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著外人的麵貶低孩子,會讓孩子更加自卑

貶低式語言,是一種暴力,能“殺人於無形”。若是父母常常當著外人的麵貶低孩子,就可能輕而易舉地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

電影《耐莉》的主人公,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最喜歡表演和唱歌。在一次藝術節上,耐莉一邊唱歌一邊跳舞。但是,坐在台下的父母卻覺得耐莉的舞蹈十分不好,馬上對她做手勢,讓她停下來。看到父母的手勢和表情,一向外向的耐莉立馬變得拘謹起來,她懷疑自己做了一些出格的動作,才會讓父母不高興。

在以後的日子裏,耐莉經常會想到父母的這次提醒,做事情越來越拘束,怕自己又做些不合時宜的事情惹得父母不高興,從此她變得自卑又缺乏安全感。

耐莉父母這種不合時宜的指責,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時常可見。很多父母喜歡當著外人的麵說一些貶低孩子的話,如“他沒有那麽好”“挺笨的,什麽事情都做不好”“他經常丟三落四的,真是讓人頭疼”……

為什麽父母喜歡在外人麵前貶低孩子?

一些父母是因為孩子在外人麵前表現得不夠好,讓自己沒麵子,怕大家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育好。比如,父母帶孩子參加朋友聚會,卻當眾指責孩子米飯掉到桌上,挑剔孩子吃飯時大聲說話,不懂事,等等。這其實是家長的“投射認同”心理在作怪。

投射認同,就是父母的成長經曆塑造了他們內心和自己的關係,家長會將自己某些不好的經曆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痛苦。比如,父母總是挑剔孩子吃相不好,實際上是因為自己吃相不好而自卑,並且不自覺地將這種自卑情緒傳遞給了孩子。

有一些父母在外人麵前貶低孩子,隻是為了自謙。受古訓“謙受益,滿招損”的影響,中國父母更喜歡“自謙”式教育。比如,過年的時候,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有親戚誇讚自己的孩子,即使父母與有榮焉,也會趕忙擺手說:“哪裏哪裏,他還差得遠呢。”

謙虛是一種美德,但是在教育方麵,父母過於謙虛,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當孩子聽到他人誇獎自己時,內心是興奮雀躍的,這時候父母的貶低,無異於給他潑了一盆冷水。經常受到這樣的打擊,孩子可能會陷入自我否定,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好”,然後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

有一些父母在外人麵前貶低孩子,僅僅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為了讓孩子更聽話,父母會在公共場合訓斥孩子,讓他產生畏懼感和敬畏感。這樣做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懦弱,遇到事情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桐華曾說:“孩子在很多時候,比大人還要愛麵子,因為世界很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保護孩子的自尊,不將孩子的錯誤暴露在外人麵前,才能讓孩子遠離自卑。

給孩子留麵子

在外人麵前,父母要學會給孩子留麵子,即使孩子犯了錯,也不要當眾指出來,應私下指出孩子的錯誤,引導他應該怎樣做。這樣做,孩子更容易虛心接受錯誤,並且及時改正。有一個女孩十分不喜歡做家務,總是把家裏弄得亂糟糟的。聚會時,有一個朋友誇讚女孩:“你這麽乖巧可愛,自己的房間也一定特別整潔吧。”小女孩十分心虛,害怕媽媽當眾揭穿自己。結果,媽媽說道:“是的,在家裏也非常乖,經常自己整理房間。”等回到家中,媽媽對女孩說道:“媽媽隻幫你這一次,以後你要好好整理自己的房間。”女孩感謝媽媽給自己留了麵子,在這次經曆之後,她變得勤快起來。

接受他人對孩子的誇獎

當他人誇獎孩子時,父母要坦然接受,還可以順勢誇獎一下孩子。例如,孩子考了第一名,有朋友誇獎:“考第一名真是太了不起了,真是個聰明的孩子。”父母可以這樣說:“是挺厲害,他每天都學到很晚,很不容易。”

肯定孩子的努力,並給予誇獎,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父母在私下裏需要告訴孩子,不能因為誇獎而驕傲,學會謙虛才能保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