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圳不是一天建成的 01
深圳深深深幾許?
在開始深圳話題的具體討論之前,先得對“深圳”有個大概的認知。“你可能知道香港到底有多香,廣州到底有多廣,澳門到底有多少奧秘;但是說正經的,你未必真正知道深圳到底有多深。”知乎網友“千江一月”認為深圳的深度顯然不是由深圳河決定的。深圳河在中國10多萬條的河流體係裏麵,絕對是一條非常普通的、無足輕重的河。理解深圳的深度,需要對全球地理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有更寬的曆史尺度和更廣的未來視野。
深圳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名字,主要有兩種內涵。一種是老深圳概念,即在1979年3月5日設立深圳市、1980年8月26日成立深圳經濟特區之前的深圳。另一種則是設立深圳市、成立深圳經濟特區以後的深圳,這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新深圳概念、深圳特區概念,範圍與曆史上的寶安縣版圖大致相當。“千江一月”舉了石家莊的例子來說明深圳地名複雜內涵的有趣變化:石家莊原來是正定縣郊區的一個小村莊,因為1907年要修正太鐵路,法國工程師埃士巴尼選址這裏修建火車站,由此逐漸演變,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城市。悲哀的是,現在石家莊人已經很少知道埃士巴尼這個人。不那麽悲哀的是,深圳人現在對1911年開通的廣九鐵路上那個名叫“深圳墟”的火車站的印象越來越深刻。
深圳的“圳”字,是指田野邊上的水溝。這是典型的具有非常明顯的當地特征的地理名詞。正如西北沙漠中大阪的“阪”字,四川的“壩”字,湖北大別山的“畈”字,浙江湖州山區的“岕”字。從這個字的來源就可以看出,曆史上的深圳,隻不過是一個有水有土、適合於種田行舟的小地方。這大約就是老深圳的概念了。
從深圳的移民成分、姓氏來源和職業結構看,曆史上的深圳不可能是一個漁村。曆史上寶安縣的人口來源主要是外地移民。基本上由廣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構成主要的移民群體。廣府人沿珠江而下,大多分布在西部南頭一帶,沿東部海岸線而來的漁民主要是潮汕人,他們占據了各處海灣。而最主要的客家人則是沿東江流域從南嶺九連山到龍崗的山區而來。清朝晚期,新安縣轄區占地2 364平方千米,人口22萬,客家人占60%,其中九龍半島北部,現羅湖福田一帶範圍,大部分為客家人居住。客家人的主業是種田,不是捕魚。
姓氏調查也顯示,在原深圳居民中,鄭姓來自河南新鄭縣;簡姓來自河北涿州市;黃姓來自湖北江夏;莊姓來自湖北;文姓來自江西吉安,是文天祥的後裔。雍正年間,大量移民來到深圳開墾荒地,其中客籍村莊就多達345個,他們都是種田的農民。據民國時期寶安縣1934年的統計資料記載,寶安縣共有耕地麵積54萬畝(360平方千米),水稻種植麵積23萬畝(約153.3平方千米),從事漁業的人隻有250人,兼營漁業者700人,但養蠔的人不少。
