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因為曆史上有太多人因耿直而亡,而被貶,使得後人常常為他們感歎,感慨。為什麽啊,明明可以走得更順暢,偏偏因為一句話把自己折騰進去了。

太不值得!

史書,是一麵鏡子,照出了人的心性。有些人,認為不值得,便走向了一條自認為“值得”的路。有些人,在史書中看到了曆史人物人格的偉大,便以此為榜樣,在生活、事業中修正自己,以期成為更好的人。

杜甫是第二種人。他讀書破萬卷,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榜樣。他在最為困苦的時候,仍以品性高潔的君子為鏡,來觀照自己是否心有汙點。

對於君子來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他們寧可不做。他們喜歡的,想要的,在意的,不是官職的大小,不是財富、名利、地位,而是能否借助這些,為百姓做更多的事。

眾人喜歡的東西,於他們而言隻是工具。

杜甫丟掉了左拾遺之職,等於丟掉了手中的工具。他心中理想的江山圖,再不能親手繡製。

至德二年(757)秋,杜甫被貶謫為華州司功參軍。這個官職於杜甫而言,無疑是失意的。不久,他又被朝廷告知可回鄜州探親。

這一次,杜甫深知,唐肅宗再不會給他任何機會。但是,他仍心念國家戰事,“東胡反未已,臣甫憤所切”。

杜甫帶著悲憤,徒步歸行。此時,他已是一位四十多歲的老者。這次,他真的老了。回家的路上,他體力不支,腳底生泡,幾次不能前行。

徒步歸行

明公壯年值時危,經濟實藉英雄姿。

國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禍亂非公誰。

鳳翔千官且飽飯,衣馬不複能輕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拾遺徒步歸。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

妻子山中哭向天,須公櫪上追風驃。

懷揣理想而去,失望落寞而歸。

唯一讓杜甫欣慰的是,家人安然無恙,此番歸去,家人團聚,也是一件好事。

杜甫在《得家書》中已得知,妻兒安然無恙,隻是他還來不及回上一封家書,便得到了被貶的消息,接著又收到了回家探親的“命令”。

杜甫歸來,妻兒驚訝不已。他離開了太久,又深陷危險之地,誰也不知道他是否還活著。

羌村三首(其一)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裏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羌村三首(其二)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嬌兒不離膝,畏我複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羌村三首(其三)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複清。

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

杜甫能歸來,不僅妻兒覺得是個奇跡,鄰居亦是在矮牆邊擠得滿滿的。夫妻二人再相見,如夢如幻,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杜甫認為,他人至晚年,還在苟且偷生,但又迫於無奈不得不活,隻能鬱鬱寡歡。兒子想念父親,怕他再離家,幾日來常繞在父親身旁。兒子怕父親離開的心情,讓杜甫想起了他跟在唐肅宗身邊時的情境。那時他又何嚐不是這般心境,可最後換來的是自己的離開。

秋收,新酒雖未出糟,但已感覺到了它的醇香。這些酒,足以寬慰遲暮的自己。

杜甫歸來,家中有客人來訪。他們埋怨戰爭還未平息,百姓不敢去田地農耕,怕遭到洗劫,害得酒味都單薄了。

兒童都去東征了,這是什麽世道啊!

那一時期,杜甫寫下了《北征》,此詩可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相媲美。兩者都是杜甫的代表作,都是寫實手法,且都長至數百言。

在這首詩中,他再一次描寫了與妻子相見時的場景,他說:“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鬆聲回,悲泉共幽咽。”

一間茅屋,幾張幹瘦的臉龐,已是杜甫的整個家了。孩子們麵色蒼白,衣衫襤褸,實在是淒苦難言。

“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日。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栗。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羅列。瘦妻麵複光,癡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杜甫的身體欠佳,才歸家不久,又病倒了。即使如此,杜甫仍為妻子買回粉黛,讓妻子也美上一回。果然,塗脂抹粉後的妻子,麵部恢複了光彩,好看極了。

大家問杜甫這一路的經曆,杜甫聽完想起了自己的失意。他是心甘情願地受他人雜亂吵嚷,也不願意再想起那段往事了。

不是不願提起,是一想到唐肅宗還在外流亡,兵卒還未停止訓練,杜甫的心就難過。“陰風西北來,慘淡隨回紇。其王願助順,其俗善馳突。送兵五千人,軀馬一萬匹。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

杜甫看到天色發生改變,覺得妖氣正逐漸消除。消除的原因是,回紇懷仁可汗願助唐奪回江山。他們甚至送來兵馬,隻是唐肅宗卻不願借兵於回紇。

無論怎樣,杜甫都對未來充滿信心。叛軍終究是叛軍,邪不勝正,他們失敗也是遲早的事。

至德二年(757)九月,唐肅宗決定收複長安和洛陽。於是,他命元帥廣平王李俶、副元帥郭子儀率領親兵15萬,回紇兵4000人,殺向長安。唐軍兵馬重整旗鼓,這次大戰他們誌在必得。果然,唐軍大敗叛軍,收複了長安。三日後,李俶又率主力軍東進,接著攻打洛陽城。

郭子儀率兵追擊叛軍至潼關,斬首五千餘人,之後又克華陰、弘農兩地。叛軍步步敗退,不得已退保陝郡。之後安慶緒為保洛陽,特派禦史大夫嚴莊和張通儒共同抵禦唐軍的進攻。

此時,安兵雖有15萬大軍,但仍被郭子儀擊退。正在郭子儀乘勝追擊之時,他被叛軍兩翼包圍,幸好得遇回紇兵襲擊叛軍後側,郭子儀才有機會乘機出擊,殺得叛軍片甲不留。十月十六日晚,安慶緒聽說主力戰敗,逃到了鄴城。十八日,唐軍收複了洛陽城。

又見哀鴻遍野,又見血流成河,又見溝壑滿屍骨。這次大勝,仍是踩著無辜人的屍骨勝利的。

十一月,肅宗回到長安,十二月,唐玄宗也回到了長安,長安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

杜甫沒死心,仍決定帶著理想再次去往長安。這一次,他要帶著妻兒,讓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他相信,以他的才能,定能助大唐完成複興。

畢竟,他還有華州司功參軍之職在身。

隻是,這一次杜甫會為了仕途而委屈自己嗎?想到萬千死去的生靈,想到東征的兒童,想到正在等著釀美酒的百姓,他到底是為了他們委屈地往上爬,還是依舊不肯低頭呢?

至少現在來看,杜甫認為世道已變,朝廷也會重新任用賢人。

他堅信,他當初的苦心,肅宗一定看到了。今後,也會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