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貼負麵標簽,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某國由於兵力不足,從監獄調了一批犯人上前線。但是這些犯人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管理員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與犯人進行談話,要求他們每周給最親的人寫一封信,在信裏告訴親人自己在前線如何勇敢、立了多少戰功等。半年後,這些士兵真的變成了信中聽從指揮、勇敢戰鬥的樣子。
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簽效應”。一個人一旦被下了某種結論,就會像商品被貼上標簽一樣,做出與標簽一致的行為。這種現象,在孩子身上尤其明顯。孩子的情感態度是比較直接的,父母給他們貼什麽標簽,他們就有可能成為與所貼標簽一致的人。例如父母總是斥責孩子說“你真笨”,孩子就真的可能變笨;父母斥責孩子不聽話,孩子就真可能做一些不聽話的事情……
為什麽孩子會朝著“標簽”定義的方向發展?通常情況下,孩子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固定型和成長型。
當孩子處於固定型思維模式時,做事的觀念會比較死板,隻能接受成功,害怕失敗。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受到打擊。而當孩子處於成長型思維時,做事會始終充滿熱情,即使遇到困難和挫折,也能鼓勵自己去克服。對兩種思維模式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成長型思維明顯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固定型思維卻更常見。當父母遭遇了生活的壓力後,會將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進而給孩子貼上各式各樣的負麵標簽。例如,孩子幫忙做家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結果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若是遇到了父母心情不好,就會給孩子貼上“做事毛躁”“什麽都做不好”等負麵標簽。
給孩子貼“負麵標簽”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若這種行為長期發生,孩子就會從心底認為自己不行,從而產生自卑。即使以後孩子在某個方麵獲得了成功,但那種隱隱的自卑感也會始終伴隨著他。
心理學認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好壞,都能影響人們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若我們對孩子存在偏見,總是對他說一些負麵的話,孩子就真的可能朝著“壞”的方向發展。
與之相反,若是給孩子貼“正麵標簽”,那麽他就有可能朝著一個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將玩具拆了,喜歡貼負麵標簽的父母可能會罵孩子淘氣、破壞王,並且對他們進行處罰;而喜歡給孩子貼正麵標簽的父母,則會表揚孩子有鑽研能力,並且引導孩子去重新組裝玩具。在父母的誇獎下,孩子會更有探索精神,甚至成為一個小發明家。
正確的貼標簽方式,可以培養孩子某方麵的能力。那麽,父母如何才能正確地給孩子貼標簽呢?
學會接受孩子暫時的失敗
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對事物的認識水平還處在發展階段,他們是在不斷嚐試,不斷失敗,不斷爬起的過程中學會各種技能的。因此,對於孩子暫時的失敗,父母不能上來就批評,指責,上來就貼負麵標簽,可以暫時地接受孩子的失敗,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到解決辦法。
尋找孩子的“正麵標簽”
對於孩子的壞習慣、缺點,父母不要立馬貼上負麵標簽。與之相反,父母要全麵地去觀察孩子,努力尋找他的閃光點,這樣就可能讓“壞孩子”變為“好孩子”,讓“笨孩子”變為“聰明孩子”。
適度貼“正麵標簽”
即使是肯定孩子能力的正麵標簽,也不可以毫無底線地、無限製地使用。大家都知道“物極必反”這個道理,雖然正麵的標簽能夠帶來一些“正”的導向作用,但當這個導向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範圍,那麽帶來的就不一定是好的導向作用,很可能是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壓力,逼著他不得不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甚至有一種退無可退的感覺。
除此之外,父母盡量避免給孩子貼一些固定的標簽,無論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這樣做隻會固化孩子的成長。父母可以多發現孩子的優良品質,從不同方麵表揚孩子,幫助他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