曆史上的寶安縣曾有“四大墟”,那就是深圳墟、沙井新橋的清平墟、沙頭角老街和觀瀾墟。到清朝末年,包括香港地區的墟場已經達到37個之多,與河流的運輸緊緊聯係在一起,形成了完善的市場網絡。所以“千江一月”認為,曆史上的深圳,更像一個市場。
1911年8月14日,廣九鐵路正式通車,並舉行了通車和接軌儀式。當廣九鐵路建成以後,深圳墟及羅湖附近就變成了舊市場網絡與新市場網絡的連接點,是中國大陸在南方與外部世界溝通的最重要的市場空間。廣九鐵路的建成,才是深圳現代史真正的開端。
深圳作為歐亞大陸東南的一個端點,是水陸交通和鐵路交通的一個交會點,它不像內陸的許多城市,因為新舊交通的分離背道而馳,相反,新舊世界在這裏相得益彰。就像中國圍棋術語所說的“金角銀邊草肚皮”,深圳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金角。自廣九鐵路通車以後,深圳真正進入現代社會城市體係,並且多次成為曆史發展的支點,一直被許多深邃的目光注視著。
早在鴉片戰爭前,《南京條約》的起草人——澳門傳教士郭士立,就已經注意到深圳的特殊位置。他多次在深圳灣沿海地區考察地形,並充當英國人的商務官和翻譯,對新安縣的這個區域有很深的了解。1858年,意大利傳教士就開始繪製新安縣地圖,並在南頭設立育嬰堂。可見歐洲傳教士對深圳在全球地理上的價值了如指掌。
1841年香港開埠後,深圳成為中國的國際事務端點,所有的事務都麵臨國際化。清朝末年,港英政府動議建設廣九鐵路,並在羅湖橋頭設立車站,羅湖從此成為香港港口貿易和中國大陸國際貿易對接的一個支點。
1938年,日本人從大亞灣登陸廣東,1939年即占領深圳,並在深圳修建了三個機場,包括蛇口的後海、西鄉以及上步田麵村的軍用機場,其中後海的機場最大。1941年11月7日,日本人在占領香港以後,就將深圳作為重要的華南戰略基地。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人更是加緊控製從深圳到廣州和武漢的鐵路線,將其作為在東南亞作戰的基地。深圳成為日本人占領東南亞的重要戰略支點和跳板。
深圳作為一個地理位置極為特殊的地區,一直被人們高度重視。隨著行政區域的變化和級別的提高,這個地方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潛力。1979年以後建立的深圳特區,以其驚人的發展速度,更為世界矚目。
據此,“千江一月”判斷,在未來的二三十年裏,深圳還將麵臨另外一次全麵升格的可能性。大航海時代,地球上相互區隔的大陸,實現了非常緊密的聯係。但由於航海的特點,隻有有限的海岸線是避風港和便於同內陸連接的交通樞紐,因此,這些大陸與海洋連接的端點,就成為重要的大陸之間溝通的渠道。如非洲大陸的開普敦、北美大陸的紐約。“曆史上的深圳,曾經種田種地、打魚養蠔、販貨走私、賣豬崽、開賭場、鬧革命、跑龍套、做配角等,五花八門,各種營生都試過,但隻有現在的路向是最好的。深圳現在從事的科技創新、金融貿易、教育文化等,才能使深圳作為大陸端點的巨大地理潛能得以釋放,生命力得以舒展。”對深圳曆史做過一番認真梳理的“千江一月”如此感歎。
深圳如何進入我們的視野?
