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千古詩聖,攜筆而來 出身名門,裘馬輕狂
我們常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博大精深並非三言兩語便能道盡。不過,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無論曆史如何改寫,人物風情如何變遷,文學一直是曆史的老友,總是喜歡結伴而來。
從《詩經》,到樂府詩,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文學從未離開過。幾千年的精彩曆史,數不完的風流人物。才華橫溢,傑作頻出的詩人、詞人,像是文曲星貪戀人世,屢屢下凡。
曆史雖久,文人雖多,但在眾多文人中能被人們捧上神壇的卻寥寥無幾。一“仙”,一“聖”,是後人不能逾越的兩座大山。
李白,是千古“詩仙”;杜甫,是千古“詩聖”。不得不說,後人的定義是有其道理的。李白,酒後詩百篇,洋洋灑灑,才華橫溢,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杜甫,自言“詩是吾家事”,且一生“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遵守儒家精神,並一生踐行,活成了“聖”。杜甫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以詩記史,史又映照了杜甫的一生。當大唐盛世在他眼前瓦解、傾覆,他的心也跟著碎了。而後,他蘸著這碗心頭血,揮筆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偉大詩作。
不是他心頭血太多,實在是這曆史的慘劇總是無休無止。
良辰美景轉瞬即逝,大唐盛世曇花一現。然而,對於杜甫而言,他的一生又很長。因為,當一個人懷才不遇、飽經風霜、寄人籬下、四處飄零時,他人生的每一秒都是難熬且漫長的。
可那又怎樣。杜甫並未因位卑而忘記“致君堯舜上”之誌,也並未因生活窘迫而忘記憂國。
杜甫的心,為國,為民,一直痛著。但因為有詩,為己,為私,他又一直自在著。他是一個真正勇敢的人,不畏生死,無懼風浪,在亂世浮沉中胸懷坦**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這一生,有萬丈光芒,萬種風情。同時,也有萬般艱難,萬般苦楚,萬份遺憾。
詩詞如謎,待人破解;人也如謎,待後人慢慢解讀。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與唐代杜牧同為晉代名將杜預之後。杜甫在為姑母撰寫的《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誌》裏也有記載:“遠自周室,迄於聖代,傳之以仁義禮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杜甫是杜預的第十三代孫。杜預(222-285)為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曆任曹魏尚書郎、西晉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鎮南大將軍,官至司隸校尉。去世後,又被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成。杜預還娶了晉文帝的妹妹高陸公主為夫人,為杜氏家族增添了不少榮光。
杜預“在官則觀吏治,在家則滋味典籍”(《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自序》),是一位耽思經籍、博學多通、足智多謀、英勇報國的名將,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春秋釋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女記》十卷,以及其他文集十多卷。
杜預三子杜耽為晉涼州刺史,其孫杜遜於東晉初年遷居襄陽,官拜魏興太守。杜遜是襄陽杜氏的始祖。
杜依藝是杜甫的曾祖父,在襄陽任鞏縣縣令,所以舉家又遷入鞏縣。此後,杜甫的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閑,再到杜甫,紮根於鞏縣長達八十五年之久。
在杜甫的祖輩中,他最為崇拜的人是祖父杜審言。有一首叫《贈蜀僧閭丘師兄》的詩,其中那句“吾祖詩冠古”,說的便是杜審言。
杜審言(約645-約708),字必簡,是初唐時著名的詩人。他生性狂妄,頗為時人詬病。他自許“屈宋作衙官,王羲之北麵”,意指自己文才勝過屈原、宋玉,書法更勝過王羲之。
唐高宗鹹亨元年(670),杜審言擢進士第,為隰城尉,後轉洛陽丞。他生平雖多受指摘,但其才氣過人,與李嶠、崔融、蘇味道並稱為“文章四友”,成為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詩清新流暢,樸素自然,筆力遒勁,格律嚴謹。他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明朝的胡應麟讚許為“初唐五律第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杜甫欣賞祖父詩才,崇拜其才學高度。後來杜甫兒子誕辰時,他曾寫下《宗武生日》,詩中說“詩是吾家事”,便是有發揚杜氏家風之意。
關於杜氏家族,杜甫在《進雕賦表》中說:“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然而,杜甫最為崇拜的祖父,除詩文出眾外,一生不算“奉儒守官”。
杜審言因“恃才高,以傲世見疾”,屢遭貶謫。武周聖曆二年(699),他因得罪權貴而被貶為吉州司戶參軍。杜審言次子杜並年十三,亦隨父赴官。杜審言性情不改,“又與群僚不葉”,使得郭若訥在司馬周季重麵前誣陷杜審言,最終將他定了死罪。杜審言下獄後,杜並悲痛欲絕,“鹽醬俱斷,形積於毀,口無所言”,遂萌生為父報仇之念。
有一次,周季重在府內大擺宴席,杜並趁機潛入司馬府,趁其不備刺殺了周季重。府內大亂,立即有官兵趕來,杜並也被士兵當場亂刀砍死。周季重奄奄一息,臨死時並不恨杜並,而是後悔聽信了小人讒言:“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
杜並為父報仇之事,一時間震驚朝野。武後得知此事,召杜審言入京師,因欣賞其詩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員外郎。再回朝堂的杜審言,後來因勾結張易之兄弟被流放至峰州。不久,又被召回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
杜審言高傲一生,雖未做出格之事,終因與張易之兄弟往來而“晚節不保”。可能在杜甫看來,祖父無甚過錯,甚至冤枉。但不能識人,而與歹人往來,終究是未做到“奉儒”。
正因為杜審言有過一絲的小過錯,才使得後來的杜甫無論身在何處,都堅守杜氏家風。“奉儒守官”和“不墜素業”像山一樣堅挺地矗立在他的心中,他“嬌兒惡臥踏裏裂,雨腳如麻未斷絕”時,想的是“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也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孔子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杜甫處陋亭,餓其體,傷其肌,亦不改其樂,也達到了聖賢的境界。
杜氏一族,有杜甫這樣傑出的人物,可謂是至高無上的榮耀。這樣說不僅是因杜甫有萬世留名的詩才,還因其品格也是史上少有。
在亂世中,他不改其誌,不困於苦,能做到頂天立地,不怨天尤人,實在太難。
至於杜甫的父親,也是一個讀書人。據元稹在為杜甫所寫的墓誌銘中稱,杜閑曾擔任奉天縣令、武功縣尉。杜甫於天寶三載(744),在為繼母撰寫《唐故範陽太君盧氏墓誌》中稱,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
杜閑於睿宗景雲元年(710)與元配崔氏成婚,開元十一年(723)與繼室盧氏再婚。杜閑共有五子一女,長子杜甫為崔氏所生,次子杜穎、三子杜觀、四子杜豐、幼子杜占以及長女均為盧氏所生。
唐睿宗太極元年(712)正月,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
這一年,唐睿宗傳位於李隆基,即唐玄宗,改年號為“先天”。這一年,太平公主密謀發動政變,勢必要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但動亂都是暫時的,待唐玄宗穩固皇權後,一切又恢複平靜。此後,大唐進入鼎盛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杜甫在盛世中讀著書,吸收著儒家文化,也有了“讀書破萬卷”的機會。許多年後,他正值青春年華,心高氣傲、躊躇滿誌,如他的祖父般不把古人放在眼裏。
他說:“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
我攜一支筆為詩而來,屈原、賈島、曹植、劉楨等,算得了什麽?
都不如我,都不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