奈若何。可假如那男子苟活於世,更是苦著男子和遠方的家人,因為他終身要背負著不能盡孝的遺憾。

生逢亂世,無一人不是悲苦的。

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別,寫出的是他對百姓的哀憐,也是他為何重燃鬥誌的原因。

苦難時,有人為自保,寧可傷天害理,也要苟且偷生;也有人看見蒼生的苦,想要憑借一己之力,化解這天下的苦難。哪怕所盡力量微薄,哪怕這雙手撐不起一片天,可仍要去救。

其實,杜甫也老了。他自己已是悲苦、身體衰弱、無家可歸的老人。所以在很多人看來,他才是三吏三別中的苦難者。

可是他仍認為自己跳了出來,是一個觀察者。

他站在山上看著蒼生,有人在一張張紙片上看著他。看他的人,或許也認為自己是觀察者,但其實誰人不入畫,誰又不是被觀察的人?

生命再厚重,數張紙片仍能寫完一生。隻是,每個人紙片上的文字組合並不相同,其意義也定然兩樣,這才是人生唯一的重量。

雖輕卻厚,雖厚但又稱不出任何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