今天的深圳,大名鼎鼎,如日中天,威名遠播,我們對深圳的前世今生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但是,時光回到40年前,人們聽說“深圳”時,往往不知道是哪個“圳”;看到“深圳”時,往往不知道“圳”字怎麽讀。深圳在哪裏?深圳是個什麽樣的所在?對於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都是一頭霧水。20世紀80年代以前,深圳並非默默無聞,隻是普通人並未關注而已。
在20世紀60年代風靡全國的3部反特電影《羊城暗哨》《秘密圖紙》《跟蹤追擊》中,“深圳”曾經露了臉,因為電影裏國民黨特務登陸和逃跑的地點都在深圳。
電影資料記載:20世紀60年代初,廣州市公安局的兩位公安人員,根據自己多年辦案積累的素材,創作完成了電影劇本《跟蹤追擊》,引起了導演盧玨的注意。1957年,盧玨導演了著名的反特電影《羊城暗哨》,大受歡迎。看到《跟蹤追擊》的劇本後,他再次拍起了反特片。1963年發行的反特電影《跟蹤追擊》,劇情是這樣的:
1961年9月20日清晨,深圳邊防檢查站發生一樁可疑案件。檢查員從一個老太婆的手提包裏搜出偽裝成香煙、糖果的雷管和炸藥。但她一口咬定,這手提包不是她的。此時,在候車室又發現一個無主的手提包,裏麵有玩具小汽車等物,與老太婆描述的情況完全相符,這可能是特務在旅途中調換了她的手提包,利用她把爆炸品帶進來。當事情敗露後,因為畏罪,特務丟掉了手提包,以割斷調查線索。但誰是丟手提包的特務呢?公安人員李明剛等根據玩具小汽車進口上稅稅單存根這一線索,在群眾協助下,經過縝密的偵查,終於查明工廠老工人林德祥的侄子林永貴就是調換老太婆手提包的特務。李明剛掌握了確鑿的證據,果斷地突審林永貴,使林永貴認罪交代。林永貴的任務,是通過林德祥接近電廠、物色發展對象,在國慶前夕炸毀發電廠。李明剛將計就計,要他寫信給香港國民黨特務機關,稱已找好目標,請派人來審查。不久,我邊防部門發現有人偷渡。同時,林永貴也接到電話,命他和發展對象到百貨公司接頭。李明剛扮成電廠工人與林永貴到接頭處等待。因林永貴不夠沉著露出破綻,被暗中前來審查的女特務徐英察覺。徐英悄悄到何老師家,向何老師的世侄——潛伏特務錢家仁匯報情況。錢家仁怕事情暴露,決定放棄林永貴,改變爆破目標。他搶先至藏放炸彈地點拿走炸彈,但故意留下一個,以麻痹我公安人員。李明剛審訊完偷渡犯,發現炸彈被人取走了一個,而偷渡犯未打過電話,據此判斷,還有更凶惡、更狡猾的敵人尚未歸案。他又根據何家保姆提供的重要情況,斷定錢家仁、徐英企圖利用何老師外甥女——某變電站女技術員小蔡,炸毀變電站。錢家仁知道小蔡是無線電的業餘愛好者,答應送給她一個萬能表。為了保衛國慶期間的公共安全,控製炸彈,李明剛爭取到何老師的幫助。這時錢家仁突然歸來,準備取走炸彈,但他見有生人,不敢行動,徐英又暗示將有群眾前來檢查白蟻,更使他驚慌。李明剛故意避開,錢家仁遂乘機從廁所水箱中取出炸彈裝入萬能表,贈予小蔡。小蔡深感他關心自己的學習,回到變電站正欲打開萬能表欣賞,李明剛及時趕來將炸彈拆除。小蔡始知為敵特利用,悔恨不已。這時徐英被捕。錢家仁雖潛水藏在開往澳門的渡船的舵下,也未逃脫李明剛敏銳的眼睛。這個陰險惡毒的特務終於落網,敵特的罪惡陰謀又一次被徹底粉碎。
《跟蹤追擊》雖然跟《羊城暗哨》一樣,以廣州為背景,但影片開始時的邊防站那場戲卻是在緊鄰香港的深圳羅湖口岸實地拍攝的。據說,拍攝時,正遇一批偷渡客從香港被押回,他們衣衫不整、疲憊不堪地擠在最後一節車廂裏。到了車站,偷渡客見現場人數眾多,他們不知是在拍電影,隻是覺得亂糟糟的,正好趁亂逃跑。有些人拚命地往香港方向逃去,場麵頓時大亂。情急之下,攝製組立即關機,大家全體出動,配合警察抓捕偷渡客。扮演偵查員李明剛的演員林嵐身穿白色警服,見此情景也加入了追捕的行列。大家齊心合力,將逃跑的偷渡客全部抓獲。
我小時候喜歡看連環畫,將幾百本連環畫登記造冊。小夥伴們要借閱,得去采摘一些金銀花之類的跟我換。我將金銀花曬幹,攢起來,拿去外公所在的供銷社賣錢,再買連環畫。我那幾百本連環畫好些就是這樣買下來的。登記冊上的001號,就是《跟蹤追擊》。這本小人書我看過幾十次,可我那時對書中的“深圳”一點印象都沒有。
