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史之亂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杜甫好像沒有做官的命。他剛剛有了職務,以為終於換來了衣食無憂的日子,卻不曾想一場安史之亂,連他唯一想要的安定生活也被打亂了。

這場戰亂,還擊碎了唐玄宗荒**無度的美夢,催毀了山河。

杜甫說,他不似巢父和許由,安享於詩酒年華的隱居生活。他要從享樂逍遙中走出來,為百姓爭和平,誌於“再使風俗淳”。

苦難使人清醒,富貴使人沉醉。曾經睿智的帝王,如今已變得昏聵平庸。他看不見百姓的苦難,不關心大唐的朝政,全身心地醉倒在了楊貴妃的臂彎裏。

他隻要美人,再不管他萬難得來的江山。

他以為江山屬於自己,美人屬於自己,誰也搶不走,所以可以放肆、縱容自己的荒**無度。殊不知,這世間萬物,稍不經心,都會失去,都會破碎。

杜甫保不了百姓,唐玄宗也保不了楊貴妃。

開元二十年(732),張守珪任幽州節度使,手下安祿山偷羊被抓。張守珪想將安祿山亂棍打死,安祿山臨危稱自己有消滅蕃族的辦法,張守珪便放了他,並收他為義子。開元二十八年(740),安祿山因善於鑽營,機靈聰明,已升任平盧兵馬使。朝廷授予他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官銜,並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和喜愛。

天寶元年(742),安祿山被任命為代理禦史中丞、平盧節度使。因為可以上奏議事,唐玄宗對他更加寵信。

此後,安祿山扶搖直上,連李林甫也幫他說話,唐玄宗對他的信任更是堅定不移。當安祿山成為楊貴妃的養子,他氣焰囂張,見到唐玄宗也不大願意彎腰行禮。

唐玄宗並不介意,倒是李林甫認為不妥,對安祿山有所指點,安祿山這才規矩起來。那時,安祿山已擁兵占大唐節度使總兵力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他的子嗣皆受到重用,安慶宗還娶了皇太子的女兒為妻。

杜甫隻見楊國忠囂張跋扈,奢靡無度,卻不見安祿山用金銀做籠、做筐、做簸箕。安祿山手握兵權,其心卻並不想保衛邊疆,而是不斷挑起戰事,好向朝廷邀功。他並非戰無不勝,但為了取得唐玄宗的信任,他一邊欺上瞞下,謊報軍情;另一邊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斷擴大兵力。

安祿山的種種行為,讓楊國忠聞到了他要叛亂的味道,便將此事告訴了唐玄宗。唐玄宗派中官輔趚琳去偵察,他因收安祿山賄賂,便向唐玄宗謊報安祿山對朝廷忠心耿耿。一時間,楊國忠和安祿山兩人勢如水火,安祿山甚至在唐玄宗麵前哭訴,是楊國忠想要殺他,才會說他會造反的謊言。

聽完安祿山一席話,唐玄宗對他十分愧疚,又任命他為左仆射高官。當月,安祿山又請求任命自己為閑廄使、隴右群牧等都使,任命吉溫為武部侍郎、兼中丞,當他副手,又請求主持總監事務。

就這樣,“忠心耿耿”的安祿山勢力越來越大,已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此時,若是有人上奏安祿山造反,唐玄宗便會將此人捆綁起來交給安祿山處置。

唐玄宗對安祿山太好,好到他也想等唐玄宗一命歸天後再堂而皇之地造反。可是他的手下等不及了,權力的欲望更是讓他不想再等了。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南下,所經州縣大多望風瓦解。之後,叛軍渡過黃河,克靈昌、陳留、滎陽諸郡。

十二月十三日,洛陽失陷。

安史之亂爆發得有些倉促,讓安祿山忘記了身在長安的妻兒。當他帶著叛軍攻打到洛陽時,他的小兒子安慶緒卻告訴安祿山,布告上寫著,安慶宗已被腰斬,女兒賜死。

安祿山聞之大怒,悲痛大呼:“我兒何罪之有,竟殺我子!”

為兒子報仇雪恨的心讓安祿山開始屠城。僅三十三天,洛陽便失陷了。安祿山所到之處,皆是屍體。他**婦女,屠殺幼童,打家劫舍,無惡不作。

天寶十五載(756)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自古以來,曆史上從不缺乏起義者。他們是受盡壓迫,為了百姓、正義,不得不擁兵自立,起義造反。帶著善意的因,往往也能結下善的果。

這些人中很多成了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

有了前人之鑒,後人也會起兵叛亂。如同安祿山,或許以為自己可以成為下一個李淵,所以才有了叛亂之心。但是,安祿山的叛亂帶來的卻是一場巨大的浩劫。

中原大地,滿目瘡痍,處處屍骨。他兒子無罪,他為兒子喊冤,那百姓何罪之有,又該向誰喊冤?

