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創新的孩子,才能長遠發展
關於鋸的發明,有這樣一個傳說。
魯班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掌握了生產勞動的實踐經驗,能操作多種技能。有一年,魯班接到了一項建築工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料。於是他和徒弟們上山找木材,當時還沒有鋸,他們隻能用斧頭一下一下地把樹砍斷,拿回去做木料。一次上山,他的手指一不小心被一種野草劃破了。魯班心裏想:“小草還能將手劃破,怎麽這麽鋒利?”魯班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就摘下一片葉子仔細觀察,發現葉片的兩邊不是平直的,而是長著細小的齒,魯班用手輕輕地摸,感覺小細齒比較鋒利。魯班確認,就是這些葉片上的小細齒將自己的手劃破的。魯班和徒弟們在山上幹活累了,就坐下來休息,偶然間發現一隻大蝗蟲在啃吃草葉,牙齒非常鋒利,很快地就吃了很多的草葉。魯班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心想:“小小的昆蟲怎麽吃東西這麽快?”他抓來一隻蝗蟲,觀察蝗蟲的牙齒,發現蝗蟲的兩顆前牙比較大,牙齒就像草葉的邊緣一樣,也是小細齒。魯班想:“小細齒是很好的工具,如果在砍樹中使用,是不是就可以加快速度了?”於是,魯班開始嚐試各種實驗,以大毛竹為材料做帶有小鋸齒的竹片,以小樹為對象進行試驗,沒幾下樹幹上就劃出了一道深溝,效果非常明顯。魯班高興極了,但是他發現竹片用於砍木材,很軟,韌性足夠卻缺乏強度,拉幾下小鋸齒就鈍了或斷了,馬上需要換新的竹片。魯班想到鐵是比較耐用的,於是請鐵匠按照自己的想法製作兩端帶有鋸齒的鐵片。魯班和徒弟在砍樹中就試著使用這種鐵片,倆人一人拿著一端,使勁來回拉,不一會兒,樹就被鋸斷了,這比斧頭省時省力多了。魯班很高興,他發明出新的工具,取名為鋸。從此以後,鋸給後人的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
在山上被草葉劃破手的人不會隻有魯班一個人,在魯班之前一定有很多人經曆過類似情況,魯班卻獲得了啟發。其實,很多發明都源自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到了,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發現水壺蓋被熱的蒸汽掀起來,發明了蒸汽機。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對於科學家而言,卻是發現物理現象的源頭。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好奇心很強,善於仔細觀察和思考,即便是微小的事情,也會鑽研。積極思考、主動求知,用正確的想法打開思路,結果就會獲得創造性發明。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即便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隻要善於動腦,就會產生智慧。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提高孩子的創新能力,就要讓他們知道小事情中充滿大學問,隻要善於探索,就會有新發現,將總結出來的規律用於學習中,不僅促進了學習,還擴展了知識視野。在對孩子的創新能力培養中,要不斷地鼓勵孩子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他們展開思維,將孩子的自主參與意識調動起來,鼓勵他們自主思考,對所獲得的知識就會自主內化,學習創新能力便得到了培養。
指導方法:
愛因斯坦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善於創新,在一件事情上勇於突破常人的思維,在學習中便會找到很多的知識點,這是掌握知識的關鍵。具有學習創新力的孩子,就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學習知識,用屬於自己的思維思考問題,將新知識融進自己知識框架體係中。兩個人學習同樣的一個知識點,由於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同,學習的效果就會存在差異。孩子要將所學習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就要大量地積累資源和素材。教師或者家長要為孩子提供這方麵的條件,讓孩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研究,重要的是研究作品中的創造思路,從中尋求知識規律,這是創新的基本條件。在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過程中,要根據孩子的智力水平進行培養。教師要認識到,即便是所有的學生都使用相同的教材,也要根據學生的知識需求有側重點地教學,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為透徹。
孩子要具備創新能力,就要對學習保持健康的心理,以良好的心態對待客觀事物,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在追求自己目標的時候,思維要靈活,不被固有的思維框架限製,具有非常強的創新意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思新求變。創新是持久的過程,要有恒心,有毅力,專注於思考,以堅強的意誌去實現目標。
教師和家長要強調孩子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讓孩子認識到新事物中蘊含著真理後,就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探尋真理,為了不受自我知識框架的局限,還要通過自主學習擴展知識麵。隨著創新意識成為孩子思維體係中的一部分,孩子的創新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