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教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給孩子釋放情緒的空間

細節一:耐心聽孩子的傾訴

最近嘟嘟脾氣很不好,每天早晨上學都非常不情願,放學回家也是悶悶不樂的。媽媽很奇怪,覺得應該和孩子好好交流一下了。

這一天,嘟嘟回來了,把小書包放到自己臥室的地上就要跑出去玩。正在做飯的媽媽趕快喊住嘟嘟,說:“嘟嘟,過來幫媽媽挑菜,否則要很晚才能吃上飯,你餓不餓?”

嘟嘟說:“媽媽,挑完菜,我要出去玩一會兒,都一天沒有出去玩了。”

媽媽很好奇地問:“為什麽呢?課間的時候沒有出去放鬆嗎?”

嘟嘟看了看媽媽,小聲說:“我討厭同學們,不喜歡和他們玩。”

媽媽說:“和同學們鬧矛盾啦,沒關係,過兩天就都忘記了,要學會和同學好好相處才對。”

嘟嘟說:“媽媽,我不喜歡他們,前幾天音樂課上,老師讓我唱歌,跑調了,大家都笑我,我很生氣,下課我就和笑聲最大的同學打起來了,還被老師罰站。我不喜歡他們。”

現在媽媽知道為什麽最近嘟嘟總是發脾氣了,還喜歡往外麵跑,原來是和同學們鬧矛盾了,在用這種方法宣泄自己憋悶已久的情緒。

媽媽沒有批評嘟嘟,而是對嘟嘟說:“不和同學們在一起,一個人多孤獨呀。心裏有不高興的事情,就要找老師溝通呀,把你的真實想法告訴老師,老師一定可以幫你的。你唱歌跑調了,同學們未必是在笑話你呀,他們可能是覺得很好玩才會笑的。你和同學發脾氣,還打人家,現在還不願意理同學們,不是會讓自己更生氣嗎?”

嘟嘟聽了媽媽的話,好像想明白了,就對媽媽說:“明天早晨上學我就去找老師,告訴老師打架是我不對。”

媽媽笑了,說:“這就對了,以後要和同學好好相處,每天開開心心的,才能更好地學習。”

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孩子發脾氣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煩惱,了解孩子發脾氣的緣由,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心中的鬱悶得以釋懷。隻有孩子心情舒暢了,才會端正自身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案例中的媽媽感覺到嘟嘟情緒上的變化,就找機會與孩子溝通,耐心聽孩子的傾訴,了解孩子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家長在認真聽孩子講話的過程中,就會給孩子安全感,孩子很自然地會對家長產生心理依賴,孩子與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因此而拉近,隨著煩惱被傾訴出來,孩子心中的不滿得到宣泄,就可以避免孩子的暴力行為。

家長在聆聽孩子的傾訴時,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從孩子的視角理解,這就是家長賦予孩子的愛,通過與孩子進行的情感交融,以此作為教育孩子的起點,對孩子耐心引導,教會孩子麵對困難的時候該如何用恰當的方式處理問題,而不是躲避問題。

指導方法: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思想上都會有所變化。聆聽孩子的傾訴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有效地引導孩子的傾訴,能夠讓家長知道孩子想要什麽,有針對性地為孩子提供幫助,親子關係便會更為融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也是非常有利的。

孩子的情感表達是比較直接的,從他們的日常行為變化就可以了解他們的內心情緒變化。此時,家長不可以急於知道孩子變化的原因,而是要與孩子交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可以信賴的。

當孩子向家長傾訴的時候,家長要成為一名好聽眾,不要表露出敷衍的神情,更不可以不耐煩地打斷孩子的話,對孩子的講話內容要持有肯定的態度,讓孩子覺得家長是關心自己的,也更願意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孩子對家長傾訴是想知道家長對此事的看法,家長在孩子麵前要明確自己的態度,用孩子可以聽懂的語言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如果孩子的語言過激,家長就要保持冷靜的態度,用溫和的語言疏導,切忌粗暴地嗬斥,引導孩子向老師尋求幫助。

細節二:幫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董舒今天要參加學校的籃球比賽,一大早就高高興興地出門了。可沒過多久,董舒便哭著回來了。父母一看孩子這麽一會兒就回來了,還哭得這麽傷心,知道一定是出事情了,就都跑到孩子麵前,問:“怎麽了?出什麽事情了?”

孩子哭得說不出話來,伸出手讓父母看。父母都明白了,原來是受傷了,出了點兒血,明顯是外麵的動物撓的。爸爸握住孩子受傷的手,輕輕地吹氣。媽媽告訴孩子:“沒事兒,一會兒就不疼了,告訴爸爸媽媽是怎麽回事。”

孩子一邊抽泣,一邊說:“我往小區的大門跑,不知怎麽的,一隻狗就撲上來了,把我的手撓了。”

爸爸問:“走這麽早還會遲到嗎?跑什麽呀?小狗以為你是拿了什麽東西要逃跑呢。”

一句話把孩子逗樂了。媽媽給董舒手上的傷口消毒,之後就讓爸爸給老師打電話,將孩子的情況告訴老師,之後,便帶著孩子去醫院了。

到了醫院,醫生說:“沒有事,隻要按時打針就很快好了。”

董舒聽醫生這麽說,還是有些不放心,小心翼翼地問醫生:“我會不會死呀?”

醫生看著孩子的樣子,笑著說:“不會的,現在的醫學很發達,及時注射疫苗,按時打針,就會好的。”

董舒聽了,變得開心起來。現在父母才明白,原來孩子是擔心自己會死呀。

孩子的情緒表達與成人有所不同,更具有目的性。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就是希望獲得幫助,解決掉自己麵臨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想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孩子哭泣是因為情感脆弱,家長不可以責備,而是應該允許他們哭泣來宣泄自己的委屈。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情緒表達不予重視,敷衍了事,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家長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對孩子的怨氣采用合適的方法處理,讓孩子的心智健全平衡地發展。

指導方法:

在多數的家庭中,孩子沒有接受過情緒方麵的教育,表達情緒往往采用最自然的方式,不僅情緒得不到緩解,別人對這種情緒表達也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家長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的時候,要提升責任感,通過教育引導孩子,而不是改造孩子。如果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僅僅是發泄,而不是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家長就要為孩子提供合適的宣泄方式,比如,大聲喊叫出來、出去做運動等等,通過這些方式可以讓孩子將憤怒排解出去。

對於哭泣的孩子,不要讓孩子停止哭泣,眼淚是釋放情緒最好的方式。此時,要指導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父母會幫助他。當孩子認為父母是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的,就會很自然地停止哭泣,將自己的心理感受說出來。

家長發現孩子產生不良情緒的時候,要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理解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教會孩子判斷情緒、控製情緒、釋放情緒,成為掌管好情緒的主人。