我對深圳有印象是因為我表姐。表姐、表姐夫在1985年就隨所在的建築公司來到深圳工地,帶回新穎的有按鍵計算器的電子手表給我做禮物,令我眼界大開。從此,隻要一提起深圳,我的精神就為之一振,想起那塊黑白按鍵、碩大無朋的電子手表。人,就是對物質的**印象更深。我像很多早期的來深者一樣,在物質文明的**下,懷著忐忑的心情坐著廣深列車第一次來到深圳。廣深列車內有如異國他鄉:藍色軟座、白色紗墊、模特一樣的司乘小姐、聽不懂但特別悅耳的廣東話,加上窗外一晃而過的大得像芭蕉的香蕉樹,矗立在綠蔭裏的簇新廠房……我以為,通向天堂的美好之路就應該是這樣的。
可是,廣東、深圳式的物質繁榮為什麽無法翻越金雞嶺,蔓延到我的故鄉湖南呢?那時,流傳著一個段子:湖南、廣東交界處有一座金雞嶺,雞頭衝著湖南,雞屁股衝著廣東。金雞吃了湖南的白米,卻把金蛋下在了廣東。
後來,因特虎的討論將這個問題升級了:與深圳一起設立的特區共有四個,為什麽隻有深圳特區鶴立雞群?
最直觀的理由:深圳特區麵積最大。
廈門經濟特區於1980年10月被批準設立,麵積隻有2.5平方千米。1984年2月,鄧小平同誌視察廈門後,廈門特區範圍才擴大到全島,麵積達到131平方千米。汕頭經濟特區大一些,22.6平方千米,規劃在汕頭市郊龍湖。珠海經濟特區最初隻包括拱北、灣仔小部分地區,直到1983年,珠海經濟特區麵積第一次擴大,才包括香洲、吉大、拱北、前山、南屏、灣仔地區。深圳經濟特區是大手筆:東起大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總麵積327.5平方千米。其他三個特區麵積加起來也沒有這樣的體量優勢。
那麽,深圳經濟特區為什麽一開始就有如此巨大的體量?
最直接的理由:深圳毗鄰香港。
廈門靠近我國台灣,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的實力不輸於香港,但是台灣和廈門之間隔著個台灣海峽。20世紀80年代初,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尚屬微妙,短期內台灣對廈門的經濟拉動有限。珠海緊鄰我國澳門,但澳門是彈丸之地,經濟以博彩業為主,對珠海的工業化推動力不從心。汕頭在近代號稱“小上海”“小廣州”“小香港”,是海外潮商的故裏,但是海外潮商的主力集結在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香港不僅集聚了海外潮商、海外客商、海外粵商、海外閩商、海外滬商等海外華商,還是日商、韓商、南洋商人、歐美商人的集聚地,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形成的製造業能量正處於爆棚階段,深圳經濟特區的體量相對於香港製造業的能量就是小菜一碟了。
香港製造業的能量是怎樣積累起來的?又是怎樣帶動深圳經濟特區騰飛的?這些問題先按下不表,留待後文再詳細討論。這裏先要交代的是,香港與深圳原本是大寶安的一部分,而深圳確實是搭幫香港,才暴得大名。改革開放後的深圳固然是因為毗鄰香港而聞名,但是改革開放前的深圳也是因為臨近香港而聞名。120多年前的晚清時期,“深圳”二字還是因為香港才第一次出現在國家外交文件上。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占香港島。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在英軍艦上簽訂《南京條約》,割讓廣東寶安的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占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麵積達1092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麵積。正是因為《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深圳河成為中國內地與香港英占地之間的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