如今,盛世的大唐已搖搖欲墜,唐玄宗亦是保不住江山了,誰又能保得了誰?

安祿山起兵時,叛軍所到之處,“河朔盡陷,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匿竄,無敢拒者”。諸多郡縣皆被攻陷,唐玄宗淒然,歎息地問:“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邪?”

此時,有一位忠肝義膽之士站了出來。他不是杜甫,而是顏真卿。

顏真卿是平原郡的太守。平原郡是安祿山南攻的重要關隘。顏真卿不等皇帝詔令,集兵不足千人,硬是抵抗住了二十萬兵,使得安祿山不敢再輕易攻近潼關。

當時,顏真卿的族兄顏杲卿駐守常山郡。因為兩地相近,便派顏杲卿之子顏季明在兩地間傳遞消息。

安祿山聽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前往,圍攻常山郡。

他們在兩地間發現了顏季明,便將他抓回去,以此來要挾顏杲卿投降。

顏杲卿不降,顏季明被處死。有人問顏杲卿,為何不投降。顏杲卿說:“你我一死何足惜,隻怕常山城內城外,不知會有多少生靈塗炭、人頭落地啊!我顏杲卿能為自己一個兒子的生命安全,而置常山城於不顧,置常山百姓於不顧嗎?”(選自《忠魂正氣:顏真卿傳》)

於是曆經六日苦戰,城中水、糧、矢俱盡,城池陷落,顏杲卿被俘。

在洛陽,顏杲卿依舊不降。氣急敗壞的安祿山割掉他的舌頭,斬斷他的雙手,綁在天津橋柱上,顏杲卿被淩遲而死。

這一天,“顏氏一門死於刀鋸者三十餘人”。

活下來的顏真卿,成了走到曆史前台的人。此前,無人知道顏真卿,被唐玄宗召見後,他成了當朝紅人。

在這段曆史中,真正出彩的是顏杲卿,而顏真卿之所以被後人稱讚,是因為及至德宗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兵反唐,攻陷汝州,大唐又一次陷入戰亂中。

當時宰相盧杞忌憚顏真卿,便向德宗上奏說,李希烈氣盛自傲,無人敢去勸阻,而顏真卿身為四朝老臣,派他去則更能令李希烈信服。

德宗準了。

詔令一出,滿朝上下皆為顏真卿擔心,都勸他多留幾日。顏真卿不肯,他說:“君命也,將焉避之。”

他知道此去不回,便寫下家書,獨自一人去“勸阻”李希烈。

這一年,顏真卿七十三歲。

李希烈見顏真卿來勸他歸順,便許他新朝宰相之職。顏真卿聽完,說:“你們知道顏杲卿嗎,他是我的哥哥。當年安祿山如此對待他,他都沒有臣服,我年近八十歲的人,守著哥哥的名節死而後已,又怎能受你們的**呢?”

他們用稻草燃火,試圖嚇退顏真卿。卻不曾想,顏真卿跳入火中,以死守名節。李希烈無奈,將他囚在了蔡州龍興寺。

一年零七個月後,顏真卿被縊而亡,終年七十五歲。

那時,他深知這次“勸阻”是要死的,便提前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與祭文。

亂世之下,必會有忠魂正氣的人站出來。他們可能不是武夫,而是一介文人,隻會彈琴寫書法。可也正因為他們是一介文人,所以自幼接受的是賢德、正氣、忠貞的教育。

立身、做人、做文章,探究微言大義,才是他們一生要追求的目標。

杜甫也是一介文人,也有著立身、做人、做文章的追求。隻是,他英雄無用武之地,老天並沒有給他表忠的機會。

當杜甫離開奉先,返回長安,赴任右衛率府兵胄曹參軍一職時,才知道叛軍已逼近潼關。不得已,他又返回奉先,帶著妻兒,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如果,顏杲卿在這場戰亂中被割的是舌頭、手腳,那日後這場安史之亂也割著杜甫的心。

誰也不比誰好受。但也隻能撐著,像顏真卿那樣堅守著信仰,坦然地、無懼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