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主處理問題的權利
細節一:讓孩子自主規劃學習進度
茅以升是中國的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10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南中等商業學堂讀書。茅以升家境貧寒,在學堂經常被人嘲笑。但是,茅以升並不因此自卑,而是要讓這些隻重視衣冠的人看看自己要比他們成績好很多。
茅以升為自己製定了學習計劃,包括作息時間都非常明確,每天按照計劃讀書。清晨,茅以升到河邊背書,一次在背圓周率的時候,邊走邊背,注意力太集中了,一不留神,就一腳踏進河裏,全身都濕透了。從此,學堂的學生都叫茅以升“書呆子”。
一年的學校新年晚會上,同學們各個都表演文藝節目,展示自己的才藝。有同學想捉弄茅以升,就提出讓他也表演個節目。茅以升沒有退卻,而是走上前台,鄭重其事地說:“我不會表演什麽節目,就給大家背一背圓周率,3.141592653589793……”,一直背到小數點100多位數字。師生們都鼓起掌來。從這一天起,師生們對茅以升產生了敬意。
原來,茅以升看到書本上已經將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麵的100位數字,茅以升就想,既然圓周率這麽重要,我就應該把它背下來。茅以升每天早晨就開始背圓周率。他給自己背圓周率製定了計劃,每天早晨起床背一遍,中午吃飯之前背一遍,晚飯之前再背一遍,就這樣堅持一天背三遍,每天都如此。背圓周率到小數點100多位數字也不是一氣嗬成的,而是循序漸進地進行,先背小數點後邊的10位數字,背熟了之後,就背小數點後的20位、30位,最終將圓周率小數點後的100位數字都背下來。
茅以升經常說的話就是:“人的頭腦、人的四肢,越用越靈,越練越強。相反,不經常磨煉,時間長了,就會生鏽。”
茅以升每天勤奮學習,刻苦鑽研,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最終成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也是一名著名的工程教育家。
茅以升家境貧寒,卻沒有放棄讀書。他的讀書是很有方法的,就是為自己製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每天嚴格按照計劃讀書。特別是在背圓周率上,茅以升對學習的進度進行了合理安排,結果將圓周率小數點後的100位數字都背下來。可見,合理安排學習進度是非常重要的。
小孩子都是比較貪玩的,即便是教師已經布置了作業,也不願意寫,讓孩子主動學習就更是難上加難了。一些家長會為孩子控製學習時間,孩子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時間上,對功課依然是心不在焉,心浮氣躁地磨時間,收效甚微。家長將控製時間改為控製學習的量,就像茅以升背圓周率一樣,從小數點後10位數字到20位數字……讓孩子自己規劃每一個學習階段完成的量,並按照時間的進度進行。這樣,孩子就會將學習的注意力轉移到“量”上,在規定的時間內將自己計劃的功課任務完成,這樣,孩子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了。
指導方法:
讓孩子自主規劃學習進度,家長要予以必要的指導。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學校課程的安排,做到孩子自主學習的進度與學校的教學課程進度同步,以及做到學生在校學習和家庭學習之間相輔相成。
家長讓孩子自己製定學習進度,不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其中。尊重孩子的意願是孩子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孩子的學習進度要與其學習習慣相符合,還要符合孩子的生活習慣,主要的目的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學習任務,為後續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學習的進度不可以過於緊湊,而是要留下空白的時間段,一旦有偶然事件發生的時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習計劃做出調整,保證學習進度。
學生按照學習計劃學習,就會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學習方法,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當孩子進入到學習疲倦期的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堅持執行學習計劃,對孩子的學習動向予以關注,提醒孩子學習,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細節二:發揮說服教育的引導作用
唐代詩人李白被譽為“詩仙”。事實上,李白在小時候是個淘氣不愛學習的孩子。他覺得讀書很枯燥乏味,而且也很累,一點兒也不好玩。有一天,李白實在是感覺讀書無聊了,就丟下書偷偷地跑出去玩了。他一邊閑逛,一邊四處看,想找個玩伴,卻看見一位老奶奶在河邊坐著,手裏拿著一根粗大的鐵棒在石頭磨,非常專注,李白蹲在她麵前看很久老奶奶都沒有察覺。李白看著老奶奶一下一下地磨,疑惑地問:“老奶奶,您這是做什麽呢?”“我在磨針。”老奶奶回答,並沒有抬頭。“磨針?”李白非常不解,看了看粗鐵棒,問道:“這麽粗的鐵棒,要磨成非常細的針?”這時,老奶奶將頭抬起來,看著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很粗,要將它磨成針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每天都磨,總有一天,這個鐵棒子會磨成針的。孩子,隻要功夫深,鐵棒也一定會磨成針的!”李白雖然年齡小,但是領悟力非常好。聽了老奶奶的話,心裏想:“對呀!做事情無論多難,隻要有恒心,每天都不放棄,就一定會做成的。同樣讀書的時候遇到不懂之處,堅持多讀,每天都讀,總有一天會讀懂的。”李白又想到自己的貪玩,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跑回家中繼續讀書。
多數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或者感到學習很枯燥乏味的時候,就會像李白一樣,注意力不集中、貪玩。當李白聽了老奶奶的一席話之後,猶如醍醐灌頂一般,認識到學習隻要堅持,總有一天會成功。可見,孩子教育與周圍的環境關係密切相關。一些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才,也會認識到環境的影響,但是,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接受。
家庭環境的教育作用在於潛移默化,可是家長認為孩子需要多教導,於是教育變成了嘮叨。在這種嘮叨說教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就會感到很厭煩。特別是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怕孩子偷懶會守在一旁,看到孩子功課做錯了一點兒就急於指出來,並厲聲訓斥,甚至會有暴力行為。孩子在恐懼中學習,大腦就不會積極思考,而且思維被擾亂了,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學習要有計劃才能提高效率。很多家長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家長在給孩子製定學習計劃的時候,沒有切合實際,而是將孩子的學習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讓孩子不得閑,就必然會產生有始無終的結果。
指導方法:
在對孩子進行培養中,就要將孩子的主體作用體現出來。家長用心為孩子創造主動學習的氣氛,指導孩子根據自己知識需要自主安排學習和玩耍的時間,對培養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非常有幫助。在對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不可以用過於嚴厲的語言,要做到長話短說,而且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進行講解,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在平和、安全的家庭氣氛中得到鼓勵和支持,孩子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環境下才會被培養起來。
學習的過程就是思考和鑽研的過程。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向,從孩子興趣出發引導他們學習,讓他們發現學習是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在此基礎上,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探索知識,通過相互討論的方式研究知識,孩子探索知識的自主參與意識就會增強,獲取知識的能力也會增強。現在的學習工具很多,學習途徑也很多,家長要幫助學生開發這些途徑,比如,讓孩子去圖書館、觀看網絡上的教學課件學習,也可以來到大自然中探索知識的奧秘。這些方式都可以讓孩子的身心放鬆,鼓勵孩子麵對新知識的時候要多思多問,多角度地分析問題,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知識創造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在對孩子進行輔導的時候,家長要與孩子建立平等關係,采用相互學習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用啟發的方式進行指導,讓孩子對知識有所感悟、領會,進而理解、掌握。對孩子的進步表現要及時表揚、肯定和鼓勵,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