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情緒設定底線

細節一: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民主對待

爸爸接丁丁放學,丁丁要求吃個冰棍兒,爸爸不讓吃。媽媽定下了個規矩,就是如果氣溫低於30攝氏度丁丁就不可以吃冰棍兒,可是,今天的氣溫已經達到32攝氏度了,怎麽還不可以吃呢?

丁丁說:“我要問問媽媽,這是媽媽定的規矩。”

丁丁用爸爸的手機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今天吃個冰棍兒好嗎?”

媽媽說:“不可以,這個時候的冰棍兒都不是今年新做的。你看看媽媽將冰箱裏去年的冰棍兒都清理了,吃了會壞肚子的。喝一杯酸奶吧。”

丁丁覺得很沮喪。雖然希望能吃到冰棍兒,可媽媽不讓吃,那就喝酸奶吧。

丁丁是個比較有主見的孩子,爸爸、媽媽允許丁丁表達思想,就是為了培養丁丁的獨立意識。如果父母對丁丁的要求持有否定態度,就要說出理由,如果丁丁認為理由可以接受,就會改變自己的主意。

媽媽認為,中醫理論裏的避冷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好處,即便是在酷暑天氣,也盡量不要吃冷飲,吃冰棍兒更是媽媽所避諱的。

丁丁會時不時地提出要求。比如,想多看一會兒電視。媽媽就會說:“多看一會兒沒關係,但是不能持續看,玩一會兒再看。”丁丁吃飯也會挑食,就說:“這個菜不好吃,不吃了。”媽媽就會說:“即便是不喜歡吃的菜,也要嚐嚐味道,逐漸接受,太挑食不利於身體健康。”丁丁的優點是,隻要父母有正當的理由就會接受,沒有養成固執的性格。

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人格起到基礎性的作用。案例中的丁丁雖然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但是,其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接受勸告,隻要是正當的理由,丁丁都會坦然接受,不會固執己見。媽媽為孩子的成長塑造了民主的環境,丁丁就與人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家長對孩子的愛要放在心裏,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就要拒絕。孩子總有一天是要走上社會的,即便是在學校,也有被別人所拒絕的時候。丁丁被父母拒絕了,就會調節自己的心情。

良好的家庭氛圍不僅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溝通能力有所增強,在社會群體中也會讓孩子與他人減少摩擦,與人交往會更為和諧。

指導方法:

一些孩子因為對家長提出要求而被家長否定,就會耍脾氣,家長的處理方式就是置之不理、打罵,以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但是,這些方法盡管讓孩子聽話了,他們也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並且如果處理方式不當,孩子的人格沒有得到尊重,會讓孩子心懷不滿。家長需要做的是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自己被拒絕的原因,自覺地接受家長的拒絕。

對於固執己見的孩子,父母在與其在溝通的時候可以適當用嚴厲的口吻,讓孩子知道沒有商量的餘地。之後,家長說明拒絕的原因,讓孩子反省自己的錯誤,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辨別能力,避免類似的錯誤重複出現。

同樣的事情,家長之間的意見要保持一致。一些孩子很聰明,在媽媽這裏被拒絕了,就去尋求爸爸或者奶奶、爺爺的幫助。如果大人之間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就會讓孩子養成耍小聰明的習慣。另外,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態度要始終如一,不要被情緒驅使,心情好就什麽都答應,心情不好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決絕,這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細節二:對孩子設定“底線標準”

萌萌在很小的時候,媽媽為了讓她聽話,就設定了行為規範,以培養孩子遵守社會規則的習慣。與此同時,媽媽還製定了一些處罰的措施,如果孩子犯錯誤,就要予以相應的處罰以警示。

比如,說好去公園玩不可以買零食吃的,如果還在公園中哭鬧著要零食吃,就立即回家;如果孩子說謊,就要麵向牆站立一個小時。

萌萌在幼兒園的時候還是比較有個性的,喜歡將東西扔到地上,之後就很開心的樣子。媽媽告訴她這樣做是不對的,她就自覺地麵壁思過。從那以後,就不再扔東西了。媽媽認為自己對孩子的管理還是很有方法的。

對於各種懲罰措施,萌萌並沒有反抗過。自從孩子上小學後,就開始性格內斂一些了。學校有什麽事情孩子也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也難得看到孩子快樂的樣子。

媽媽要求萌萌每天都要換衣服,要讓自己幹幹淨淨地去上學。一天早晨,孩子沒有換衣服就要上學,被媽媽叫回來了,說:“今天怎麽沒有換衣服呢?快換了衣服。”孩子看了看牆上的鍾表,就趕快脫下外衣,換了媽媽遞給他的衣服就跑出去了。孩子明顯很著急,也沒有違反媽媽的規矩。但是,不滿的情緒就這樣壓抑著,淤積在心裏。

終於有一天,萌萌的老師打來電話,說萌萌把同學打哭了。媽媽很驚訝,說:“萌萌是很乖的孩子,怎麽會打同學呢?”

老師說:“上體育課同學們都在一起玩球,萌萌在一邊自己玩球。這名同學就湊到她那要和她一塊玩球,萌萌不同意,然後萌萌就把球打到同學身上了。”

媽媽到學校,見到萌萌說:“打同學是不對的。”

萌萌說:“他搶我的球,才不對呢,做錯事了就要受到懲罰。”

這句話是媽媽經常對萌萌說的,媽媽現在聽到萌萌說同樣的話,變得啞口無言了。

為了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孩子製定一些規範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規範過於嚴格,就會剝奪孩子的健康和快樂。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怕孩子不聽話,就用家長的權威讓孩子嚴格執行規矩,正如案例中的孩子一樣,孩子很聽話,也很守規矩,犯錯誤了甘願受罰,但是孩子的天性被抹殺了,封閉自己,不願意與家長交流。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學習的權利,也有玩耍的權利。孩子雖然年齡很小,也是渴望被尊重的。所以,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給孩子反思的空間,讓孩子自己認識錯誤並自主地改正錯誤,而不是接受家長的懲罰。懲罰可以讓孩子“聽話”,但是未必能徹底解決孩子的錯誤問題,還會招致孩子的心理排斥感。一旦孩子拒絕與家長交流,家長就很難了解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指導方法:

為孩子設定行為規範的時候,不要過於嚴格,可以對孩子設定“底線標準”,讓孩子有冷靜思考的機會,自己認識到錯誤。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家長要允許孩子發泄,還要對孩子的情緒進行疏導,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情感依賴感。孩子快樂、憂愁、憤怒的時候都可以與家長分享,家長就可以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對孩子予以鼓勵,並指出行為不妥之處。

為孩子製定行為規範,如果限製太多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因此可以將規則彈性化一些,控製在“底線標準”範圍之內。最好家長製定標準的時候要與孩子商討,或者與孩子共同製定,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讓孩子自主製定行為規則,自主執行,這樣就會讓行為規則內化為孩子的行為準則,孩子在行為上就會自覺地克製自己。

對孩子的要求不可以直接拒絕,用變通的語氣更容易讓孩子欣然接受。比如,孩子要吃零食,就告訴孩子:“是不是餓了,馬上就吃飯了,而且有你非常喜歡吃的菜。”孩子就會等著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